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傍生、人趣皆具四生:人卵生者,昔於此洲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鶴,形色偉麗,奇而悅之,遂生二卵,於後卵開,出二童子,端正聰慧,年長出家,皆得阿羅漢果,小者名鄔波世羅,大者名世羅。又如毗捨佉母生三十二卵,般遮羅王妃生五百卵等。人胎生者,如今世人。濕生者,如曼馱多遮盧、鄔波遮盧、鴿鬘庵羅衛等。人化生者,如劫初人。” 註:“畜生道與人道都具有四種生育法:人道之中也有卵生,當年在此洲有一位商人,乘船入海獲得一隻雌鶴,形貌瑰瑋色彩艷麗,商人既驚奇又喜悅,於是生出二卵,後來卵孵化開,出來兩位童子,長相端正聰明智慧,年長之後出家為僧,都能證得阿羅漢果,小者名叫鄔波世羅,大者名叫世羅。又如毗捨佉母生出三十二卵、般遮羅王妃生出五百卵等等,後來都曾孵化成人。
人道之中也有胎生,就像當今世人這樣。人道之中也有濕生,如曼馱多遮盧、鄔波遮盧、鴿鬘庵羅衛等,都是其中主要代表。人道之中也有化生,就像大劫之初,那時人都屬於化生,而非胎生、卵生。”《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卷120) T27, p0626c
0 Comments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這“一大事因緣”是甚麼?就是我輩眾生了生死脫輪回的問題。因此釋迦牟尼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他的目的就是在使眾生轉迷成悟、離苦得樂,使眾生同成佛道。而我輩眾生研究經教,誦經念佛,守五戒十善,實踐六度萬行,其目的也是在希求轉迷成悟、離苦得樂,最後的究竟,希求成佛道。 轉迷成悟與離苦得樂,話是兩條,而仍是一事。轉迷成悟在於求真理,是屬於解;離苦得樂在於修聖道,是屬於行。但如果因求解而悟道,自然也可以離苦;如果因修道而離苦,自然也可以開悟。所以轉迷成悟與離苦得樂,仍是一體兩面,一個目的。 甚麼叫做迷呢?昧於宇宙人生真理的,叫做迷。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而我們習慣於主觀上的妄想執著,誤認幻生幻滅的萬法為常住,五蘊和合的身心為真我,這一切都叫做迷。迷有迷於理及迷於事的分別:迷於理的,則執身、邊、邪、戒取、見取等諸見;迷於事的,則起貪、嗔、痴、慢、疑諸惑。這二者,前者謂之見惑,後者謂之思惑,見思二惑,合稱“利鈍十使”。 身見,是執著五蘊為自身,執身外事物為我所有;邊見,謂我死後,或執斷滅,或執常恆不變,皆為偏見,而非中道;邪見,是謗無因果;戒取見,是執取非理之戒禁,執為生天受樂之法,作無益苦行;見取見,是取於四見一種或多種,執為究竟之理。 貪、嗔、痴三者:種種的物欲戀念不捨,得了還想得,就叫貪;有不如意的事,生恨心、發怒氣,就叫嗔;沒有理智,遇事迷惑,佛說的道理、聖賢的經書皆不聽從,更不相信因果,就叫痴。慢者,持己凌他,謂人皆劣於己、己獨勝於人之意;疑者,是於實理實事猶豫不決之謂。 以上身、邊、邪、戒取、見取諸見,和貪、嗔、痴、慢、疑,都是迷惑。學佛者欲轉迷成悟,先要斷惑。斷惑才能證真,才能去掉我們心識上的妄想執著,才能顯露出我們的真如本性。 我們的心識上有了迷惑,就要因惑造業。有了業,就要因業受苦。所以,迷境也就是苦境。關於苦,有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以及內苦、外苦等,難以盡述。總之,“諸受即是苦”,所有的一切感受都可以說是苦。 苦是與生俱來的,無以避免。要想離苦,先要消業,使身口意三業戒惡向善。要想消業,先要斷惑。斷惑是轉迷成悟,開悟後就可以離苦得樂。所以,我們學佛的目的,歸根結底說起來,也只是在求得“轉迷成悟,離苦得樂”,最後達到成佛的目的。 選自于凌波居士《向智識分子介紹佛教》一書 作者介紹于凌波居士,佛教學者,河南省洛陽縣人,(西元1927-2005年)。 于凌波信佛之初,勇猛精進,禮佛誦經,進境甚速,五十年開始撰寫《向智識分子介紹佛教》長文,在菩提樹月刊連載,五十一年印出發行,深受讀者歡迎,菩 提樹月刊連印十餘版,臺灣許多道場相繼翻印。以後數十年間,東南亞、美加各地凡有華人之處莫不有此書流通。 尤以一九八○年開革開放以後,大陸缺乏初機佛 書,當時僅有陳海量居的《建設佛化家庭》、李圓淨居士的《佛法導論》、及《向智識分子介紹佛教》三數種書流通,後來各地紛紛翻印,數量在百萬冊以上,成為 二十世紀後五十年流通最廣的傳道書。 民國八十三年,于凌波應美國「世界宗教研究院」院長沈家楨博士之邀,到紐約沈府作客。沈博士聘他為世界宗教研究院研究員,委託他研究海外佛教發展的過程。此後數年間,他足跡遍及美國、加拿大各大城市,及東南亞各國,訪問寺院社團、高僧大德,蒐集資料,撰寫出《美加華人社會發展史》、《海外弘法人物誌》 二書。同年,于凌波居士捐資成立了「財團法人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 民國八十年以後,于居士受請在臺北、臺中的佛學院所授課。最初是聖嚴法師邀他到農禪寺三慧修學院授唯識課,繼而在慧炬佛學會、慕欽講堂、華藏 講堂、曼殊講堂等處開設佛講座。後來在中華佛學研究所、慈明佛學研究所、佛光山叢林學院、玄奘學術研究院、中華佛教學院、海明佛學院等院所授課,課程以唯識學一系論典為主。 今天是2015年7月31日、星期五、藏曆木羊年6月15日,日子佳、忌:喜筵、宜:龍族供 #甘丹寺展佛節##塔布拉杰圓寂日#འབྱུང་འཕྲོད་ས་ཆུ~ས་གཉིས། ཚེས་ཆ་ལེགས། བུམ་སྟོང་ནུབ། གཉེན་སྟོན་མི་བྱ། ཀླུ་ཐེབས། #དགའ་ལྡན་སིའུ་ཐང# #དྭགས་པོ་ལྷ་རྗེའི་དགོངས་རྫོགས་དུས་མཆོད#
今天是2015年7月30日、星期四、藏历木羊年6月14日,日子中、忌:战事 འབྱུང་འཕྲོད་ཆུ་རླུང་། ཚེས་ཆ་འབྲིང་། བུམ་སྟོང་ནུབ། གཡུལ་ལས་སྤང་།
《般若經》包括廣中略三種般若。其中的廣般若,有十萬頌。藏文的長版《大般若經》,都有厚厚的十二函;中般若,有二萬五千頌;略般若,則有八千頌。 所有《般若經》的精義,都包含在《攝集經》當中,如果將《攝集經》的經義加以濃縮,則就是《心經》。由此可知,佛法的精髓、心臟與核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換言之,《心經》所說的內容,足可統攝八萬四千法門,它是佛教大乘教典中,文字最短少,詮理最深奧微妙的經典,實可謂“芥子納須彌”。正因為它是整個佛法的精華,所以會受到歷代後學者們的極端重視。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和精力都很有限,要想在一生當中學完八萬四千法門,把所有的佛法全部精通無礙,實在是無能為力的。如果能抓住要點,就能起到提綱挈領之效。從這個角度來說,修學《心經》是最明智的選擇。 今天是2015年7月29日、星期三、藏曆木羊年6月13日,日子佳、忌:婴兒初外出 འབྱུང་འཕྲོད་ས་ཆུ~ཆུ་གཉིས། ཚེས་ཆ་ལེགས། བུམ་སྟོང་ནུབ། བུ་སྒོར་མི་ཁྲིད།
今天是2015年7月28日、星期二、藏曆木羊年6月12日,日子差、不宜经商開業འབྱུང་འཕྲོད་ས་མེ། ཚེས་ཆ་ཞན། བུམ་སྟོང་ནུབ། ཚོང་མི་གཉེར།
|
佛學日誌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文章分類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