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什寺恢復修建募捐倡議書 佛教寺院是僧人學習佛法及五明知識、佛教徒頂禮朝覲的聖地,是正法住世的載體,更是眾生積福生慧的福田之處。 因此在很多佛經中都記載了修建寺院的功德利益,如《廣戒經》中云:“所謂實福者,有大果、大利、大威嚴、廣大義,若善男子、善女人,是行、是坐、是臥、其善根恆時增長。何人建造經堂,乃為七種實福之首。” “濁世中,我以佛殿與文字形象出現。見到佛殿造佛殿,會令無數眾生從輪回中解脫出來。供養佛殿和文字等同於供養我的真身,功德永遠不會耗盡……”歸納來說,如果發心修建寺院,會獲得消除罪業、逢凶化吉、豐衣足食、福祿綿長、家庭幸福、事業順利、煩惱消除以及最終成佛等等數不勝數的功德利益。 朵什寺,是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安多華銳藏族)歷史上格魯派14寺院之一,由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的弟子潘東然堅巴丹·曲堅贊於清順治三年(1646)始建。 據《安多政教史》記載:朵什•潘東然堅巴丹曲堅贊,是五世達賴喇嘛的親傳弟子,在昂仁地區游過學,他遵照五世達賴喇嘛“下安多地區有一個像甘丹山的地方,到那裡建寺會有廣泛的徒眾”的授記,來到下安多地區尋找寺址,找到朵什舊寺的寺址後,建起了朵什“具喜珍寶院”。後據遊覽過甘丹寺的人們說,朵什舊寺的寺址,同甘丹寺山的形狀的確相似。 歷史上朵什寺曾有一張珍貴的吉祥天母唐卡,對此有如下的歷史傳說:丹曲堅贊在來安多時,向五世達賴喇嘛請示:“興建寺院的護法神以何為宜?”當尊者正在琢磨時,身前的一幅吉祥天母唐卡自己掉落下來。尊者便說:“這幅畫像本來不送給別人,但今天它有伴隨你的意願,就拿它去做護法神吧!”丹曲堅贊於是將這幅唐卡繫於背架子上背回安多。
有一天,丹曲堅贊在一處無人煙的森林旁邊坐下來休息,將吉祥天母唐卡掛在一樹枝上,吃罷乾糧後便睡著了。突然天上下起雷陣雨,丹曲堅贊被驚醒後背起架子就走。走了一會兒,突然聽到在原休息處似有騾子的嘶叫聲,他回轉身來觀察時,不見有騾子,卻看見了掛在樹枝上忘記帶走的天母唐卡,丹曲堅贊便意識到,這是吉祥天母的乘騾在嘶叫,他便立即上前小心取下攜帶。因此,這一幅佛像也被取名“騾嘶天母”。 根據年限計算,從1646年建寺到2013年,朵什寺有367年的歷史。從一世活佛朵什•潘東然堅巴丹曲堅贊到朵什•洛桑圖丹瓊排,共傳六世。現任寺主活佛為多識•洛桑圖丹瓊排(多識仁波切)。仁波切自小從天堂寺、拉卜楞寺多位高僧學習五部四續等顯密教法,精通藏漢語言學、傳統十明等諸多學科,現為西北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系雪域當代深孚眾望的教育工作者、藏傳佛教學者和翻譯家。以《愛心中爆發的智慧》書系享譽海內外。仁波切對當代各學科也有廣泛涉獵,有藏漢文著作、譯著、編著三十多部。 經過國家相關部門的批准,朵什寺的恢復修建自2013年6月27日奠基動工始,至今已完成主體建築及佛像雕塑、唐卡壁畫繪制等主要項目,但仍然有部分未完工的事項,尚有一定額度的款項缺口,因此期盼廣大信徒與熱心人士,以廣泛利眾之心與修積自己福德資糧為出發點,慷慨捐助淨資,共襄盛舉,完成朵什寺圓滿恢復完工的宏願! 咨詢電話:13997159183(張仁謙) 捐助帳號: 戶名:天祝藏族自治縣朵什鄉朵什寺管理委員會 開戶行:中國建設銀行武威分行天祝支行 帳號:62001660701052501479 支付寶:duoshisi@163.com(張仁謙)
0 Comments
『宗喀巴大師祈禱文』:「無緣慈悲大海觀世音,無障智慧總主文殊師,破除一切邪魔密藏主,雪域聖哲之首宗喀巴,洛桑扎華我向您祈禱,加持心事如願得成就! 此文又稱「穆則瑪」祈請文,由宗喀巴大師親自所作,具有無比殊勝的加持力,在藏區非常盛行。常念誦該祈請文,不但能廣開智慧,而且能降諸魔障! 這五句的偈頌就是著名的宗喀巴大師祈禱文,民國初年時,由法尊法師曾經翻譯過。這個祈請文是由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金剛手菩薩三位本尊合一的陀羅尼,又是宗喀巴大師所造及允諾祈請用的,能開智能及降魔,具足無量功德。
西藏有一戶人家,遭受白哈爾魔的侵擾,這戶人家請了許多高人前來驅治,但都沒有效。 有一天,村莊裡的一位牧童來到了某位大喇嘛的修行處,將村裡的事告訴了大喇嘛,大喇嘛說:「我這裡有一雙加持過的鞋子,及一串加持過的念珠。當魔進入屋子時,就將鞋子放在門的兩旁,念珠則散放在屋子牆壁的空隙處。」 牧童記著大喇嘛的話,回到村裡。 當天晚上,白哈爾魔又進入某家屋子,牧童依著大喇嘛話去做。剎那間,白哈爾魔看見屋子四周都是無量的護法神,門口又有金剛手菩薩,魔王感到惶恐害怕。 大喇嘛隨即而至,白哈爾魔於是跪求大喇嘛放他生路。大喇嘛說:「可以,但你必須遵守一些約定。」 大喇嘛說:「就是從今以後不能再侵擾他人。」 白哈爾魔說:「我是以作祟人來生存的,如果從今以後不能侵擾他人,我將不能生存。」 喇嘛說:「那不能侵擾誦持宗喀巴大師祈禱文的人。」 魔說:「整個康藏,幾乎沒有人不誦持的,和上面約定幾乎一樣,我還是沒有生路。」 「那遵守不擾亂一天誦宗喀巴大師祈禱文一百零八遍的人呢?」 「這樣可以。」 白哈爾魔是非常有力的魔,連此魔都不敢作祟,其它的魔就不用說了。在西藏地區,當修行稍有進步的人,白哈爾魔就常常出現來作祟,因此宗喀巴大師祈禱文更加遍行於康藏地區。 凡修持此祈禱文者,都能得到宗喀巴大師的特別加持,消除魔障、圓滿資糧、速成佛道。 你沒權利評判我,你看到的只是我人生的某個片段。你人為地用蒙太奇把我的人生剪輯成了你可以批評的樣式,憑什麼? 三年前,在看完高圓圓和趙又廷的定情電影《搜索》之後,我就在心裡寫下了這幾句話。 女主角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之後,坐在回家的公交車上心力交瘁。她戴著墨鏡掩飾著痛苦和絕望,並沒有注意到對面站著老人,當然更談不上讓座。隨後,乘客們關於這女人沒素質的議論讓矛盾激化,電視台介入了,公眾輿論推波助瀾,最終,女主角跳樓輕生了…… 我們看到的僅僅是一個女孩沒有給人讓座的局部畫面,我們不知道這個畫面背後的前因後果,但如果我們知道了,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和體諒,而女孩顯然無法去向每一個人解釋原委,於是,道德判斷就迫不及待地展開了,沒有禮貌、缺乏教養、品質敗壞…… 我們一時的口舌之快,看似那麼理直氣壯正義凜然,實則是一把血淋淋的劍,殺人於無形。
而這樣的論斷,每時每刻,無處不在。 不久前同學聚會,多年未見大家都激動萬分。一位女同學最後出現,場面有點像《虎媽貓爸》裡的董潔彈著吉他、穿著抹胸禮服從屏風後面驚艷亮相一樣,矯情是有了點,但並不影響她展現出了和我們大多數人不一樣的依然赤子青春的狀態。寒暄問好、談笑風生,可等這位同學走後,大家開始議論紛紛。「她怎麼變這樣了」「我不喜歡現在的她」「好假好裝」「聽說她哦……」我無法揣摩每一個人的心態,我只覺得可笑。十幾年,每個人都在經歷自己不同的人生,誰也不知道彼此遇到了誰,發生了什麼,僅僅一兩個小時的相見就可以窺探到別人的過往虛偽複雜甚至不堪,真是天賦異稟。 曾經,我在商場看到一個六七歲模樣的小男孩「嗖」得一下從我身邊跑過,嚇了我一大跳,然後他繼續橫衝直撞穿梭在人群裡,他的媽媽在後面追,好不容易追上之後,一句也沒批評他反而摟在懷裡不住地說「乖,瞧這一頭汗……」當下包括我在內的很多旁觀者都向這位媽媽投去了不屑的目光,似乎想告訴她這樣的溺愛終有你後悔的一天。後來我在飯店門口等座位的時候恰巧和這位媽媽挨著,再次目睹她如何縱容孩子的「頑劣」。我終於忍不住開口了:「您為什麼你不管一下你的孩子呢?」她愣愣地看著我,突然落下淚來。她告訴我,這個孩子患有一種先天性的神經系統疾病,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甚至都沒辦法集中注意力聽大人講一句話,這是他們幾個月來第一次出門.……我為我提出了那樣的質問和曾在心裡輕易地論斷過他們感到羞恥和內疚。以後,當看到很多局外人對別人如何養育孩子指手畫腳的時候,若並不深入地瞭解別人的生活狀況,我一定閉嘴。 以前迷美劇,常看到兩個人說著說著就來一句「Don't judge me!」在他們的文化裡,即使是最好的朋友,哪怕是親人,都沒有資格去評判別人的對錯,無論當面還是背後。那年出國留學,有一個很要好的閨蜜,有次和她說了一些感情上的事,她不認同,很直接地問「你怎麼能這麼做?」,我們不歡而散。夜裡,她發來短信說,「對不起,白天的時候我不該judge你,要怎樣做你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是我越界了,原諒我」。我沒有很快回復,她居然走了半個小時到我家裡來道歉。 我喜歡這種以尊重和愛護為前提的距離感。遇到事的時候,家人和朋友都可以給我建議,告訴我他們曾經的經驗,奉勸我選錯會承受的代價,但一旦我選了、做了,結果由我自己來承擔,如果我不幸選錯了,可以撫慰我,教育我,但不要對我做是非的判斷。 我們不該評價,因為我們評價不好,我們不知道別人人生的360度角,我們只看到一個縫隙而已。我們評判不好又妄加評判,傷害了別人於自己又有什麼好處?我們不能忍住自己去評判別人,必無法笑對別人對自己的評判。 當然,善意的提醒和規勸與論斷別人截然不同,我們都知道這邊界在哪,苦口婆心和冷眼旁觀,當事人感受得到那溫度,這與虛不虛心無關。 其實,很多人的人生就浪費在評價別人身上。當你知道,你並沒有被賦予對任何一個人進行論斷性評價的權利的時候,你會發現突然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專注自己的事情(人緣也變得特別好吧);當你知道,任何一個人也沒有被賦予對你進行論斷性評價的權利的時候,你便不會再去介意「別人」的話,生活也會更輕鬆吧。 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去體會對方的處境。即使你經歷過類似的情況,即使你閱人無數、看盡人生繁華,他當下的感受和選擇一定是原生家庭、教育背景、過往經歷,偶然必然或是幾十年錯綜複雜的原因促成,那些不為人知的辛酸、無法言說的苦衷,你如何知曉?所以,只要他沒有觸及法律,沒有違反公共道德,沒有侵犯他人利益,對與錯,只有時間可以判斷,只有上帝可以審判。 所以,那些常常掛在嘴邊的狠狠的形容詞就都收了吧,別人的形容詞傳到自己耳朵裡就都忘了吧,以欣賞的眼光接受每一個生命的樣態,沒那麼難。 出處:網路轉載 作者簡介:馮小凱,本名馮凱,北京人。曾任江蘇電視台主持人、江蘇省青聯委員、江蘇省「青年文明號」形象大使。畢業於牛津大學社會學系。2013出版暢銷書《越出色越瘋狂——牛津上學去》。 今天是2015年8月6日、星期四、藏曆木羊年6月22日,日子中、不宜經商開業#河水上漲、杜鵑返回門隅# འབྱུང་འཕྲོད་ཆུ་རླུང་། ཚེས་ཆ་འབྲིང་། བུམ་སྟོང་བྱང་། ཚོང་མི་གཉེར། #ཆུ་བོ་གཞུང་རྒྱས། བྱ་རྒྱལ་མོན་ཏུ་ལོག#
《妙法蓮華經》是佛陀住世最後八年所說的法,也是大乘佛教中極為重要的一部經典。在最後的說法中,佛陀總結了過去四十多年的教法,提出諸佛教化眾生的各種善巧方便,其實只有一個目的,便是引導大眾邁向成佛之道,無論是追求個人解脫的阿羅漢、或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者,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圓滿覺悟的佛陀,世尊並親自為弟子及與會大眾授成佛的記莂。 《法華經》將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會歸於唯一佛乘,猶如海納百川,不僅平息了部派佛教的眾聲喧譁,肯定「眾生皆能成佛」的觀點,更成為大乘佛教獨到的思想底蘊。在法華勝會上,佛陀也不只一次提到:「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點出本經的崇高地位。 《法華經》約在西元三世紀時傳入中國,其大開大合、圓融無礙的立場,對於中國及東亞佛教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隋朝的智者大師便以《法華經》為基礎,開創了中國第一個宗派──天臺宗,而第二十五品〈普門品〉的觀音菩薩,更成為跨宗派的信仰核心。其他如人間淨土、女性成佛、逆行菩薩等議題,至今仍備受教界及學界的矚目。有別於一般經論,《法華經》大量運用偈頌、譬喻、寓言等文學手法呈現佛法大意,文字流麗舒暢,加上細膩生動的敘事,讀起來就像章回小說,充滿想像和趣味,一點也不枯燥,自古以來即深受普羅大眾的歡迎。加上經中鼓勵造塔、塑像、書寫等功德,一幕幕精彩的說法場景,正好成為壁畫、雕刻的題材,不僅加速法華思想的傳播,也豐富了中國文學、藝術的創作。
《法華經》全經二十八品近七萬字,蘊含了豐厚的哲理及修持方法,天臺學者黃國清認為,《法華經》包含的主題相當多元,每個人都可依自己的觀點和需要,從中汲取佛法的智慧,就像文學家胡適欣賞寓言故事的雋永趣味,智者大師發掘文句背後的堂奧,開闡一念三千的天臺教觀,當然還有更多人感動於菩薩的偉大實踐。眾多譬喻故事中,又以「法華七喻」最為人津津樂道。法華七喻乃源於《妙法蓮華經》的七種生動的比喻,藉此七種比喻來解釋人與佛法之間的關係。 法華七喻如下: 1.譬喻品第三 - 火宅喻 譬如內容假設在一個地方,有一間非常荒廢的大宅(比喻為三界),內裡住了很的不同的生物(比喻為六道眾生),生物之間互相爭鬥覬覦,經常處於危險之中。某一天大宅發生了大火,生物更變得岌岌可危(比喻為五濁八苦)。而一名老富翁(比喻為佛陀)的數十名孩子(比喻為人)仍然在火宅中嬉戲,展示了人的愚昧,老翁不顧危險衝進火場拯救孩子,展示佛陀對人的不離不棄。但是孩子竟不理會老翁的忠告什至請求,於是老翁利用方便(比喻為大小二乘),告訴孩子們已經在外面準備了三輛漂亮的車子(羊車、鹿車及牛車)送給他們,從而誘使他們脫離苦境,最後送給他們最好的大白牛車(佛乘)。羊車、鹿車、牛車分別比喻為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藉此渡眾生學習佛乘(真正唯一的離苦之法),這稱為開三顯一之法。大白牛是最華麗非凡的,乘坐他便能永遠在浩瀚宇宙中自由自在地飛翔。 2.信解品第四 - 窮子喻 在一個遙遠的國度,有一個流浪漢(比喻為世人,及修聲聞乘、緣覺乘之人)自小離家出走四處浪蕩甚至行乞(喻生死三界),他連自己的家鄉都忘記了,甚至也記不起自己曾經有一個非常慈愛的父親(喻忘記了佛祖的循循善誘)。終於直到有一天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尋求生計,他的父親是一名富翁(比喻為佛陀),有著龐大的生意以及浩瀚的財產,他一直記掛著自己的兒子,還希望他能接過自己的一切。那位男子經過了富翁的屋子並渴望能夠在大屋內找到一份工作,養活自己不再捱餓。富翁很快便看得出眼前的男子就是他的兒子,但是他知道並不能直接告訴自己是他的父親,因為他不可能接受得了。於是,富翁為了留下他的兒子便給予其一份低下的工作讓他漸漸適應,過了一段日子才讓他做一些程度較高的工作。如此一來二十年過去,富翁在臨終時,才告訴所有人那名男子是他的兒子,而該名男子才驚覺原來自己一路尋覓的早就在自己的身旁。故事讓我們了解到佛祖一直透過種種方便之法來教化眾生弟子。亦說出了眾生的抗拒而及聲聞、緣覺仍未具足大乘功德之法財(如六度萬行)終不能成佛,如同流浪漢沒有衣食終不能生存。 3.草藥喻品第五 - 藥草喻 佛法就像雨水一樣能夠滋潤萬物。在這個世界裡,有著不同的花草樹木,即使是相同品種的物種,牠們也會有不同的大小、形狀、生長速度,然而牠們所受的都是同一樣的雨水。在山谷中(比喻為現今的國度),雨水(比喻為佛法)會公平地為花草樹木提供養分,給予成長的力量而且是必須的。在山谷森林中,有大中小的藥草(分別比喻為菩薩、聲聞緣覺、天人),牠們都能夠得到雨水(佛法)的滋潤而成長,但是由於擁有不同的生命特質(比喻為佛性、慧根的不同),所以有著不同的成長速度(覺悟的速度)。可是終有一天也可以開花結果成就正覺治療眾生。而人也是眾多植物之一就像小花小草一樣,也受著佛法的保護,所以到某一天也可像藥草一樣開花結果,到達智慧的彼岸。 4.化城喻品第七 - 化城喻 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有著非常吸引的寶藏(比喻為成佛的道路),在領導者(佛陀)的帶領下,有一群志士(比喻為追求佛法的人)一同前往遙遠的寶藏處。在開始的時候,他們都深信能夠得到寶物(證得正覺)。可是在他們面前的卻是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儘管在領導者的鼓勵下他們的鬥志仍然不斷消沉,最終更停了下來,放棄了初衷。領導者看見後無不心中悲痛,但是仍想一心引導他們到達寶地,於是便使出幻術(比喻為種種方便之法),變出了一座華麗之城堡(比喻為小乘之法、阿羅漢位、即時涅槃之法)給予志士(追求佛法之人),這些方便之法門都是為了誘導眾生繼續修行而設,皆因眾生是十分容易受到外界所影響而再入迷,再受無間之苦。然而,眾生並不應該只滿足於小乘之便而怠慢,因為只有佛乘才是真正的了悟。 5.五百弟子授記品 - 衣珠喻 從前有一名流浪人(比喻為佛子),他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經常要挨餓而且全身都十分骯髒。有一天,他經過一個地方令他想起了他的一位朋友(比喻為佛陀)正正是住在這裡。因此他便找來了他這位朋友敘舊,而他的朋友是一名富商而且十分念舊,對他照顧非常。他的朋友還為他而擔心,為他仍然會過著流浪的生活(比喻為世間的疾苦)而傷心。最後,他悄悄的把一顆明珠放進了流浪人的衣服裡,這顆明珠帶著了朋友的祝福而且有著實現夢想的力量(比喻為佛性)。可憾的是,浪人根本沒有注意到身上的明珠,還過著和以往一樣的苦困日子。直至一日,他再度遇上他的朋友,朋友一面惆悵的望著他,道出了明珠一事,他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根本不用過著這種生活。整個故事告訴我們(佛子),我們身上一直藏有美麗的明珠,只是我們不去運用它甚至把它遺忘了。 6.安樂行品第十四 - 髻珠喻 在一個四分五裂的世界,有著大大小小的戰爭不斷發生。當中有一名君是為轉輪聖王(喻為佛陀),欲以和平之法統一各國,消除世間痛苦。他勸籲各君王不要再執戈相向,可是並沒有人回應他,而且還合力出兵攻打轉輪聖王的國土。不過,單憑這些國家是不可能戰勝轉輪法王,他們逐過逐過的臣服於轉輪聖王之下。在戰場上有功的人均獲得豐厚的賞賜,有的獲贈豪華的房屋,有的給予名駒更有大白象。可是轉輪聖王沒有送出他頭上的髻珠(至珍貴無上的寶物比喻為妙法蓮華經),因為他認為髻珠只可以給予最大功勞的人,亦即是擊退所有敵人(比喻為魔障)並帶來和平的人。妙法蓮華經對眾生來說就像名珠一般可以用來克服所有魔障,亦是佛祖遺留給我們的至寶。 7.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 醫子喻 在一個遙遠的國度,有一位良醫(比喻為佛陀),有著無數的孩兒(比喻為佛子即世人),良醫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有一天,良醫要到別處工作,遂囑咐孩子們要好好照顧自己,雖然良醫還是很擔心,但是仍要踏上征途。孩子們在父親走了不久卻把毒汁誤當果汁喝下,當良醫回來時有些孩子已經病入膏肓進入了痴迷的狀態。良醫立即調制解藥,把所有沒有痴愚的兒子治療,可是喪失心智的卻懷疑良藥是假的是不可能治癒他們的所以一直拒絕喝下。為了救這些可憐的孩子,良醫唯有假裝死去(比喻佛陀之涅槃),希望誘使他們醒覺,最後把所有孩子們都救回了。故事是希望世人能真正了解佛祖所做的一切,不要再以痴迷的心看待佛理。 今天是2015年8月5日、星期三、藏歷木羊年6月20日,日子中、忌:訪客 འབྱུང་འཕྲོད་ཆུ་གཉིས། ཚེས་ཆ་འབྲིང་། བུམ་སྟོང་ནུབ། མགྲོན་མི་བྱ།
五逆濁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 《佛說法滅盡經》:“吾涅槃後,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啖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 註 :“我涅槃後,正法將滅之時,五濁惡世之中,魔道開始興盛,魔會化作沙門,敗壞擾亂佛道,他們或者身穿俗人衣裳,或者喜好華麗袈裟、華美服飾,飲酒吃肉,殺害生靈,貪圖美味,沒有一點慈悲之心,而且相互憎恨嫉妒。”《佛說法滅盡經》略稱《法滅盡經》,為涅槃部經典。相傳佛法在世分為三個時限,諸經所說略有不同,《大悲經》說正法有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大集月藏經》《賢劫經》和《摩耶經》等則說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古德多用正法五百、像法一千、末法萬年之說。 出處: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2, No. 396 《佛說法滅盡經》 今天是2015年8月2日、星期日、藏曆木羊年6月17日,日子差、忌:婚嫁 #此起十天為末伏期# འབྱུང་འཕྲོད་མེ་ཆུ། ཚེས་ཆ་ཞན། བུམ་སྟོང་ནུབ། བག་སྟོན་མི་བྱ། #ཚ་དུས་གསུམ་པ་ཟིན#
|
佛學日誌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文章分類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