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有一段故事 有一位高僧行腳於各個寺院,去禮拜參訪。有一回,他來到瓦觀寺掛單,在寺中禮拜《法華經》,同時也在那兒研究法華的道理。 有一天,在半夜時分,他忽然肚子不舒服到廁所去,剛走到廁所門口,卻見一個鬼站在外面。高僧一到,鬼立刻五體投地頂禮跪拜,高僧就問鬼說:“你為甚麼守在廁所門外,看你那麼虔誠,為甚麼會墮入鬼身呢?” 鬼就跪在地上悲泣地說:“過去生我也曾出家,當時在寺院中掌過香燈、知客等執事,在那期間不小心犯了戒律,所以死後就墮落做啖糞鬼。我知道大法師您的德行很高,唯有以您的德才能超拔我。” 這位法師就問:“你到底做了甚麼事?”
鬼說:“我自己也不清楚,我一定是犯了戒律,所以才會受業報,但是不知犯了哪條罪?” 法師就說:“不管犯了哪條罪,都是從身口意三業所造。你是否曾犯殺、盜、淫?” 那個鬼說:“沒有啊,我出家以後,身沒有犯殺、盜、淫。” 法師就又問:“你是不是犯了口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鬼想了想說:“妄言倒是沒犯;惡口就難免了;兩舌呢?也是難得清淨;綺語也不敢說完全沒有。” 法師再問:“在心意方面,是否犯貪、嗔、痴?” 鬼想了想就說:“很有可能是貪心,這就是我的毛病。以前做香燈、知客的時候,難免要面對很多人,在這當中,我有時會生起不清淨心,貪了香油的供養,也貪圖供奉的金錢,這個‘貪’可能是我最大的罪;‘嗔’也沒辦法控制:‘痴念’也有,因為我智慧未開,時時心中都有煩惱。我想我的業,可能是犯在口業和意業。” 他真心誠意要改過,就向法師說:“我知道錯了,請法師代我做功德。” 他說:“在柿子樹的下面,有三千錢在那兒,希望您請人掘出柿子樹的樹根,拿出埋在那裡的錢,請為我做好事、超拔我的苦難。” 法師等到天亮時,就邀幾個人帶著鋤頭,到柿子樹下挖掘,果真挖出一個甕,裡面有三千錢。法師就用那三千錢為他寫了一部《法華經》,剩下的錢全部拿去救濟貧困。 過了一星期後,那個鬼又來到法師的寮房,向他頂禮答謝說:“我的業已經轉了,比過去好很多,以後我還會努力精進再精進,希望能脫離鬼身,將來回歸人道,好好修行。”禮拜之後,鬼就消失了。 生命的過程多麼奧妙,而凡夫卻往往無法瞭解。當我們造福時,可以得到多少福報?造惡時,又將承受甚麼樣的報應?學佛就是要活得明明朗朗,瞭解為善作福,以後所有的善果都是自享的;為非作歹,一切的業也都必須自己承擔,這就是修行所應瞭解的——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 相關資料:《法華經傳記·宋京師東瓦官寺釋慧果》 釋慧果,豫州人,少以蔬苦自業。宋初游京師,止瓦官寺,誦《法華》《十地》。嘗於圊廁見一鬼,致敬於果雲:“昔為眾僧作維那,小不如法,墮在啖糞鬼中。法師德素高明,又慈悲為意,願助以拔濟之方也。”又雲:“昔有錢三千,埋在柿樹根下,願取以為福。”果即告眾掘取,果得三千,為造《法華》一部並設會。後夢見此鬼雲:“已得改生,大勝昔日。”果以宋太始六年卒,七十有六。
0 Comments
眾生成佛的根性往往被妄想的污垢所遮蔽,不能自己覺知。對此《五百弟子授記品》用一個衣珠故事作了說明: 過去有一個人到親友家去作客,在他喝醉酒睡著的時候,親友將一顆無 價寶珠繫在了他的衣服裡面。 酒醒後他懷揣寶珠卻不知不覺,四處傭力乞食, 備受艱辛,常常因為僅得到一點點利益便喜不自勝。後來親友碰到他,見他如此困苦狼狽,便說:哎呀!你怎麼為了求取一點衣食活得這麼艱難呀!我想讓你生活得安穩快樂,曾在你的衣服裡繫了一顆無價寶珠,現在還在你的 衣服裡面,你可以把它賣掉,換取你所想要的一切呀! 《法華經》認為眾生就像那個懷揣寶珠——“成佛之根”而不自覺知的人,在困苦中掙扎不能自救,需要佛來開示,使佛種因緣得以而起。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這是在中國佛教界流傳最廣的一部佛經。我國古代僧人對它一向十分重視,稱之為“經中之王”。 隋朝開善寺中有一個侍奉藏公的小沙彌,年僅 15 歲,一天,一位占相大師對藏公說:這個沙彌活不了多久了。藏公很悲憫他,將他送回了生身父母家。沒想到 5 年後小沙彌又回來了,藏公十分奇怪,請相師再次為他相面。 相師說:這個沙彌的相已經改了,年壽 80。藏公驚嘆之餘連忙問沙彌:你究竟做了甚麼功德?沙彌回答說:我只是在僧坊間聽說了一個佛偈:“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我便隨口諷誦了數千萬遍, 後來夢中便見到穿紅衣服的官人讓我看一件官牒,上面寫著:“汝壽唯十八, 今依誦一偈變成八十。” 藏公於是感嘆道:此偈是《法華經·方便品》中的佛偈。我過去在深山中修行 5 年,精進受持《金剛經》才得延壽,你現在隨口念誦一偈就遠勝我的精苦修行,大乘妙偈的威力,實在是不可思議。 今天是2015年8月1日、星期六、藏曆木羊年6月16日,日子差、不宜破土動工 འབྱུང་འཕྲོད་ས་གཉིས། ཚེས་ཆ་ཞན། བུམ་སྟོང་ནུབ། མཁར་ལས་སྤང་།
修行應是一種享受 而不是負擔或痛苦:慧律法師 對這世間的天地萬物,要先學放得下,修行不能有如下的想法:今天要大回向了,終於要結束了,可以輕鬆了,解脫了!不可以有這種想法。 如果你視這七天的辛苦為畏途,大可不必來。那麼,每天都可以過得輕鬆愉快。所以,不要認為來這裡是受苦,應當說是享受——享受法的快樂,享受修行的快樂,享受向極樂世界邁進的快樂。 每天看三寶(佛、法、僧),聽法師開示,修行應該是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不是痛苦而是快樂,要抱持這種健康的心理。修行人沒有所謂的假期,因為持續不斷地用功對修行而言是很重要的。若要等臨命終再來用功,有定力者當然無妨,問題是你會不會有病苦或業障現前?若這兩項現前,那可就淒慘了?病苦現前,雖說你很認真念佛,但宿世造何惡業,自己亦不得而知。發生車禍,被撞得喪失記憶,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平日雖很用功念佛,但業障現前也束手無策。又如有的癌症患者,在末期時疼痛難當。我們臨命終是否有上述情形,是很難預料的。
你說臨終十念即可往生,但是否有把握臨終能保持正念?所以要珍惜有生之年,身處壞的環境,作壞環境的觀照來解脫;身處好的環境,做好環境的觀照來解脫。不論何時,都要作觀照,以求解脫。例如:在病苦中就觀照色身無常,只是臭皮囊,無常終有一日降臨,所以應該要放下。身體健康就觀想:真值得慶幸,能有體力拜佛、念佛,所以應當更加用功。貧窮的人就觀想:反正我沒錢,晚上不關門也不必擔心人家來綁票。富人就如是觀想:我的經濟能力不錯,能夠佈施修福。不論貧富、健康、多病都無所著,要懂得珍惜。 就像慈禧太后,八國聯軍時,自北京倉皇出走,來到四川時飢腸轆轆,有人獻上地瓜。平日吃滿漢全席的老佛爺,從未吃過地瓜,因為飢餓只好將就,吃後還讚不絕口。她平日在宮中養尊處優,講究排場,此刻為了逃命,也顧不得威儀了,專注得連自己的身份也擺在一旁。放下身段後,就覺得地瓜很美味。等到和解,八國聯軍退兵,她的架子又端起來了,耀武揚威的心態又出來了,終至亡國。因為她忘了自己是誰。由上述的故事可以知道,一個人若真為生死,像慈禧太后那樣,後有追兵,就會拼命奔逃而忘了自己是一國之君。不但如此,滿漢全席、考究的服飾、鞋子、冬暖夏涼的皇宮……全都置諸腦後,只為逃命。這心情比打佛七還要厲害,還要專注。 我們修行若用逃命的心態去用功,猶如無常鬼在背後追逐般,若不往生就被抓到三途徑受苦,就算作人也很痛苦。生恐怖心,毫不眷戀,忘記世間種種假相,一心一意拼命了生死,大家都會往生。用這種心態打佛七,保證會往生。就像慈禧太后逃命,我們被無常抓到也是沒命啊! 慈禧太后忘了自己的身份是誰,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福報,窮奢極侈、憤恨、鬥爭,終至亡國。同樣,我們修行人若忘了念佛,就難以往生。若一個人仍放不下是非、恩怨,竟日聽東聽西,在是非中打轉,我保證此人必定不會往生,能不墮三途就算很好了。 |
佛學日誌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文章分類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