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經部宗

佛教四宗之經部宗二諦觀    多識仁波切

Picture
      經部從哲學觀點上分為重經和重理兩派。

      重經派的觀點和《俱舍論》的觀點相同,重理派尊“因明七論”。
      據說,世親學的是《毗婆沙八論》,學完之後便寫了《俱舍論》,他自己的觀點是經部的觀點,就用經部的觀點來釋毗婆沙的法相。因為用的是毗婆沙的法相,偈頌又是高度概括,寫完呈給他的老師看,老師竟然沒有看出甚麼不妥,覺得很好。


      但是有個同學很聰明,跑去和老師說:“老師,世親的《俱舍論》字裡行間都是批判毗婆沙的,他不承認毗婆沙。”老師說:“不會吧?”這個學生說:“他的偈頌高度概括,寫得很隱蔽,讓他自己再寫個偈頌的解釋,就可以看出來了。”後來,世親就又寫出了《俱舍釋論》,寫完後寄給住在南方的老師。老師看完後非常生氣,說:“我的學生中出了叛徒,反對我的觀點。豈有此理!”他給世親寫了封信:“你等著,我要和你辯論。”然後就帶了三百多個弟子到印度中部去找世親。世親逃走了,他說:“我倒不怕辯論,但如果把老師辯敗了,面子上過不去。”老師到中印度找不到世親,後來就在中印度圓寂了。

     所以,《俱舍論》的法相全部是毗婆沙的,觀點卻是經部的。

     重理派的主要經典是法稱的《因明七論》。

     漢傳佛教沒有《因明七論》的譯本。正因為如此,所以漢傳佛教的因明資料是非常有限的,理解起來有很大的局限性。我看了不少漢傳佛教研究因明的著作,總覺得是在原始的因明法相中兜圈子,停留在翻譯階段,沒有進一步研究作實際的發揮,無法真正應用。這樣一來,漢地的學者便一直認為因明沒地方用,推理的時候,習慣用西方的形式邏輯。實際上,因明邏輯不僅不比形式邏輯落後,而且在某些推理上更精確、更細微。藏傳因明在《因明七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發展到達了更高的新因明階段,如蘇聯著名學者謝爾巴茨基所說:“新因明的邏輯已經發展到數理邏輯的階段。”而數理邏輯是現代邏輯的最高階段。這裡所說的經部是重理經部。

     經部劃分二諦義的主要標準是有無實際作用,如法稱《正理滴論》中所說:實義者即是有作用。因明論認為,有真實作用的東西是實際存在,是真諦;沒有真實作用的東西就不是實際存在,是假諦。
實際存在包括:具體的存在、有為法、有自性之物、無常之物、有能量作用之物、感官直覺的對象、非觀念性的東西,它們就是勝義諦或真實諦、真義、實義。

      具體的存在與抽象的存在相對;有為法與無為法相對;有自性之物和無自性的中觀勝義諦相對;無常之物與有常之物是相對的存在;感官直覺對象是有能量作用的非觀念性的具體東西,與觀念性的存在相對。比如饅頭可以充飢,水能解渴等,瓶子、樹林、山、河、人等具體事物都是勝義諦的存在。

      無實際能量作用的名相、觀念性中的抽象存在,都是虛幻不實之物,如法、存在等名稱都是虛構的、沒有實際意義的,如觀念性的肉餅不能充飢、觀念性的瓶子不能盛水,如鏡中花、水中月等都是假諦。  

     但觀念本身是具體的存在,是人的意識活動,是有為法。觀念名相它本身不是假諦,而它所反映的內容都是虛假的、抽象的東西,是假諦。這兩個必須要分清。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saintyculture@gmail.com 
tritexts@gmail.com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