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生死,在理論上有三種可能性: (一)抑制業源論 認為眾生受苦因造業而起,造業的根源是思想意識,只要抑制思想意識,不起心動念,煩惱和造業之心就無從產生,善惡之業自然斷絕。這是一種把人的思想意識當做造業之源的息心滅識、絕源斷流之法。這是一種屬於外道的解脫法。世間禪的無想定和滅盡定都屬於這一類的抑制解脫法。 所謂“抑制”就是抑制煩惱顯現。就像對植物的種子進行冷凍,不讓他發芽生長。但這種方法沒有從根本上消除植物生長的基因,一旦解凍,生長因緣具備,仍然會生長髮芽。所以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二)精神斷滅論 眾生肉體雖壞,但精神意識隨業力而投胎轉世,生生死死流轉不息。生死流轉本身是苦,要想脫離生死流轉之苦,必須斷絕生死;要想斷絕生死,就要斷絕造業的主體精神意識,因為業是思想支配下造的。精神如燈火,業如燈油,油盡而燈滅。這就是斷滅解脫論。小乘有部毗婆沙派所主張的“無餘涅槃”即屬這類解脫。 但經部和大乘諸派對這種“精神斷滅涅槃”則進一步提出了“所證者是誰,受益者又是誰”的問題。既然死的時候,精神意識完全斷滅,那麼涅槃之樂由誰感受?這有甚麼好處呢?這種精神斷滅對證斷滅的主體來說,就像人的死亡不屬於人一樣,死亡對他而言已經沒甚麼感覺了,同樣斷滅也不屬於精神主體,精神主體得不到任何自身斷滅的解脫利益。 (三)斬斷束縛論 生命之所以在苦海中生生死死流轉不息,是因為自身有一種堅固的繫縛,這種繫縛捆綁住自己的手腳,牢牢拴在流轉不息的巨輪上,使人無法解脫。這束縛在流轉巨輪上的繩索,就是無始以來沈澱在人們心性中的,使心性變得混濁不清的染塵棗俱生無明。 只要用適當的方法清除心性的無明染塵,就像斬斷捆綁在流轉巨輪上的繩索一樣,自己就會獲得自由,脫離輪迴。在這種情況下獲得的結果不是精神斷滅,而是精神得到徹底的淨化和完善的發展。所以,涅槃不是精神的斷滅,而是完善和發展,是一種進化的境界。 文:多識仁波切
圖:日本京都龍安寺 攝:義喜拉姆
0 Comments
佛教所講的因果,雖然也承認命運的存在,承認生命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然而,命運不是絕對的,一方面,命運建設在因果的基礎上;另一方面,由因感果的過程又取決於緣的推動。 佛法所說的因果是眾多條件的和合,因而佛法的因果觀絕不等同於宿命論者的論調。我們今生的生命狀態固然和命運有關,和前生帶來的生命所做有關,但因還需要緣來成就。在由因感果的過程中,任何一個因素的改變,都會影響到最終結局。也就是說,我們的今生的行為及環境的影響,直接關係到前生種下的因能否成熟。舉例來說,某人天資聰慧,記憶超群,有文人之因,若有幸出生於學習環境良好的家庭,有老師的精心栽培,那麼他的才能就可能得到正常發揮,成為學識淵博之人。反之,若是這些條件不足,縱使聰明過人也難以有所作為,又比如說,我們前生與某人結冤,種下了惡因,今生若有有緣相逢,這段因就會種子受到陽光雨水的滋潤一樣迅速生長起來,因為前生播下的惡因而導致今生的摩擦,甚至一見面就覺的無緣,不順眼,小事造成相互之間的爭鬥、毀謗。這是因在緣的催化下結出果,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但如果他們一直無緣相遇,那麼因就像被埋藏在倉庫裡的種子一樣,永遠遇不到生長的緣,也就缺乏成熟的條件,所謂“因緣時節未到”。 由此可見,缺少緣的因就像沒有土壤的種子,沒有外緣作為條件,業因縱使歷經千年萬載也不會有變化的可能,更遑論結果。我們的命運也是同樣的道理。雖然,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帶著無始以來所做形成的業力,但如果們能夠正確認識因與緣的內在聯繫,就可以通過對外緣的改善,達到改造命運的效果。若是我們因為前生嗔恨心熾盛敵眾多,但只要我們懂得忍耐和謙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方也就無法與你繼續爭鬥,從而在客觀上改變這段惡緣的成熟,若是我們因為前生殺生過多,導致了今生的多病與短命,但只要我們懂得慈悲,放生和護生,福田中就能不斷增長延壽的緣,從而抵消短命的業報,然而,外緣的影響是相對的,它既能使命運朝好的方向邁進,也能促使其朝相反的一面發展。若是我們為前生行善積德帶來了福報,安樂無病如意快樂,卻不懂得好好珍惜,不懂得向善助人修福好好利用,反而仗勢欺人,濫用權力,處處逼人,多行不義,莫無關愛,那麼,今生造下的惡緣一旦成熟,就會轉福為禍。 世界沒有一成不變的命運,因此佛法又將運稱為“運命;。也就是說,命運是由我們自己運載的,它的改變就掌握在我們手中。命運是由業力決定的,而業力就是意識中儲藏的,無始以來的生命信息,它又是由我們的行為所決定。由我們過去的行為,導致了今生的生命壯態,再由現在的行為,決定人生未的去向。 眾生業力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世界上之所以會有那麼多我們無法理解的現象,並不是由某種不可知的人神秘的力量在推動,而是由我們的行為所導致。世上所有現像都有內在的心因緣關係,即“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文:土觀仁波切
圖:義喜拉姆 攝:小井 在彌勒《寶性論》中說有三個原因: (1)佛從眾生中出(佛是眾生修成的)。 (2)諸法自性平等,即相同,眾生的自性和佛的自性,本質上都是緣起性空(佛性本空),沒有甚麼兩樣。 (3)眾生的心性本質光明清淨,在適當的環境條件下,有消除無明、明見真理的可能性。 文:多識仁波切
圖:倉桑仁波切 攝:義喜拉姆 |
佛學日誌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文章分類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