1、自作自受,“佛在《百業經》中開示我們:一切善惡業果不會成熟於地、水、火、風四大之上,只會成熟在自己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上。
所以我們如今在身心、環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報,都必源於自己往昔所造的善惡業,並非神靈、強權或自然力等他法加諸於自己的身心之上,而如今自作的一切,也必將於今生、來生或者遙遠的未來世,在自己的生理、心理、所處的環境上成熟它的果報。” 2、苦樂法則,“不論是凡夫還是聖者,他們身心相續中所有的安樂感受,下至地獄眾生得到一絲涼風的快感,都是往昔造集善業的結果,絕對不會有從不善業產生安樂的可能;相反,眾生相續中所有的痛苦逼迫,上至聖者阿羅漢相續中的苦受,都是往昔造作惡業的結果,絕對不會有從善業產生痛苦的可能。” 3、因微果著,“業的規律就是如此:即使是很微小的善業,也能感發極大的樂果;即使是很微小的惡業,也能感發極大的苦果。在自然界中,諸如桃李等的小小果核,能長出無量的桃李果實,與此外因果相比,內心因果的以小感大,更是極為明顯。” 4、未作不遇,“俗話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豆絕對不會長瓜。如是因才感得如是之果。如果沒有修集能感苦樂的正因之業,就決不可能感受相應的苦樂果報。” 5、已作不失,“我們往昔所造的一切惡業,如果沒有以對治力懺悔,那麼在今生與來世乃至千萬劫後終將感受其苦果,在未成熟之前,絕不可能自動消失。 反之,往昔一切的善根如果未被邪見、嗔心等摧毀,也必將次第成熟樂果。” 因改變了,果自然就變了。 我們經常處在這種狀態中:未得到的東西非常想得到,已經得到的東西非常怕失去。這種患得患失也是一種痛苦。這是因為甚麼?因為有貪心,有吝嗇心。 我們都不敢捨棄。你不怕失去、不怕得不到,心裡的這種障礙就放下了;放下的同時,就能夠擁有了,就不用捨棄了。因為甚麼?真正的福報就在自己相續當中,在阿賴耶識當中。它不是說捨就可以捨掉的。該得到的一定會得到,不該得到的不會得到的;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該是你的不會是你的。 現在你認為自己得到了,其實這些東西不一定是你的,也不一定屬於你的福報,所以沒有必要去執著現有的這些福報。我們作為修行人,不要特地去想這個果。 為甚麼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呢?菩薩不敢種惡因,不敢結惡緣,這是他特別在意的地方。果出現了,能解決的就解決,解決不了的也無法逃避。而凡夫不怕種惡因,不怕結惡緣,只怕感受果報。我們現在不能超越因果,但是可以轉變因果。 怎麼轉變? 從因地轉變。因改變了,果自然就變了。我們生活中有一些坎坷、艱難或痛苦,這時你只想擺脫、逃避是沒有用的。若是通過懺悔,真正把惡因、惡緣消掉了,顯現的果報自然會改變。你要改變這樣的現實,也是要從因上入手,從因地上改變。 你想掌握將來的命運,也是從因上入手,從因上改變。你懂得了因果,懂得了這些道理,心態自然就放下了。沒有必要怕失去,怕得不到。我們現在要做的是甚麼? 就是盡量去種善根、結善緣。作為凡夫,也許很多時候做不到,還會種下一些惡因,還會結下一些惡緣,但是我們盡量去懺悔,盡量結善緣、種善根,將來就好了。真想改變命運,就要這樣改變。這樣才能改變相續,才能改變命運。 如是因如是果,誰造誰受。患得患失、煩惱痛苦是沒有必要的。
0 Comments
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大慈大悲精神的人格化的形象,“嗡嘛呢叭咪哄”是觀音心咒,俗稱六字大明咒。這咒雖然只有六個字,但它的含義卻非常博大精深。簡而言之,這六個字代表:六類生命狀態——六道,六種解脫方法——六度,六種圓滿果位——六佛。
六字明中的“嘛呢”二字的梵文含義是“珍寶”,在佛菩薩和人類的精神品德中,最高貴的品德是大慈大悲心,因此,這“珍寶”代表大慈大悲心,“叭咪”二字的梵文含義是“蓮花”,蓮花在佛教中一般代表處世而不染的高尚人格,但在此處卻代表的是心智如蓮開放的開悟大智慧。 大慈悲和大智慧代表了佛教的全部教義,解脫成佛之道歸根結底就是這慈悲心和智慧二道。 這慈悲心和智慧不但是佛菩薩的品德,也是具有“理性動物”之稱的人類應具備的品德素質。這就是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中更重視精神財富的藏民族,從生到死,千遍萬遍,念誦不休的主要原因。因為,這六個字包含了苦海中漂流的一切眾生的命運、寄託、智慧和理想。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殘酷的社會環境下求生的民族除了這樣的選擇,還能有其他更佳的選擇嗎? “一切因緣存在都是暫時的存在,一切因緣存在都會消失”。——這是佛教四大定律之一的“諸行無常律”。凡是存在,大至宇宙星球,小至物質微粒子都逃不脫這個無常規律。人類生存的這個地球據科學家推算,它的壽命是一百五十億年,已存在了四十五億年。這個推算只考慮了地球的自身因素和它正常情況下的存在期限。但任何事物都存在很大的變數。對地球壽命的推算中沒有考慮到許多偶然因素,如外來星球的撞擊和外部因素引起地質變化,以及人為的破壞活動等。地球雖然存在四十多億年,但地球上人類生命的出現只有幾百萬年的時間。在正常情況下地球還能存在一百多億年,和人的壽命相比較,那是非常遙遠的期限,大可不必擔心。但地球生命能存在多久呢?這就要看人類生存所必備的生存資源在這個地球上還能保持多久。 佛教不承認上帝創世,主張業創世。所謂“業”,就是指的人類個體和共同的思想行為。創世在人,滅世也在人的這種人本世界觀,充分肯定了人的能動作用。佛教典籍中還說:“自己是自己的救星,除了自己沒有別的救星。”所以說,佛教是主張人類自救的智慧。現在全人類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生存資源危機和生態環境的日趨惡化所帶來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人類的思想文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人類歷史上人們在文明和進步的幌子下所進行的每一次活動,表面上的繁榮進步,種下的卻是吃不完的苦果。如果說農業文明是人類對年輕美貌的地球母親的毀容行為,那麼,現代工業文明就是對地球母親的野蠻地殘害掠奪行為。掠奪性開發導致的資源枯竭,臭氧層的破壞,溫室效應的出現,氣候變暖引起的雪山冰川融化,原始森林的消失,高原湖泊河流的乾涸,氣候變化引起的颱風和海嘯的加劇,空氣、水源、農作物的污染,以及近年肆虐全國的霧霾等等,哪一件不是現代文明的傑作?哪一樣不是人類自種的苦果? 我們應該以親身感受的滄桑之變的鮮活事實,用人類的良知和高度責任感,產生森林和草原在消失、湖泊河流在乾涸、地球生命面臨滅絕危機的深度憂患心情。 對類似霧霾肆虐的人類生存環境變遷惡化的這種情況人人都有見聞感受,但見多不怪,麻木不仁,其中有多少人能生起火燒眉睫的憂患意識呢?又有多少人能自覺地參與社會環保工作呢?在泯滅良知,麻木不仁和缺乏遠見的行為中葬送自己的幸福前景和長遠利益,這是人類最大的不幸。 在身處十面“霾伏”的惡劣生存環境下,召喚被歷史的洪流衝走的人類的理性和良知,在瘡痍滿目的廢墟上重建自己的地球家園,反省重估人類文明,是十分迫切的需要。 佛陀授記: 在《文殊根本教王經》里授記說:“世間我涅槃,地上成虛空,汝現異生像,行諸佛所行。(汝是指文殊師利菩薩)彼時雪山中,有歡喜蘭若。” 大師誕生地: 西藏,這塊神秘寧靜的土地,聳立在喜馬拉雅山之旁。它是地球心臟的自然堡壘,更是人間的淨土,佛國天堂。 大師父母: 父親名叫魯布木格(Klu-’bun-dge),是一位心性仁慈,智慧超群,深心敬仰佛法僧的三寶弟子。 母親名叫阿卻(a-ckos),是一位聲譽圓滿,懿德昭著的佛門弟子。 大師誕生: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大師的母親十月懷胎漸漸滿足。在元順帝至正十七年(歲次丁酉,一三五七),十月二十五日那天晚上,大師的母親醒來不久,就安然誕生了大師,剛降誕的大師,顯得非常安詳。這時,東方已現魚肚白,金星正高掛在天空,閃閃晃耀。 古本栴檀: 大師出生後,大師的母親將胎衣埋在土里。埋胎衣的地方,後來長出一棵白色的栴檀樹(見封面圖),枝葉繁茂,共有十萬片之多。 童年出家受戒: 大師依頓珠仁欽仁波切為師,於癸卯年(一三六三,大師七歲),一個吉祥的日子里,舉行了莊嚴肅穆的剃度儀式,正受出家沙彌十戒。法號叫《賢慧名稱吉祥》(藏語為羅桑札巴貝blo-bzanggrags-padpal)。 辯才無礙: 大師在桑樸寺辯論時,由於都是內懷悲智,外具和悅,以無礙的辯才,闡述深廣的妙義,所以引起許多學者的信敬,大師“智慧圓明”的美名,遂慢慢傳遍到各地。 無與倫比的恩師: 大師一生中,影響至深且巨的 至尊仁達瓦。 奇異的畫像: 大師的母親見大師遲遲未歸,又一再寫信催他回去,最後托人帶來一把螺貝般的白髮,並附帶說:“兒啊!我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了,最近身體很不好,每天盼望著見你,今生我倆不知能不能再見面,請你回來一趟吧!” 大師看完母親附帶的信後,自忖道:“我回去實在沒有多大利益,既然母親要看的是我的相貌,不如繪一張自畫像寄回去,或許這樣能讓母親安心。” 大師因此打定主意,立刻繪一張自畫像,寄呈給他的母親。後來當大師的母親展開這張畫像時,畫像竟然開口叫聲:“阿媽!(西藏人稱呼母親叫阿媽,也就是媽媽的意思)”大師的母親看到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大為驚異,一時生起無量的信敬與歡喜心,覺得這跟大師親自回來沒有兩樣,思念之心也就平息了。 難行能行: 大師常利用修持剩下來的時間, 以華嚴經中所說的菩薩行、對象廣、願心深、境界大等修學理念,禮拜供修三十五佛,進行廣大供養,積聚資糧。 證悟正見/著書立說: 大師親見文殊師利菩薩,親聞教法奧義難點的解析,並依此證悟中觀正見。隨後大師,興建大祈願法會,重建教法,專著《了義不了義論》、《菩提道次第廣論》等,著書立說,整頓教法。 新建甘丹寺/開創格魯派: 庚寅年(1410年,大師54歲)年初,嘎登寺寺宇佛像落成。大師於二月初五至嘎登寺,舉行開光法會(佛像造成後,擇日設供加持,謂之開光),並為大眾講《菩提道次第廣論》、《集密月稱釋》、《五次第》、《集論》、《瑜伽師地論》、《因明論》等。 成為雪域教界聖者之首 無緣慈頌 無緣慈悲大海觀世音,無障智慧總主文殊師, 破除一切邪魔密藏主,雪域聖哲之首宗喀巴, 洛桑扎華我向您祈禱,加持心事如願得成就! 圓根燈會 庚子年(大師圓寂後的第一年)十月,嘎登寺諸位金剛阿闍黎,和數百名僧眾,各修“集密金剛”、“勝樂金剛”、“大威德金剛”、“歡喜金剛”、“時輪金剛”、“大輪金剛手”、“無量壽”、“金剛大日如來”等多種密法,廣行供養。供養法會之當天和次日,天雨各種顏色的寶花,花色如真珠,晶瑩剔透,花分六瓣,花梗具全。 十月二十五日,正是大師圓寂一週年的紀念日。這一天,空中不斷飄落寶花,數量比以前更多,形量也更大。花落在地上,整片雪白,舉目一望,猶如十二月瑞雪。(各種顏色的花都有,其中以白色最多。) 感謝 四川阿壩州安曲鄉安曲查理寺 提供
http://www.t-mbu.com/Clsy.php 2015年12月05日,藏曆十月二十五日,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圓寂紀念日。
宗喀巴大師(1357~1419年),法名羅桑札巴,意為“善慧”,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乃後人之尊稱。傳說他為文殊菩薩轉世,於元順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為藏曆火雞年)十月二十五日誕生在“宗喀”,故被稱為宗喀巴。三歲時,法王噶瑪巴遊戲金剛由西藏至內地,見其器宇不凡,即授其近事戒,並賜號慶喜藏。七歲依敦珠仁欽受沙彌戒,於札什倫布薩迦寺修學蓮華部法,盡得奧義。復入雪山苦行數年,又修學迦當派諸教義,並至各地遊學。當時藏地戒律鬆散,宗喀巴遂發願改革,提倡嚴守佛教戒律,後稱格魯派。 宗喀巴提倡般若中觀與秘密金剛乘之融合說,採用原始佛教之乞食方式、座具、服裝、戒律,並戴黃帽,故其派系稱黃帽派或黃衣派。其戒律、德行遍及西藏全土,勢力亦逐漸傳播,而成為後世達賴、班禪喇嘛之源流。宗喀巴曾於拉薩近郊創建甘丹寺,繼令弟子於拉薩附近建色拉寺、哲蚌寺,分揚法化,盡奪紅衣喇嘛說法之席。信徒皆視宗喀巴為阿彌陀佛或文殊菩薩之化身而益加尊崇,一般亦普遍尊之為“第二佛陀”。大師著作極多,共有二百餘種,總編成《宗喀巴全書》流通於世,其中最重要者為《菩提道次第論》與《密宗道次第論》,二書皆有廣略二本,其中《菩提道次第廣論》已由法尊法師譯為中文。 宗喀巴於明永樂十五年(1419年,為藏曆土豬年)十月二十五日示寂(大師生卒年月尚有其他說法,這裡取其流通說法),世壽六十三。藏傳佛教有燃燈節,即為紀念宗喀巴大師而設。因為藏曆十月二十五日是宗喀巴大師圓寂日,而宗喀巴兩大弟子嘉央卻傑和仙欽卻傑又分別於十月二十四日、二十六日圓寂,第二世嘉木樣又是在十月二十七日圓寂,所以有些地方,如拉卜楞寺的燃燈節,雖同樣從十月二十五日開始,但卻延續三天,表示對三位聖者之紀念。 在十世班禪的家鄉,藏區第一所量學專科學校召開全國因明學術研討會,意義非常重大,我表示良好的祝願!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台灣中山大學一位教授對我說:“在藏學中,最珍貴的寶貝是經藏傳佛教界在印度因明學基礎上創新發展起來的因明學傳承。”這個評價切合實際。整個藏傳佛教顯密教義理論的精度和深度能有所創新提高,功勞當首推量學這一認識論思想武器的運用。因此,將《釋量論》列為五部大論之首。 宗喀巴大師曾在多處說:“在教義的思辨上,經典教言和邏輯推理二者之間,邏輯推理是第一位。”即“理重於經”。藏傳佛教學術性的顯密理論著作,大多數都是用嚴密推理形式組成的,不懂因明辯論的人,即使是懂藏文、懂普通佛學知識的人,也很難讀懂這類著作。這也是藏傳佛教獨有的特色。 我們藏傳佛教的格西都是在因明辯論中訓練出來的。辯經院中培養的格西性格是不輕率盲從任何前人和今人的觀點,對任何知識結論都要經過自己的思辨論證來重新確認,達到排除所有疑點。我們對佛教的理性信仰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受過因明教育的學者,都以邏輯嚴謹、能言善辯著稱。元朝廓端王子對薩迦班智達說:“為甚麼你們藏僧各個都能言善辯?”回答是:“因為我們懂得因明。”阿勒•拉闊仁波切說過:“如果把桑科玖美的知識和丹增嘉措的辯才結合在一起,龍樹無著可能都不是他的對手。”(桑科玖美和丹增嘉措是拉闊仁波切的大弟子,前者是我和十世班禪的經師)。 在《維摩詰經》中記載,佛陀派人去問疾於素以刁難著稱的維摩詰居士時,眾弟子中無人敢去,佛只好派智慧辯才第一的文殊去問疾。近代拉卜楞寺的一位辯才無敵的大格西歐拉攝吾說過:“如果文殊菩薩來和我辯論,他的慧劍也未必能勝過我的舌頭。”藏區流傳的這類佳話很多。 以上事例說明,因明學在藏傳佛教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以及生活實踐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量學變成了藏民族智慧的源泉。 解放後有一篇漢地學者寫的《因明研究論文》中說:“藏傳佛教中,宗喀巴師徒在因明學中摻入了宗教色彩,降低了因明學的科學價值。”這位學者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說這樣的話並不奇怪,遺憾的是這些言語表明,這位學者根本就沒有接觸過《集量論》、《釋量論》原著和任何疏論。其實,佛教因明二祖——陳那和法稱的《集量論》和《釋量論》、《定量論》就是為了破除古印度各種外道的形形色色神學、哲學、邏輯學的錯誤觀點,建立佛教量論(認識論)和論證佛法正確性而創建的一門新型的學科。印藏學界都認為《集量論》和《釋量論》是“佛教經典總釋”,克珠傑大師將“集量、釋量”二論,詮釋為戒、定、慧佛教“三學”中的“慧學總釋”。不需要饒舌解釋,“二論”的本身內容就是最好的證明。即使是佛教量學有“宗教色彩”,也是佛教量學本具特色,而不是宗喀巴師徒加進去的。 馬克思說:“辯證法在佛教中達到了很精細的程度。”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我認為佛教量學就是“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高級階段”的典型標誌。 量學包括很多內容。“因明”是量學一個組成部分,相當於藏文的རྟགས་རིགས,即“論證學”。“量學”梵文是པྲ་མ་ཎྰ, པྲ是“新”義、“最佳”義;མ་ཎྰ是“量”(動詞),即認識。藏文譯作ཚད་མ,即正確認識、新的認識。 認識分兩種,一是直接認識,稱現量;二是間接推理,稱比量。因明是經過推理,達到間接認識的方法論。因此,量學不僅僅是推理思辨的工具,而且是小乘經部認識論、大乘唯識論哲學理論寶庫。所以前蘇聯科學院院士齊爾巴茨基稱《釋量論》的作者法稱為“印度的康德”。因此,研究、翻譯藏傳量學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掌握佛教哲學知識,尤其是經部哲學理論和唯識學理論。 藏傳佛教學界有一句俗語:“釋量論難解,明義疏難背。”意思是說《釋量論》深奧難懂。法稱指定大弟子天王慧為《釋量論》作疏的故事,便能說明釋量論義理高深難懂。天王慧解說釋量論的《釋量論疏》第一稿被法稱閱後丟在火爐中,第二稿被扔在湖中,看了第三稿後,法稱說:只理解到字面意思,看來我身後沒有人能理解此論的本意了。感到很絕望,所以在《釋量論》中添加了一句:“如像河流流入大海一樣,此論最終消歿在我身中。”這說明瞭理解《釋量論》的難度。 霍金說:“至今,真正理解相對論的只有兩三個人。”以此聯想,至今真正理解透了《釋量論》的學者恐怕也寥寥無幾。這種情況在克珠傑的《釋量論疏·真理之海》和嘉曹傑的《釋量論疏·解脫道明示》對前人的種種錯誤見解的批駁中,可見一斑。 做學問沒有坦途捷徑可走,只有知難而進的勇士,才能取到深海明珠。我希望學習研究量論的人都做這樣的勇士! ——多識仁波切2014年8月因明研討會上的講話 如今有些自稱活佛的人在漢地進行各式各樣的欺騙活動,真的讓人痛心。這樣看來,還不如沒有認證轉世活佛的制度,這樣的制度以後能取消就好了。
佛陀在世時完全是依據三學功德高低進行選舉,沒有說誰是轉世活佛,然後就舉行座床儀式等等....這個習慣過去佛陀在世時根本沒有。如果有可能的話,希望今後不要有這個是活佛,那個又是活佛這樣那樣的說法,應該是誰的三學功德圓滿,誰的聞思修的智慧高,誰具有慈悲菩提心,誰的修心境界高,誰就可以做主持或寺管法主。 如果一個大德認轉生活佛,那應該是法王如意寶認證的活佛,可是大家都清楚,法王如意寶一生沒有認證過一個轉世活佛,在現在看來法王沒有認轉生活佛一定是有深刻密義在內的。其實也是,如果是佛菩薩的轉生,那不認證也會去度化眾生的。 最近有個別活佛的手錶和手機在某些場所里丟失了,說自己的錶和手機多麼名貴,要求賠償等等,鬧得非常丟人,一個普通的在家人都不會這樣的。 現在有些寺廟的主持,明明知道這個人根本沒有文化,並且無惡不作,卻還被認證了轉世活佛,這些人,這樣的做法根本沒有考慮正法,為甚麼會這樣呢?原因何在?完全是過度的貪婪引起的,這樣的行為使得一些對佛法持有正信的在家弟子,忍不住會產生看法和疑惑,指出他們的缺點時,很多人卻說這些在家弟子在破壞佛法、持有邪見,但這些在家弟子說的是有道理的,甚麼是破壞佛法?甚麼是邪見者?就是不信因果不信輪回並破壞教證二法的人是邪見者。現在漢地不要說僧人,連有些覺姆也自稱是轉生活佛、空行母、度母等等,掛著這樣那樣的名號去化緣。 如果你有些錢,辦個活佛證是很容易的事,當活佛證拿到後,再去某些寺廟的主持那裡去弄個寺廟的印章,然後拿去漢地欺騙,這樣的行為較多。 如果一個著名的上師圓寂的話,他的轉世最少有三四個,現在有些偏僻地方的老喇嘛圓寂後,如若沒有人認證,就自己冒充認證那個老喇嘛,這些事都是個別人的過錯行為。 從歷史的角度來講,也有寺廟的主持帶著一大批僧侶去交戰等不好的行為,但這些並不是釋迦牟尼教法的過錯和藏傳佛教的過錯,這完全是個人對佛法的修行不夠,佛法沒有相印自己的心,對世間的愛恨太大了的緣故。 缺點就是缺點,要說出來並要認識錯誤,說出缺點就認識到了缺點,如果認識到了錯誤那就有進步了,好比摔倒在地,再從地上爬起一樣,自己有過錯自己去改。 如今最大的錯誤是這些自稱活佛的人不守持任何戒律及三昧耶,並到處欺騙眾生,反過來如果僅僅是一個在家人在欺騙人,對佛法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的。 當前這個時代,駁斥佛法的,誹謗佛法的,誹謗藏傳佛教的人,甚麼人都有,所以自己言行舉止十分重要,要小心翼翼,當然我們絕對不可以歧視這些誹謗佛教的人,要理解這些人,他們一天都沒有好好聞思修行或者研究佛學,就是因為不懂佛理,所以誹謗佛法, 如果這些人願意接受,那就應該慈悲的好好講解佛理給他們。 白瑪奧色“法王”
關於白瑪奧色“法王”的自造身份的宣傳材料純屬瞎編,沒有證據,是經不起考察、分析的拙劣謊言。 現在社會上造假成風,造假覆蓋各個領域,各級政府設立了認證打假機構,食品、藥物、各種商品有了國家認證的商標證件,才可以放心。各種學歷、學位、職稱、職位身份的證明,都需要有效的證件。住旅館、購買火車票、機票都要身份證。市場上用現鈔買東西,需要經過驗鈔機。國內的活佛、僧人都有帶防偽標誌的活佛證、僧人證。即使這樣,製造假鈔、假證件、假印信的犯罪活動仍然屢禁不止。 編造假身份、用假宣傳愚弄群眾、詐騙錢財,是一切邪教的共同特徵。 看看網上白瑪奧色(吳達鎔)的宣傳文字,所謂“新時代國際宗教領袖”及“唯一國際最具影響力的精神智慧之導師”等說法,就說除了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世界上還有很多宗教,僅印度就有幾十種宗教。白瑪奧色是哪個宗教的領袖?國際上哪個法定機構批准和簽發的“宗教領袖”、“精神智慧導師”的證件?證件有沒有防偽標識?既然藏傳佛教界有疑問,國家有關部門需要查證。 所謂“香港藏傳佛教領袖”的說法,香港有藏傳佛教各派的學修中心,但他們不具備指定任命“藏傳佛教領袖”的資格,是哪個機構指定任命的? 該機構有沒有指定任命“藏傳佛教領袖”的合法資格?需要查證。 再看所謂“由第六世茶巴森沃法王親證與其是無二無別身口意轉世化身”的說法。茶巴、俄巴是薩迦的分支,只有高僧,沒有法王。薩迦派只有一個法王,就是薩迦法王。茶巴森沃既然健在,不可能說別人是自己的“轉世化身”。因為,轉世是死後的重生之謂。活人說別人是自己的轉世,這符合邏輯嗎?! 還有說白瑪奧色是“歷代達賴喇嘛、班禪喇嘛、林仁波切、赤江仁波切(這兩位是十四世達賴喇嘛的經師)等高僧大德的上師”的吹牛,更是荒唐至極! 達賴喇嘛轉世十四世,班禪喇嘛轉世十一世,各世傳記和歷史檔案,每一世、有哪幾個上師,都有案可查。他們兩個轉世系統的共同上師是宗喀巴大師,除此以外沒有同一個上師。林仁波切、赤江仁波切都有傳記可查。白瑪奧色是“歷代達賴和班禪喇嘛”的哪個上師?叫甚麼名字?林、赤兩位經師上個世紀已圓寂。八十高齡的十四世達賴喇嘛仍健在,白瑪奧色多大歲數?甚麼時候從商人變活佛的?受過哪個寺院的經學教育?白瑪奧色在甚麼時候、甚麼地點給達賴喇嘛和林、赤二位經師擔任上師的?給他們傳的甚麼法?!需要本人和他的宣傳組一一舉證說清楚。 實際上,從吳達鎔的年齡和知識層次上可以斷定,所謂“十四世達賴喇嘛的上師”,是達賴喇嘛“林、赤二經師的上師”等都是十足的謊言。此一事證偽,其餘所謂“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轉世系統的上師”等不合邏輯的說法,事事可以證偽。 據查,香港商人吳達鎔,生於1976年,21歲(1997年),去五台山皈依山西長老,學淨土。 再看宣傳,說白瑪奧色是“護法神之王一切瑪哈嘎拉總集的化身”,“薩迦三怙主、蓮師總集化現之格薩爾王家族轉世活佛”、“地藏王菩薩”和“文殊大威德的化身”等等。 藏族諺語說:“不會贊頌的贊詞,等同於諷刺咒罵。”說白瑪奧色是“眾多佛菩薩的化身”、“眾佛總集的化身”、“神話人物格薩爾王家族的化身”等等,過於離譜、過於荒誕的贊譽,證明被贊頌和贊頌者都是一群對佛教轉世理論和佛的報身、化身理論一竅不通的白痴。 佛教理論認為,眾生是個體的單一的存在。所以,藏文稱sososkywao 即個體生者,舊譯為“別別生”。意思是每一個眾生只有一個生命,一個輪回轉世意識。 眾生各具五蘊。其中色蘊,即肉體是不能轉世的,只有一世的存在。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中識蘊是主體意識,其他是意識的功能屬性。四家哲學一致認為世俗諦的自我意識,是轉世的主體。眾生個體只有一個意識,這個意識續流在輪回中無始無終地流轉,眾生成佛也是這個意識淨化成佛。成佛後凡俗的五蘊變為五佛五智化為佛的色法二身。法身是被淨化了的佛的意識,色身是度化眾生的有形色身。色身分兩種:報身、化身。報身,每個佛只有一個,常住色界無上天,度化十地菩薩;化身是報身分身法化出的億萬做事身。報身如太陽,化身如陽光。(此語出於彌勒《經莊嚴論》) 眾生個體,成佛後仍然是個體。各佛之間有共同點,即成佛的因緣條件、諸佛的色法二身成就、利眾事業是相同的,故稱“三平等”。諸佛之間個體是不同的,普賢與文殊不同,觀音與彌勒相異,彌陀與釋迦牟尼有別。 所謂化身,各佛有各佛的化身。如文殊化身、觀音化身,等等。化身轉世,是化身投胎成為和眾生一樣的人身,是個體意識借父精母血所轉化。如像植物,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同因、同質、同果是因果規律。文殊投胎,生出就是文殊化身,不可能成為觀音化身。麥豆谷薯種在一處,生出的必然是麥豆谷薯四種植物,不可能生出麥豆谷薯合一的新的物種。因此沒有多人轉世一人的說法,也沒有多佛化生一體的說法。 藏傳佛教轉世都是高僧、成就者的轉世,每個轉世系統的第一代都是對佛教有卓越貢獻的高僧,沒有一個第一代從某某佛算起的。達賴喇嘛第一世是根頓珠巴,班禪喇嘛第一世是克珠傑,都是宗喀巴大師的大弟子。噶瑪巴的第一世噶瑪堆松乾巴,是達寶拉傑的弟子。 說達賴喇嘛是觀音菩薩化身,是和以慈悲執政的吐蕃國王松贊干布一脈相承的說法。從五世開始達賴喇嘛成了西藏政教合一的領袖,處於吐蕃觀音王的地位,五世達賴喇嘛成了理所當然的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四世班禪喇嘛是五世達賴喇嘛的根本上師。既然五世達賴喇嘛是觀世音菩薩轉世,他的上師應該是阿彌陀佛,所以順理成章地認定班禪喇嘛為阿彌陀佛的轉世。因為,藏傳佛教主張個體轉世,由一個佛的化身轉生一個人身,所以達賴喇嘛輩輩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班禪喇嘛輩輩是阿彌陀佛的轉世。 因此,所謂某人是“多種佛混合化身”、“眾佛總集化身”、“格薩爾王家族(非一人)的化身”的說法,是違背佛教轉世理論、佛的化身理論的無知說法。 “活佛”稱呼的由來
佛教自古印度誕生以來,經過二千多年漫長地傳播和發展,由於受語言文字、文化背景、種族民俗、眾生根性等眾多原因的影響,到現在逐漸演變為三大語系——藏語系、漢語系及巴利語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 建基於全球海拔最高處的雪域西藏,以藏民族為信仰主體並輻射到青海、甘肅、四川、雲南、蒙古、內地乃至全球的藏傳佛教,以其佛學理論體系完備、兼具大小顯密教法、學修並重次第井然等獨特魅力,而享譽海內外。對於一般人而言,每當聽到藏傳佛教這個名稱的時候,當即浮現在腦海中的詞彙,我想應該大都是“喇嘛”、“活佛”吧?特別是活佛,總是透著一種聖潔、神秘,從而讓人望而卻步,覺得高不可攀。 “活佛”來自藏文“祖古”,直譯漢文應是化身,即轉世再來的聖者或者修行人。在藏文的原義中,並沒有活佛或者“活著的佛”等含義。至於活佛這個詞具體肇始於哪本漢文文獻,筆者不得而知,但內地常把心地善良、救人於水火之中者稱為活菩薩。而藏傳佛教這些轉世再來的祖古,大都是佛菩薩或者修有所成的大修行人,或許由此把祖古稱為活佛。據說在一些信仰藏傳佛教的清朝皇帝文書及賜予西藏高僧的印章中就會發現活佛字樣,由此看來,活佛的稱號已由來已久。或許最初的活佛稱呼,就來自皇帝的冊封。 活佛不一定都是佛菩薩 自活佛轉世制度誕生於嘎舉派以來,到目前為止,各教派大大小小的轉世活佛何止千萬。雖然活佛中不乏佛菩薩的化身,但也不盡然。這些活佛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佛菩薩化身、轉世修行者及宗教情感需要。 第一類是佛菩薩的化身。譬如著名的班禪、大寶法王、達賴等大活佛,他們一般都被認為是各種佛菩薩的化身。由於這些活佛其本質都是佛菩薩,只是為了救助輪回中的眾生,才循自本願不斷轉世。這些活佛是真正意義上的活佛。 第二類是轉世修行者。佛教認為,成佛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大乘的成佛之路十分漫長,甚至以無數世或大劫來計算。這些活佛或許還沒有獲得很高的證悟,但由於他們已經有相當的修持,可以憑藉願力及修持力而轉世為人繼續修持。因此,也算是非常好的活佛。 第三類是宗教情感需要而產生的活佛。有時候,由於各種原因,無法覓得某活佛名號的真正轉世者,或者地處偏遠地帶的寺院,為了滿足當地信教群眾的信仰及情感需求,也為了輓救當地寺院逐漸沒落的需要,會找尋一位相對各方面都優秀但不是真正轉世的靈童來繼承某活佛的名號。這些活佛如果有機會接受好的學修教育,也一樣可以成為好的活佛。否則只能在家鄉寺院,作一些念經超度等佛事而度餘生。 保持佛法傳承清淨:活佛轉世制度的宗教作用 佛教不是原始的自然崇拜信仰,也不是純理論化的哲學思想,而是通過聞思修這種以理論指導實踐,最終達到直覺體驗真理目的的宗教。佛教非常重視師徒間的傳承,尤其是藏傳佛教,上師是被視為佛菩薩的具體代表來尊敬的。佛法的傳授,也必須是師徒間的口耳相傳。沒有經過上師傳授,獨自研習佛經典籍,佛教不認為會真正理解經典的內含奧義,更認為這種自學自修,根本不會獲得任何內在的證悟。所以在藏傳佛教講經及灌頂傳法時,上師都有交待所傳佛法的來源及傳承情況的傳統,以確保讓學習的人瞭解所學教法傳承的絕對可靠。 佛法在上千年的流傳中,由於各種原因難免會流失一些傳承。雖然這些教法的經典文字還保留著,但由於此教法的傳承——即活的法流、法脈已經喪失,因此,也不會有人去學習和修煉。他們知道無論如何努力勤奮地修持這些失去傳承的教法,也不會產生一絲毫的效果。藏傳佛教重視傳承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活佛轉世制度,從某種意義上說,卻可以最大限度地、有效地規避這種傳承流失的風險。當一位高僧活佛圓寂後,他的弟子會找尋活佛的轉世,然後把從上一世活佛學到的所有傳承教法,再傾囊相授給活佛的轉世。如此以來,只要這位活佛的轉世不斷延續,那麼他所擁有的佛法傳承也不會遺失。後來格魯派的達賴、班禪兩大轉世活佛間互為師徒,應該也是基於這個緣由。故此,保持佛法傳承的宗教作用,也是活佛制度產生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 活佛的教育:藏傳佛教的獨特僧教育 藏傳佛教忠實地繼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顯密學修傳統,創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教育制度。一千多年來以寺院為中心、僧人為主體的藏傳佛教教育,在藏區和信仰藏傳佛教的各少數民族地區,擔負著傳播知識、培養人才、繼承和發揚佛教及民族傳統文化的主要任務,在培養造就宗教和社會各類人才,傳播藏傳佛教文化,提高信教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創建社會精神文明,為全人類精神文明寶庫增添優秀成果等方面做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貢獻。其中許多成功的經驗不僅對佛教的教育,而且對整個人類的教育和智力開發也有著深刻的啓示和重要的參考價值。歷史上著名的高僧活佛,就是在這種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 據西北民院博士生導師多識活佛總結,藏傳佛教僧教育有以下三個特色: 首先是博聞強記:無論是以學習經論哲學為主還是以實踐禪修為主的寺院,都十分重視經文的背誦。前者需要背誦五部大論原文及相關註解,否則無法在答辯考試中應對自如;後者需要背誦各種法事及本尊、護法儀軌,在經堂誦經不允許攜帶經本入內,全靠背誦。所謂“溫故而知新”,在中國古代傳統儒家學堂也採用類似教育方法。據史料記載,宗喀巴大師從小養成了每天早晨黎明至日出背熟17頁經文(約1萬字)的習慣,有一次給1萬多僧人開講經論17部(約20函),偈頌、疏論按原文一字不漏,靠背誦經書講解,共講了3個多月,是宗喀巴的四大奇跡之一。20世紀三四十年代,拉卜楞寺的努古活佛取得了背誦經論64函(約計1900萬字)的優異成績,曾傳為佳話。背誦是藏傳佛教的優良傳統。 其次是精審細辨:辯論是運用邏輯推理和思辯規則對各種問題進行思辯推理、加深認識、得出合理的結論的一種認識方法。運用辯論的方法對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敏捷的頭腦反應能力、準確流利的語言表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活佛及僧人入學後的前3年,要集中精力學習辯論規則和方法,通過辯論實踐,熟練掌握辯論技巧,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在此基礎上進入因明、般若、中觀、俱舍等經論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採取思辯推理的方法。每一個法相概念,每一個命題和理論觀點,每個結論和論證過程,都要一一思辯推論,對每個問題的瞭解達不到精細入微絕不罷休。這種辯論方式,不但有利於深透掌握理論原理,而且對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提高精細敏捷的認識和思辯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利於激發學員的學習熱情和探討問題的積極性。 最後是學修結合:佛教是重實踐不尚空談的宗教,學習理論知識的目的完全是為了指導修行實踐。藏傳佛教反對輕視經教的盲修瞎練,同時也反對不與修行實踐相結合的純學術作風,在學修的實踐中創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在學修結合上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學修並進,一種是先學後修。學修並進就是採取邊學邊修,學一點用一點,使學問和修煉同步增進。先學後修是第一階段集中精力學習經論,提高思想認識,打下堅實的修行理論基礎,第二步轉入修行階段,把修行和弘法利生事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進行。 但學習和修行分階段進行,並不是集中學習期間沒有實修項目,恰恰相反,在集中學習期間除了有行為道德方面的嚴格要求外,還有許多規定需要完成的修行項目。在集中修行階段也不是不看書學習、不研究理論。這體現了藏傳佛教中流行的聞思修全面結合的循序漸進的一種學修模式。 文:曲世宇(甘肅藏人文化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 三界五趣的所有眾生,都有佛性,只要因緣具備都可以成佛——這是以《妙法蓮華經》、《大涅槃經》等經論為主的中觀學派的觀點。
佛陀在2500多年前於菩提樹下成佛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惟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若離妄想執著,則無師智自然現前。” 這是佛陀用遍知一切的智慧觀察後所發出的驚嘆。他發現,包括螻蟻在內的所有眾生,都有如來藏佛性,都具有無限的可塑造性。如果能遵循佛法的慈悲及智慧之道修持,逐漸消除無明的習染,最終完全有可能跟佛陀一樣,證悟佛果。 即使是假法王、假活佛、騙子以及惡人,也都有佛性,只不過由於我執煩惱——貪婪、忿怒、愚蠢等負面情緒的驅使,背離良善,墮入罪惡的深淵。但根據佛性理論,他們並非本質如此,只是受負面情緒以及環境影響造成的。只要克服慾望,追求良善與真理,一切都會改變。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在主張一切法都沒有固定本質的中觀思想中,是絕對不會允許三乘究竟、五種性決定學說存在的。從本質空性的角度而言,心、佛和眾生三者沒有一絲差別。雖然眾生的心識受到無明的雜染,但就如被污染的水一般,只要通過種種手段和辦法去除雜染,便可以還水的清澈本質。 在佛教中,常常以金礦來比喻眾生,以純金來象徵佛陀。只要通過“切磨煉”等煉金程序,便可去除金礦的雜質,焠鍊為真金。多識仁波切引用彌勒《寶性論》,以九種比喻說明瞭眾生的受染心: (1)被蓮花包著的人們看不見的佛像。 (2)蜜蜂腹中藏的蜜汁。 (3)被糠皮包裹著的精米。 (4)掉在糞坑里的金塊。 (5)藏在地底下的寶藏。寶藏沒有開發出來以前,地上的眾生仍然受窮,一旦發現地底下有寶藏,開發出來的時候,馬上就會變成富翁。 (6)可長成大樹的小小的樹種。一粒小小的種子,如果種在地裡可以變成大樹。 (7)破衣裹著的佛像。沒有顯現,不被人重視。 (8)貧婦腹中的轉輪王。很窮的婦人懷著轉輪王胎,一旦轉輪王生出來,馬上變為轉輪王的母親,成為顯貴。 (9)泥模中的金佛。泥模子沒有打開,只是泥塊,打開泥模子,金光燦爛的佛像就會出現。 這九喻比喻眾生的如來藏佛性。修行猶如剝去蓮瓣取佛、如殺蜂取蜜、如剝糠取米、如糞坑取金、如開發地下寶藏、如育種成材、如去衣得像、如貧婦生轉輪王變得大富大貴、如打碎泥模顯現金佛。 這種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將來都有可能成佛的思想,是佛教主張一切眾生平等,甚至跟佛陀也平等的理論基礎,它徹底顛覆了所有的階級、等級觀念,打破了神尊我卑的不平等條框。人們不需要對神靈卑躬屈膝,不需要上帝的恩寵,只要自己努力,便可創造超越三界的奇跡。 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佛法最終只是一乘——大乘的觀點,是大乘佛教終極的理念。佛陀在臨近涅槃前講說的經中之王《法華經》中,重點宣說了這種思想。小乘的羅漢、辟支佛,不過是成佛前的驛站,在養足精神後,必定會踏上成佛的征途。由於《法華經》宣說了匯三乘於究竟一乘的觀點,所以被佛教界賦予了“了義經典”、“經中之王”、“成佛的法華”等殊榮。 |
佛學日誌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文章分類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