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經典,逐漸而滅。”如果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由此可見《楞嚴經》之重要性。《楞嚴經》的全名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或簡稱為《大佛頂首楞嚴經》,佛說該經的直接因緣為,阿難化緣時,遭摩登伽女之母以咒攝入淫室,戒體快要被毀壞時,佛陀令文殊菩薩持楞嚴咒前往救護阿難,將阿難與摩登伽女帶回。阿難自恨道力未全,請佛宣說奢摩他、三摩提、禪那等諸佛如來得成菩提之最初方便。由此可見,摩登伽女是理解《楞嚴經》心要的關鍵性人物之一。
在《摩登伽女的啓示》一文的第一部分中,我們講述了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這則故事給我們如下八個啓示。 *男女之情,皆有前世因緣 佛陀告知諸比丘,摩登伽女對阿難一見鍾情,死心塌地,單從現世因果來講,摩登伽女是瘋子,阿難是傻子,看起來毫無道理。但從三世因果來說,確是合情合理的。佛陀以其神通了知,摩登伽女在以前五百世中都是阿難的妻子,而且每一世都相敬如賓,互敬互重。更有趣的是他們倆都是好的佛教徒。所以今世一見鍾情,非常親切,顯得與眾不同,難分難解。 佛陀在告誡人們人身難得時說,"吾從無數劫,往來生死道,捨身復受身,不離胞胎法。計我所經歷,記一不記餘。純作白狗身,積骨億須彌。以利針地種,無不值我體,何況雜色狗?其數不可量。"儘管人生難得,但三大阿僧祇劫中,做人的機會也不少,我們在座的大家曾經不知做了多少次人家的媳婦、丈夫、兄弟與姐妹。今生若有緣相見,自然感到份外親切。首先見到的可能又成就了另一段夫妻因緣。因此俗話說得好,"十年修得同舟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因此今生最終能成眷屬,實在不容易,理應珍惜。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一個啓示。 但人這一輩子,有機緣見到前世親人、甚至是多世夫妻的機會應該不會太少,所以不少人見到某些人時有相見恨晚之感覺,道理就在於此!有些人可能在今生今世會遇到很多前世有緣份之人,但作為一個有教養之文明人,總不能見一個愛一個,以免造孽。否則今世會煩惱無窮,苦海無邊,來世還要受苦,實在是不聰明之極!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二個啓示。 也許有人會問,今生為人,若遇不到有緣之人,那會怎樣?若遇不到有緣之人,也許會獨身、或者出家,所以當今獨身之人也不少,就是一個最好的見證。若無緣,即使勉強結成眷屬,在一般情況下,婚姻也不會快樂。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三個啓示。 如何才能化解這種不愉快的結局呢?對婚姻不圓滿的夫妻來說,兩方首先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勇敢地面對存在的問題,傾心相談,然後雙方都要加倍努力,珍惜、關心、尊重對方,兩方不融洽的關係就一定能得到改善。其次對於那些仍然沒有找到理想對象的人來說,若想盡早結束獨身的生涯,就要廣結善緣。餵麻雀的故事最能說明這一問題。 唐朝時弟兄兩一起出家,師兄老實木訥,不會講法,但講法時聽眾很多;而師弟自幼聰明好學,精通經教,善於說話,但講法時無人來聽他講法。師弟感到非常迷茫。於是便去問一位有道高僧。這位高僧開導他說,"聽你師兄講法的人多,那是因為他前世結了很多善緣;聽你講法的人少,那是因為你前世結的善緣少。"這位師弟請教說,"那麼,今世怎樣才能多結善緣呢?"高僧說,"若要快,從現在開始,你每天多餵麻雀就可以了。"聽了高僧的開導,師弟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堅持餵麻雀。二十年後,師弟再次升座講法,有幾千人來來聽他講法,而且都是年青人,二十歲左右。高僧開導說,"這些年青人都是你餵過的麻雀轉世投胎而來,所以來護你的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使無緣,只要今世廣結善緣,就一定能遇到有緣人,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四個啓示。 *愛欲為生死之根本 在八萬四千種煩惱中,以貪瞋痴為其首,稱之為三毒;在三毒中,而貪欲又為三毒之首,而貪欲中愛欲最難斷!當我們接解事物時,由於人類無始以來的無明,一念妄動而產生三種感受:喜歡、不喜歡和捨受。當我們喜歡一件事物時,接下來的一種思維就是想據為己有,貪心自然而產生。貪心生起之後,我們本來清淨之心就被貪污染而成為貪心,自利之心隨之而產生了。這使得一個人的思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我們的思維再也無法客觀了,而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私利為半徑劃圓。我們為自己築起了一道牆,牆內是對他有益的事或話,牆外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現實的世界。由於我們的心受到貪的污染,這對我們觀點的形成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它制約我們的視野,制約了我們自由觀察客觀世界的能力,我們眼中的世界從此再也不是客觀世界的全部,而是局部,並且帶有強烈的個人意義色彩。我們本能地希望看到或聽到牆內對我們有利的事或人,我們無視牆外和我們無關或對我們無益的客觀世界。所以說,這時我們所看到的外部世界再也不是世界的全部,而是局部,即牆內的世界,而對牆外廣闊的空間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時我們真的成了井底之蛙,看問題時非常片面。若是色迷心竅,往往使人迷失心智,走向極端,做出非常荒唐之事。莊子試妻的故事最能說明這一點。 有一天,莊子在山上遇到一名女子,蹲在新墳前,拚命搖扇,好像要把墳上濕漉漉的土煽乾。莊子不解她的用意,便開口問她。她表示,墳中葬的是他丈夫,丈夫臨終遺言,要等墳上土乾後,她才可以改嫁。她等不及了,於是猛煽墳土,讓它快乾,好追尋第二春。 莊子想到世間居然有此薄情的女子,感嘆不已。繼而想到,自己的妻子會不會也這樣呢?疑心病起,便想試探。莊子的太太姓田,我們稱她田女士吧。夫妻平日感情甚篤,莊子為考驗他妻子的忠貞,決定裝死試探。聽說莊子急病而亡,包括親友等四方人士,許多人前來弔唁,其中來自楚國的王孫,長得英俊瀟灑,位尊多金,他見田女士新寡,楚楚可憐,便追求她。田女士不堪誘惑,愛上王孫。當晚,酒酣耳熱之際,王孫突然心臟病發,命在旦夕。田女士嚇得驚慌失措,急問王孫如何是好,王孫忍著痛楚,告訴田女士,要用死屍的腦漿才能起死回生。 死屍到哪找,總不能去掘墓吧?田女士轉念一想,丈夫不是剛死嗎?現成屍體,不用白不用,從前的夫妻恩義,此時早已拋諸腦後,她竟然拿著斧頭,劈開丈夫的棺木,準備取出他的腦漿做藥。不料劈開棺木,莊子居然復活。田女士羞愧得無地自容,自縊身亡。 同樣,摩登伽女見到阿難後,便如同吃了迷魂藥。為了嫁給阿難,不惜把自己心愛的頭髮都剃掉。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為情所苦,做出很多傻事,甚至心甘情願地結束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見,愛欲能讓人滯迷到何等的程度!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五個啓示。 佛陀因此告誡阿難:"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迷戀愛欲不僅給今生帶來無限的苦惱,而且又有來世報。《楞嚴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脫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若不斷淫,必落魔道。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由此可見,愛欲是痛苦、生死之根本。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六個啓示。 *不淨觀為對治愛欲的法門 《華嚴經》云:"菩薩若離女色,即得親近諸善知識,復令眾生因此離欲,皆住最勝解脫法門。"《佛說四十二章經》亦云:"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由此可見,遠離愛欲是修道之前提。 佛陀教導很多去除愛欲的方法,最著名的是"不淨觀"。若能善用不淨觀,有染著的愛欲就會消滅。 不淨觀(不淨想)為五停心觀之一,即觀想自他肉體之骯臟、齷齪,以對治貪欲煩惱之觀法。人的屍體隨時間而變化為醜惡之形狀,故在諸經典中皆舉有多種不淨之觀屍法,以治貪欲之心,今列舉如下:(一)據《禪法要解》卷上載,若淫欲多者,應修習二種不淨觀。即:(1)觀死屍臭爛不淨,取此不淨之相,至閑靜處以自觀不淨。(2)雖眼不見死屍,然從師受法而憶想分別,自觀身中充滿發、毛、涕、淚、汗、垢、痰、耠等三十六種不淨物。 同書又舉出修習不淨觀能對治眾生對於色、形容、威儀、言聲、細滑、人相等六種慾望之執著,且將不淨分為厭惡之不淨與非厭惡之不淨二種。對於執著前五種慾望者,令觀厭惡之不淨;對於執著人相者,則令觀白骨人相。又觀死屍為不壞,能斷除威儀、言聲二種慾望,觀死屍為已壞,則悉斷六種慾望。 (二)據《大毘婆沙論》卷四十所舉,隨觀行者之意樂,而有樂略、樂廣、樂廣略三種之別。又於此三種觀法之過程中,各明示初習業位、已熟修位、超作意位等三位,及其觀行之次第。舉樂略觀為例,即: (1)先往冢間觀察死屍之青瘀等相,復以勝解力移屬自身,即觀想自身青瘀乃至骨鎖,於骨鎖中,次第觀想足骨、腿骨、脛骨、膝骨、髀骨、臗骨、腰骨、脊骨、脅骨、髆骨、臂骨、肘骨、腕骨、手骨、肩骨、項骨、頷骨、齒骨、髑髏等,凡此種種,一切皆稱初習業位。 (2)於骨鎖中,先觀足骨、腿骨等,乃至後觀髑髏,復於其中除半觀半,復除一分,唯觀一分,凡此種種,一切皆稱已熟修位。 (3)以勝解力觀察如此之不淨相,遂繫念於眉間,湛然而住,復轉此念入身念住,輾轉乃至入法念住,凡此種種,一切皆稱超作意位。 (三)據《俱舍論》卷二十二載,修不淨觀可對治顯色貪、形色貪、妙觸貪、供奉貪等四種貪。即:(1)緣青瘀等之相以修不淨觀,可對治顯色之貪。(2)緣死屍被鳥獸所食等之相以修不淨觀,可對治形色之貪。(3)緣蟲蛆等之相以修不淨觀,可對治妙觸之貪。(4)緣死屍不動等之相以修不淨觀,可治供奉之貪。此外,若緣骨鎖以修不淨觀,則因骨鎖中無四貪之境,故能對治上述之四貪。 當摩登伽女迷戀上阿難後,佛陀善巧方便,運用的就是不淨觀,循循善誘,使得摩登伽女觀察到原來阿難的身體一樣這麼髒,那還有甚麼可以愛的?從此愛念、貪念都消除了,頓然開悟,真的出了家,證了初果。由此可見,愛欲對人的生心確實有很大的影響力,但也不是不可以克服,不淨觀是對治貪愛的法寶。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七個啓示。 *聞思修並重 般若由修而得,修由思得,思由聞得,由聞、思、修入三摩地,而得到現證三摩地,是真正的智慧。所以歸根結底,智慧由多聞來,欲得智慧,就要多多聽聞,看經、研究、聽講經、聽開示,所以說:"修聞增(長)智慧"。 聞思修是修學佛法的程序。不聽聞佛法而盲修瞎練,修如盲人提瞎馬,半夜臨深池,是非常危險的,又如人生病後,不看說明書或不聽醫生勸告而亂吃藥,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非常危險,所以聽聞佛法很重要。思的重要性有二。其一聽聞佛法後,必須思考,看看所聽聞的法是否是正真的佛法。其二,看看聽聞的佛法是否適合自己的修行。猶如人生病後,看了說明書後,思考一下藥是否對症。修是最重要的,因為猶如病人生病後只看說明書而不服藥,病永遠也無法好。同樣,聽聞的佛法再多,若無實踐,仍無法深受法益。阿難尊者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阿難雖然多聞,但是遇到摩登伽女,仍不能免脫摩登伽女之難。故《楞嚴經》四卷云:“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祇益戲論,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瞭,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又曰:“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當然,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並非證明我們不應該多聞,而是聞的成分過多,修證的成分不足。若多聞是病,佛就不應該說法了。所以我們應該有所認識,真正的智慧,並非只是聽一聽即可的。不聽聞而要想得到智慧,恐怕是沒有那回事的。龍樹菩薩說:井里有水,若我們拿根繩子吊了水桶放下去即可汲出水來;就好比我們現在必須假借水管馬達,方可抽出地下水,否則即使乾渴而死,地下有水,我們仍是吃不到,所以我們不能說只要有水就好,其它東西是無用的。 千經萬論,沒有說過不需要經過聽聞即可開悟的。我們現在的毛病,是聽而不修。每部經都是教人修行。譬如《阿彌陀經》,即開示我們念佛法門。由於我們不照著去做,以致於聽與修,變成了兩回事。由此可見,聞思修三位一體才是去除我們心靈上塵垢的重要法寶。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八個啓示。 出處:大圓滿龍欽寧 提秋央珠扎仁波切
0 Comments
那一低頭的溫柔那頸間的纏綿都是最深情的告白
親愛的,你我即將永別, 在人類的歡歌燕舞中,你將入他們的口腹, 這是怎樣的一場酷刑, 我心如刀割。 對於他們,你只是一道並不必須的美味佳餚。 對於我,你卻是我的全部…… 他們的歡聚我們的死別! 這是不是生而為鵝的我們, 唯一的歸途...... 出門在外,不論別人給你熱臉還是冷臉,都沒關係。
外面的世界,尊重的是背景、而非人本身。朋友之間,不論熱臉還是冷臉,也都沒關係。 真正的交情,交得是內心、而非臉色。不必過於在意人與人之間一些表面的情緒。摯交之人不需要、泛交之人用不著。"情緒"這東西,你不在乎,它就傷不到你。 一輩子堅持去做,不是因為有了希望才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有了希望!
不是因為有了機會才爭取,而是因為爭取了才有機會! 不是因為成長了才去承擔,而是因為承擔了才會成長! 不是因為擁有了才會付出,而是因為付出了才會擁有! 恩人,給你幫助;敵人,幫你清醒;友人,與你攜手;親人,伴你左右;貴人,使你添福;能人,治你毛病;小人,使你謹慎;愛人,給你力量;賢人,解你迷津;眾人,助你成功。
有時間,多去看看平時無暇顧及的親朋好友,善待身邊每一個人;是他們成就了你的人生! 每一個走進你生命的人,都不是偶然。
緣分,並非是簡單的上天安排,而是一種個性上的吸引力。人人都是一方神秘的磁場,吸引著類似氣質的同伴。遇到甚麼樣的人,也側面印證著你是甚麼樣的人。 有人抱怨"為何總遇不到靠譜的人?"的確,這個問題是該好好問問自己。 是柴米油鹽的平淡;是行色匆匆早出晚歸的奔波;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遺憾;是行至水窮盡,坐看雲起時的峰迴路轉;是靈魂經歷傷痛後的微笑怒放;是挫折坎坷被晾曬後的堅強;是走遍千山萬水後,回眸一笑的灑脫。
時光,濃淡相宜;人心,遠近相安,生命的美在於平和,生活的美在於平淡。 持邪見的人,由於前世所造惡業之故,他的思惟是逆反的。你說是,他偏認為不是;你說不是,他又偏認為是。最可怕的就是這種逆反思惟的人,因為你沒辦法救他。
再殊勝的師父,講再好的佛法,對弟子能否饒益,取決於弟子是否把心打開。只要你把心打開,那麼有道理的,你自然就會接受;沒道理的,你也能分辨出是非。但是一旦你的心門關閉,師父說一萬個道理,你一個也聽不進去;你有一萬個錯誤,你都不認為是錯的,這是導致走向錯誤、墮落的最可怕的心態。所以說,十惡當中最可怕的就是邪見。 所謂邪見,就是不相信佛法,否認前世與後世、善惡業果和苦集滅道等道理。如果你一旦產生了邪見,那就沒救了。其它的惡業,比如佛經中說央掘摩羅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最後通過懺悔和修行,還是得到了不退轉果位。但是如果有了邪見,儘管你沒有殺過人,沒有害過人,沒有做過任何壞事,你也不會得到任何利益的。為甚麼呢?因為你的心門緊鎖,根本就不去觀察別人說的有沒有道理。 所以,佛陀一再地強調,邪見乃是惡業當中最可怕的惡業。一旦起了邪見之後,就像大海起了火,根本沒辦法撲滅它。持邪見者,就連佛陀也無法救度於他。 十惡業分別是:殺生、不與取(偷盜)、欲邪行(邪淫)、妄語(撒謊)、離間語、粗惡語(罵人)、綺語(講廢話)、貪婪心、嗔恚心(生氣)、邪見。 行惡業必得惡果。如果輕視業果,就連那些大菩薩也照樣會在惡趣中受生。重大的不善業感生地獄;中等不善業感生餓鬼;微小不善業感生畜生。例如殺生,不但使我們受生在地獄中,有朝一日脫離地獄後,該殺生業還會使我們短壽、多病,飲食、藥物等效用微弱,且最可怕的是從小便以殺生為樂,繼續把我們不斷地引向地獄。所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切記切記! 由於佛法修行的一開始就是皈依,班禪喇嘛法本中的第一個願望就與皈依有關。沒有皈依,很難成就其他的法。然而,只是對三寶具有完全信心還不夠。
正如佛陀所說:“我教導解脫之道,但解脫本身是靠你們。”佛陀只是修行道上的老師,他無法像給禮物般的賜予證量。我們必須修行戒律、專一禪定及智慧。 舉例來說,念頌“嗡嘛呢叭咪轟”(注:六字大明咒),是為了各類眾生而喚醒自己內在的慈悲所做的修行。在反覆念完一節後,不論是二十一遍、一百零八遍或更多遍,要將修行的功德迴向時,需透過念頌一段觀音祈禱文來迴向,因為觀音是諸佛慈悲的化現。 「菩提道次第」既不是宗喀巴大師創造的,也不是阿底峽尊者發明的, 它是由佛陀正等覺本人所傳下來的。一旦理解了這個教授,將認識到不管經題中是否有「道次第」這個名字,其實一切佛經都是 「道次第」。
例如,一切佛經中最上」最勝、 最妙的是大寶 《般若波羅蜜經》,此經包含八萬四千法蘊一切關要,正式宣講的 是 「甚深道次第」,隱義宣說的是 「廣大道次第」。其傳承之次第是:「廣大道次第 ’ 由佛陀上首弟子彌勒傳於無著;‘甚深道次第’由文殊傳於龍猛;從而形成二種不同的‘道次第’傳承。彌勒造‘五法’,無著造‘五地’,龍猛造[六正理聚 ](等論以解釋‘ 道次第 ’。 以前,深、廣道次第是分別傳承的。無等阿底峽尊者從金洲上師處聽受廣大道次 第,從明杜鵑處聽受甚深道次第,而將教授合流。不僅如此,他還是由文殊傳寂天的 “ 廣大行傳承 ”和密法傳承等顯、密全圓傳承的繼承者。 阿底峽尊者在藏地造出了攝集聖教全圓關要的 《菩提道燈論》,現下流行的 ‘ 道 次第 ' 一名就是從那時起開始有的。從那以後,見、行傳承雖已合流,但因為廣略的不 同又分為噶當 ‘ 教典 ’、‘ 道次第 ’ 和 ‘ 教授 ’ 三派。後來,宗喀巴大師在洛札大成就者和扎廓堪欽 · 卻嘉桑波二位上師前聽受這三派教授,從那以後, 這三派又變成一個傳承。 宗喀巴大師在熱振的獅子岩腳下著出《道次第傳承上師啟請 · 開勝道門》一文, 並將阿底峽尊者 ‘ 側頭像 ’ 迎請來。在作啟請的時候,大師親見 ‘ 道次第一切傳承上師現身說法,尤其是親見阿底峽、仲敦巴、博朵瓦 、霞惹瓦諸師達一月之久。 最後,仲敦巴等三位上師融入阿底峽身中,阿底峽將手置於宗喀巴大師頭頂仁說‥ ‘去做利益聖教的事業吧!我將作你的助伴!’實際上,這是勸請宗喀巴大師著述《道 次第廣論》。於是宗喀巴大師完成了 《道次第廣論》奢摩他章以下的部分,後來又經至尊文殊勸請,完成了大毗缽舍那章。 出處:菩提道次第引導·掌中解脫 下圖:菩提道次第皈依境 |
佛學日誌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文章分類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