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則富 教授
|
巴利語佛經譯注 《增支部(二)》
原始結集的佛典與佛教分裂初期各部派傳承的佛典,都是依靠集體背誦與口傳的方式來保存。南傳上座部的巴利語佛典直到公元前第一世紀才在斯里蘭卡(錫蘭)被書寫下來。巴利語「三藏」中的「經藏」收錄了《長部》、《中部》、《相應部》與《增支部》。現存眾多的佛經當中,此四部是唯一保存於古印度語言且卷帙完整的初期佛經。《增支部》包含十一集,各集有數百或數十「經」(sutta)。本書是〈四集〉的譯注,採緬甸版為底本,另以泰國版、錫蘭版、英國版三本對勘。遇到不同版本有異讀之處,便設法評比斟酌,選擇適切的讀法來翻譯;難以取捨時,則列出各種異讀及其可能的翻譯,供讀者參考。本書的翻譯以現代白話文為主,文字力求淺顯易懂。
《增支部》在佛教義理的發展史上居於承先啟後的地位。作為「經藏」的一部分,《增支部》保存了最早的教理;另一方面,阿毘達磨也在此經典中醞釀而後發展成「論藏」。《增支部》的一些經文甚至啟發了大乘佛教的若干重要思想。《增支部》有多處記錄了在佛陀的時代,婆羅門教、耆那教、邪命外道等宗教或學派與佛教的互動。在經文中除了教義闡述之外,還可見到包羅萬象的資訊,有的可能來自佛陀的親身經驗與見聞,有的大概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各自不同的環境中接觸到的信息。這些都有助於我們了解兩千四、五百年前的印度社會各階層,以及當時的風俗習尚與生活方式。 |
劉宇光 教授
|
《量論與識論:佛教哲學研究回顧》
顧名思議,《量論與識論》包括兩個單元,即「佛教量論:西方研究回顧」和「佛教識論:華文研究回顧」,無論在主題與語言的選取上,最初都只是為了個人研究和教學需要而做的前期預備,東亞唯識學及伸延的佛教知識論,一直都是個人在佛教哲學教、研上的重心之一。單元一的量論(pramāṇavāda)是華文學界特別陌生的佛教哲學領域,反之英、德學界卻成果豐碩,單元一即涉及約240部著作。當代華文的佛教哲學研究若繼續缺乏知識論的討論,這在哲學上其實是巨大的學理缺憾,所以綜合回顧西方學界的佛教知識論研究,期待有助促進華文學界正視其角色。 單元二以華文學界對大乘佛教識論(vijñānavāda)或一般所說唯識(vijñapti-mātra, 唯表識)的學術研究為範圍,並以議題為框架進行回顧。
|
蔡耀明 教授 |
《梵文本大孔雀明王經翻譯與解析》
《大孔雀明王經》是一本以傳授大孔雀明王法為其救護眾生之方法的經典。特別是針對毒害、疾病、鬼魅等威脅,提供對治與除卻的防護。整部《大孔雀明王經》的救度事業帶出了相當多的天、龍、夜叉等非人眾生,可比喻成為當代社會常見的開源(open Source)計畫,一切有志向且有能力投入救護眾生的志工,都可以分享各自的能力,以共同救護眾生。因此,持誦大孔雀明王的密咒(code)的同時,也相當於下載了整部經典記載之非人眾生的救護力,這便是整部《大孔雀明王經》一大特色:「任何眾生都可以透過修持大孔雀明王法門,來參與在大孔雀明王的救護事業之中。」蔡耀明教授將在本書的篇章,逐步帶領讀者從梵文詞句與經典義理來認識大孔雀明王法。藉由長年在梵文佛典的研讀與教學經驗所灌溉的本書,不僅可提供學術專業人員從事研究工作參考材料,而且可提供有志於大孔雀明王法的人士學習的一套指引。
|
宗玉媺 副教授
林純瑜 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