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許多世間人經常喜歡拜活佛,此舉雖然有功德,但希望大家在依止之前,最好先多方面詳細觀察,不要輕信一些過分的宣傳。
眾人說我是活佛列繞朗巴的化身,但我不要說白天,就連晚上做夢也從沒想過自己是這位大成就者。像我一般低劣的人還有很多,甚至有人比我更可憐。其實,得了“活佛”的虛名之後,對自身有甚麼樣的意義?希望有些人仔細想一想。 以前有很多大德,雖被人們尊稱為“活佛”,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只是默默守護著自己的功德。還有些大德不願得到“活佛”稱號,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弘法利生事業的如日中天。可現在有些人,自以為是“活佛”,成天活在別人的讚譽聲中洋洋自得,甚至還整天喝酒吸煙,經常對女人生貪心,所得的錢財也用來享欲……目睹濁世的這種惡劣形象,真是讓人心生悲憫。 有些品行低劣的人,為了獲取別人的恭敬供養,大言不慚自詡為“活佛”,對別人也講:“活佛是最尊貴的!活佛的地位在藏傳佛教中最高!”結果不少人竟也信以為真,認為只要是“活佛”,哪怕他沒有任何功德都可以去依止。而對於沒有“活佛”稱號的人,不管他有多麼殊勝的功德、廣博的學識,甚至善知識的法相全部具足,他們也不會有點滴恭敬心。 這種現象在漢地比較普遍,而且,如今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有些假活佛給藏傳佛教的確帶來了深遠的危害。(文:晉美彭措法王)
0 Comments
問:法王提到外道或是佛教的出家人反而會破壞內部,現在很多信徒很可憐,他沒有分辨的能力,反而這些外道的邪師信徒特別多,他們甚至用「法王」、「仁波切」的稱號。 大寶法王:對,在台灣也好,其他的在東南亞,很多人可能對藏傳佛教有些看法。這些看法是因為在藏傳佛教裡面有些人,他們的行為舉止不好而造成的;而有些事情是因為有些人假裝藏傳佛教,他們做一些奇怪的事情,其實我也看到了不少這樣的事情。
這個非常難解釋,我覺得大家求法的發心好像不對了,所以才會依止一些不正確的人。因為佛法它不是專門治病的,或者它只是專門讓你發財的,或者是專門讓你得到很好的考試成績的。當然佛法會帶來無盡的福報與幸福,但是佛教的最終目的不是這樣,最終的目的是調整自心,對治煩惱,我們能夠慢慢變成一個很有慈悲的人,很有愛心的人,然後是很有智慧的人。 但是很多人他求法的發心不是這樣,可能因為生病了,求佛、菩薩保佑怎麼樣的,只要有人能治他的病,就是佛爺,就是菩薩。我覺得治病當然是很好,也不能說不好,如果只是一般世間的求財、治病的話,不一定要靠佛法,可以去醫院,或者找好的醫生,或是風水師甚麼的,很多很多方法。但是我覺得佛法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根據四聖諦所說的:要瞭解痛苦的根源,怎麼去斷除痛苦。痛苦來自於我們的煩惱業力,那我們要斷除煩惱,面對煩惱,我覺得這才是佛法的主要精髓。 所以大家對求法的心不正確,這個一不正確的時候,你就會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人,大家都要注意一下。求法的心不正確,這個一不正確的時候,你就會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人,大家都要注意一下。 摘自生命電視台《法王2015智慧座談》 整理:【噶瑪噶舉中國論壇】編輯組 有些人聽說受戒後所犯的罪要比不受戒所犯的罪還要大,便不敢受戒,這種態度是完全錯誤的,《入中論》中說:
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餘。 為了後世得到合適修行的身體,現在一定要受戒、持戒。否則,光做佈施會受生成龍之類的畜生。不僅如此,受了律儀的人,其善業之流將連續不斷;相反,受“不律儀”的人 ,其不善業之流也將持續不斷。 例如,以屠宰或賣酒為生的人,在睡眠和談笑的時候,罪業仍不斷地增長。設想有兩個人,一人具有不殺生的律儀,另一人沒有。在未做殺生的某一段時間內,兩人雖然都沒有殺生,但是不受戒的人並沒有不殺生的善根,而受戒的人,不殺生的善根每天都在增長。同樣的,受了近事律儀、沙彌律儀、比丘律儀的人,即使沒有刻意修善根,在睡覺的時候,所受的五戒、三十六戒和二百五十三戒的善根仍在增長。受菩薩律儀者所獲得的善根,比上述所有人還要更多,不可勝數,《入行論》中說: 即從彼時起,縱眠或放逸,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 具有密宗律儀的人,其善根的增長數量相較之下,更大上一百倍、一千倍。所以說,甚麼戒也不受的人,只有經過特別修習才會有善根;而受戒的人其善根每天都在不停地增長。因為受戒有很大的利益,所以不要對受戒作狹隘短淺的邪分別。即便是在家人,也應受長淨、近事和菩薩律儀。節選自《掌中解脫》 ⾝體造善,語⾔卻造惡,就是不⾏的,⾝語雖然不同,但都是同⼀補特伽羅的⼼相續攝。
⼜若⾝體作頂禮,⼝作禮讚,可是⼼懷邪惡﹑不善的意樂,這也是不可以。所以造善根時,⾝語意絕對不可傷害他⼈,否則,⼀邊造業,⼀邊傷害他⼈,所造的善與惡將混雜⼀起。至於微細的業果道理建⽴,《緣起論》﹑《⼗地經》﹑《稻稈經》中都有提到。此所說的「戒」不是沙彌和⽐丘戒,是斷⼗惡業戒。 「布施得受⽤,持戒得⼈天」,造善業﹑布施時若不守戒,感得布施的受⽤時,會因為戒失壞⽽投⽣為⿓類,⿓王的財物受⽤ ⾮常⼤,這都是它本⾝過去世布施的果報,不是別⼈給它的,但因為布施時沒有守戒,因⽽感得⿓⾝的異熟果;⼜例如⼀些有錢⼈家裡的狗,主⼈給這隻狗好的⾐服穿,好的⾷物吃,還給它戴了很多裝飾品。裝飾品根本不是畜⽣戴的,應該是⼈天享⽤的裝飾品,這是預享來世的福報,預先借債了。但它這世的⾐⾷享⽤,都是過去世布施的果報。 在《菩提道次第》中,將所有佛法修持歸納為觀修和止修二類,而所有佛法修持對象中只有奢摩他——專注力的安止才是止住修,其他所有的內涵都要進行觀修,因此正確瞭解觀修是十分必要的。 觀修是說對於所應觀修的內容通過思辨、分析、推理等各種方法進行修持,當內心有所覺受的時候才進行止住修——安住於觀修所得之覺受。 就像我們對於一個仇人,每思及曾對我所作的損害則怨恨增加一分,這是我們平常人的“觀修”,佛法的觀修要把對境換成道次第的所緣。宗大師說,此觀修不但不影響止住修,反而可以幫助生起止,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煉金的比喻。
我們起初安住修,精神很難集中,十分容易分散注意力離開所緣境。所以開始階段,我們在每座禪修期間需多次串修觀修和止修。例如修慈悲,我們要先參思眾生的種種苦,直至內心生起強烈慈悲的感情。當這種感情生起時,我們就進行安住修。如果感情減退,或者思想偏離到別處時,我們就要重新進行觀察修以再次生起慈悲的感情。慈悲的感情一旦恢復,我們就再次離開觀察修而抓住這種感情進行安住修。 現在很多人認為只有止住修才是真正的修持,其實是十分錯誤的,苦、皈依、業果、出離心等需要觀修才可以生起覺受、證德暫且不說,能斷除無始輪回生死根本無明的唯一鋒利寶劍——無漏智慧也是必須要通過觀修才能獲得,這點宗大師在很多著作中都有論述。帕邦喀大師曾說:這個觀修的教授是從文殊上師(指宗喀巴)語密耳傳所出,只有格魯派具備而他宗少分也沒有的教授(帕邦喀著《菩提道次第體驗引導修法教授》)。 既然說觀察修是思辨、分析等修持方式,那回憶道次第每個所要緣念的內容是否是觀修呢?這不是這裡所說的觀修,觀修一定要具備各種理路的推理、思辨,然後確定所觀察的對象,單純憶念並不具備這個因素。 背誦所聞的法義,然後進行思維也不是觀修,因為這只是屬於聞慧的範疇,按照所聞法義進行思維不具備觀修的要素。 熟悉道次第每個所緣以及他們的標準、修持方法、修持次第等也不是觀修,這屬於串習道次第的法義,令不忘所緣而已,並不能生起道次第的證德,故非觀察修。 現在很多人說格魯派所說的觀修其實沒有甚麼特別和殊勝之處,我想可能是不瞭解甚麼是觀修吧?這個教導在其他教派的確難以找到,但並非說他們沒有證德,只是沒有闡發出這個教導而已。格魯所標顯的各種殊勝並非亂說,裡面具有嚴格的論述,有其他殊勝之處所以帕繃喀大師說此乃格魯特殊修法。 千萬別像乞丐的猴子一樣被人戲弄 心地正直固然很好,
但如果過於正直, 在此污濁不堪的末法時代, 就會像乞丐的猴子一般被人戲弄。 因此,把握好正直的尺度,是我的忠告。 能說會道、能言善辯固然很好, 但如果不分時間場合口無遮攔, 滔滔不絕地誇誇其談, 則會被人看穿自己的一切。 因此,把握好說話的分寸,是我的忠告。 做人低調固然很好, 但如果過於低調, 那別人就無法瞭解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就如沙漠中的佛塔一般沒有任何作用。 因此,把握好高調與低調的尺度,是我的忠告。 嫉惡如仇固然很好, 但如果不控制自己的脾氣, 就會像狗一樣不分好壞亂咬人。 因此,不要輕易發怒,是我的忠告。 心地善良固然很好, 但在這個欺軟怕硬、欺善怕惡的時代, 過分善良軟弱卻會被人蔑視與欺辱。 因此,掌握好軟弱與強硬的分寸,是我的忠告。 不貪錢財固然很好, 但在這個笑貧不笑娼、 權貴的走狗卻會被奉為上賓的時代, 適當地積攢一些財物,是我的忠告。 善於理財固然很好, 但如果吝嗇成性一毛不拔, 就會眾叛親離、親朋遠離, 因此,掌握好積財與施捨的尺度,是我的忠告。 朋友眾多、交際廣泛固然很好, 但秉性惡劣的朋友卻會把自己引向邪路,害己又害人, 因此,不要亂交狐朋狗友,是我的忠告。 心性淡定固然很難, 但若過於情緒化,就會讓人厭煩。 因此,經常保持淡定的情緒,是我的忠告。 如果對信任、投靠自己的親友, 都暗中算計,強取豪奪, 像野狗一樣不知好歹,將會一事無成, 因此,作一個誠心、值得信賴的人,是我的忠告。 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一張嘴巴吐出兩根舌頭,就像毒蛇一樣可惡。 因此,人前人後都不要說得太多,是我的忠告。 當得意時淡然;當失意時泰然。 獨立自主,是我的忠告。 末法時代魚龍混雜,藏地、漢地的騙子裝成上師、活佛、主持、師父在中國大肆行騙,政府的置若罔聞,再加上網絡上的各種宣傳,現在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了,
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和你們有直接的關係,自己不經觀察就隨便的依止邪魔外道做為上師、師父,給錢供養他們,你們都有眼睛和耳朵,況且學了那麼長時間如何觀察依止上師,還是一不小心就讓騙子騙了那麼多錢,學習不是給別人學的,更不是學在表面,不過好在佛法上沒有被騙,財產被騙的話問題還不是很大。 我再和大家仔細的講一下現在的騙子裝成法王、活佛、仁波切、堪布、格西、上師、主持、師父的事情(騙子會用這些名號),我知道說這樣的話自己有罪過,但是我不怕,為了你們,為了佛法,我的發心是清淨沒有污染的。 在這個世界上能稱的上“法王”名號的人最多兩、三個,法王不是隨便亂叫的,如果某個人被稱為法王你們一定要仔細再仔細的研究,還有人說是法王的心子,是法王的根本弟子,這些都是騙人的,如果這個人真是法王的心子那他也一定不會說的。 釋迦摩尼佛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就講過,“我寫的法你們一定要研究”,這個我們的傳承上師已經幫我們研究過了,現在需要知道的是釋迦摩尼傳講的佛法圓滿無礙,可是一些邪魔外道裝成出家人來誤導眾生,讓很多人認為佛法不清淨,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假上師不管去哪裡,都只會服務那些有錢的弟子,沒有錢他們根本就瞧不起,只要弟子有錢,做什麼都可以,而且他們知道現在的人心裡想的是什麼、要的是什麼,會順著弟子的心意投其所好,輕而易舉的騙了很多錢,甚至為了錢可以把這些不如法的行為做成光盤、書籍、視頻散發出去,給佛教帶來了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 這些騙子大部分以前都是在政府工作的,他們會漢語,退休了以後就跑到漢地行騙,這樣的人根本就不是出家人;還有一些是出家以後又還俗,因為做了很多可怕的事情,被學院開除,整天沒事做就去賭博,賭輸了沒錢還,想到去漢地行騙是來錢最快的方法,又跑去漢地騙人,雖然被學院開除了但是房子還在,他只能趁學院開法會人最多的時候偷偷的回來告訴弟子,他在學院有房子在學院常住,如果平時來學院的話很多師兄還有管家就會認出他,不可能再讓他進學院,被學院開除以後,他們沒有別的地方去,基本上所有的時間都在城市裡,大家想一想,如果是真正的上師那裡有那麼多的時間呆在城市不回學院? 還有一些年輕的上師或是小的活佛,大部分也是騙人的,他們不可能這麼早就學完所有的佛教論典,除了認識錢之外,在佛法上什麼都不會。 包括現在藏地有些老百姓因為很窮也會幫著騙子一起騙人,只要一、兩個小時就可以掙到一、兩百塊錢,這對他們來說是很不錯的收入,甚至有些寺院也是騙人的,有的寺院特別窮,就靠賣法座為生(法座指法師講法的坐席),只要給錢就可以坐在法座上,一次兩萬、三萬、五萬、十萬的都有,這要看寺院的規模,當弟子來看他們的時候,馬上安排漂亮女孩唱歌跳舞的列隊歡迎,手裡的哈達都是騙子自己買的,接著這些所謂的上師、活佛就出來裝一下,像拍電影一樣,現在的騙子裝模作樣欺誘的方法很高明,冒充聖者騙人的現象到處都是,如果你沒有聞思不懂佛法,根本就分辨不出來,弟子當中有很多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現在已經越來越嚴重了必須講清楚,大家務必重視起來。 釋迦摩尼佛早就已講過這個事情,末法時代人們無知愚癡,真假上師不會分辨,有些人只看這個人的名氣有多大或者是跟隨他的弟子很多,就自以為是的認為一定是真正的上師。 根登群佩仁波切以前講過:“沒有理由的假話都相信,尋找道理的真言都誹謗,盲目崇拜的人們很無賴,這是沒有量學可抉擇的。” 如果是真正的上師最起碼也要具足相信因果的心、還有保持戒律的清淨,大乘佛法或是密法的上師還要具備廣文博學、通曉經典、顯密通達的資格,真正的上師會帶著你們去解脫的路。那些假的上師只認識錢,根本不會去考慮做了這樣的事情以後會有什麼果報,自己的戒律不清淨娶了那麼多老婆,還美其名曰:“空行母”,表面上裝成出家人,可從來沒有拜過佛,沒有在正規的佛學院學習過,更別說懂得佛法上的竅訣、傳承、灌頂了。 法王如意寶寫過:“你們自以為是修行者的僧人們,若是沒有戒定慧三學這個基礎,受用太多的供養和三寶的財、物品,來世會以自身肉血代價來還債的哦!”。 接觸東方宗教特別是佛教的人,會常常聽到對某個人是“得道高僧、有道之人”的讚揚。但對於甚麼是“道”,如何才是有道之人,則未必很瞭解了。也有很多人認為可以預知未來、能夠上天入地、擁有呼風喚雨能力的人就是有道之人,那些異於常人的神秘能力則是“道”。其實不然,佛教對“道”及“有道之人”有精確的解說和定義。
我們先談談佛教對於“道”的闡釋,瞭解了道,自然就明白有道之人。 首先,道是甚麼? 顧名思義,道是道路的意思,但佛教的道是心靈之道,是心靈的發展歷程。佛教給予的定義是,在解脫輪回的強烈願望下的正面心智。這個定義鎖定了兩點——必須具有強烈的解脫輪回的願望,即出離心;以及這種願望下的正面心智,譬如出離心攝持下的信念、慈悲等等。 通常在佛教典籍中,把道叫做出離心攝持下的現觀。現觀是當下觀照的意思,但能觀照的就是心智,所以現觀跟心智是同義。由此可知,那些神異能力並非是道的標準,如果不具備出離心攝持下的現觀智慧,是無法被佛教稱為“有道之人”的。當然,道有深淺,有道之人也有層次之分。但最起碼能稱為有道之人,則必須具備前述兩點。 其次,道的種類。 從解脫目標來說,有三種道,即聲聞道、緣覺道和菩薩道。前兩者也稱為小乘道,菩薩道是大乘道。 從道的層次來說,有五道,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無學道。資糧道的智慧,必須通過語言文字才能呈現,所以叫“法現觀”;加行道的智慧則要超勝一些,可以撇開語言文字的拐杖,直觀其義,所以叫“義現觀”。這兩種道的智慧仍然還屬於分別概念層次的智慧,無法主客觀融合,因此,還都屬於概念上的智慧。而在見道,智慧直接體驗真理,能觀之智與所觀之義如水乳交融,不分彼此,屬於直覺智慧,所以叫“諦現觀”,意思是直接與真理契合。五道中的見道、修道和無學道都屬於四諦中的道諦,因為資糧道和加行道還沒有直接契入真理的現觀直覺智慧,所以不是道諦之道了。 另外,佛教還有三士道的分法,即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中上士道分別對應小乘道和大乘道。下士道嚴格來說並不屬於道,因為下士道沒有強烈解脫輪回意願。 再次,道的不同名稱。 在佛教的有關講解地道的典籍中,羅列了諸如乘、現觀、智慧、般若等不同名詞,意思跟道並沒有差別,都是一義異名。這裡特別要說的是,佛教講的三乘佛法的“乘”,也是指這種出離心攝持下的心靈智慧。看自己是哪乘的人,要看自己具有哪乘的道。如果有強烈的解脫意願下的智慧,就是小乘道,如果在強烈解脫意願外再加上幫助一切眾生都解脫的菩提心,這種心靈智慧就是大乘了。 最後,有道之人的界限。 最初的有道之人,必須具備出離心攝持下的心智,那麼就被稱為入資糧道者,即可以稱為“有道之人”了,在這之後一直到最後的無學道,都可以被稱為有道之人,但後後的層次要高於前前。見道後的人,則被稱為有道之人中的聖人,見道前的人只是算有道之人中的賢人。 多識仁波切曾經說過:不要說具有直接體驗真理智慧的見道之人——聖人在當今難以尋覓,即使有道之人中的賢人,也並不多見。那些雖然不是有道之人,但卻道德高尚、心存悲憫、學有傳承的人,也值得我們跟隨學習。 宗喀巴大師住世的時候,有很多教派的祖師都來向他請教,其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修行開始應該修甚麼?是修觀想上師,還是修觀想皈依? ”
大師回答:“不是這些,是應先觀察自己的心,先看你的心在想甚麼,如果你的心具有菩提心的功德,修菩提心是最好的; 如果沒有,或是你有善業也很好;如果沒有善業而是與煩惱相應,一旦生起煩惱惡心,就要趕快想辦法,在能了知的狀況下把它轉為無記性,等善心生起後,再繼續做下面的修行,是這樣的一個次第。” 水混著沙一定很混濁,應該等它沈澱之後再喝,就可以喝到清澈的水,就像這個比喻,要先把心轉為善心後,再去修法。正如宗大師開示: 在西藏佛教傳統中,每當有人要去印度譯經或向印度大師求法時,他們要先花上兩年左右的時間在西藏各地籌措黃金——他們一定要先供養上師之後再接受教導。此舉的重點在於,雖然法教的價值並不能以物質的財物來衡量,但是我們仍必須認清它的珍貴。我們還必須準備好付出某些東西,其中最重要的一件當然就是“自我”——我們最貴重的、最值錢的財富,但必須將它給出來。 在依師法中緣起的善惡非常重要。你最初在上師面前種的這個因緣,將會決定你最後的結果。
瑪爾巴的上師是那洛巴。有一次,為了觀察瑪爾巴能對佛法作出甚麼樣的貢獻,那洛巴就在空中化現出本尊勝樂金剛的壇城,然後問瑪爾巴:“孩子,現在你多年修持的本尊顯現了,你是先禮敬上師呢,還是先禮敬本尊?”看到苦修多年的本尊和壇城出現在眼前,瑪爾巴非常歡喜,他心想:“上師天天都能見到,隨時都有禮敬的機會,而本尊不常出現,我應當先禮敬本尊。”結果一個頭還沒有磕完,本尊和壇城已經化為光收攝到了那洛巴心間。那洛巴告訴他:“在沒有上師的地方,連佛陀的聖名也聽不到。千劫的佛陀,都是依賴於上師方能顯現。” 這就是瑪爾巴在上師那洛巴面前,因為宿世業障的蒙蔽,而導致了緣起的錯亂。他由於視本尊比上師重要,先向本尊禮拜,結果致使法脈在家族中斷滅。瑪爾巴的幾個兒子都早年夭折,沒有一個能把法脈繼承下來,最後由密勒日巴繼承了他的密法法脈。 密勒日巴的空鐵鍋 瑪爾巴和密勒日巴之間也有類似的緣起。密勒日巴在最初見到瑪爾巴時,瑪爾巴遞一碗酒給他,他接過來一飲而盡,表示能繼承瑪爾巴的法脈。但不幸的是,當時的密勒日巴畢竟還是一介凡夫,供養上師時不明白一些緣起,由於他只有一口鐵鍋,沒有其它財物,他就非常虔誠地把鐵鍋供養給上師。由於供養的是空鍋,導致了他後來一直貧窮。他在山洞里修行時沒有食物,只好整天吃野菜,最後整個身體都變成了野菜的顏色。 瑪爾巴作為一位成就者,畢竟明白一些甚深緣起,他接過鐵鍋就“丁丁當當”地使勁敲。作為一位具德上師來說,他應該是注重威儀的,為甚麼要像小孩似的敲鍋呀?這是為了給密勒日巴種下一個好的緣起,讓他以後能聲名遠揚。結果怎麼樣呢?藏地那麼多即生成佛的大成就者,是不是只有他的名聲最為廣大?即使在我們這個時代,學密法者也幾乎沒有不知道密勒日巴的!因此在親師法中,緣起的善惡力量極大。因為上師是三寶總集的最上福田。你和上師之間所結的這個緣,效果是很明顯的,供養甚麼最後就結甚麼果。比如供養水晶將來會成就菩提心,供養鮮花將來會長得相好莊嚴,供養鈴則將來聲音悅耳動聽,如是等等。這些都是好的緣起。 將自己擁有的一切供養給上師們,上師是我學習“放下”,累積資糧,練習佈施的圓滿對象,我也信任他們會好好利用這些資糧----我知道他們一定會的。即使他們把我的禮物丟到馬桶里,當面把我供養的錢燒掉,我仍然做了對的事,因為他們把禮物丟到馬桶,把錢燒掉,說不定正是為了測試我的心。 美好的供養 有個故事說到一位大成就者去聆聽上師的開示。當時他是一個乞丐,一無所有,但是他前去聆聽上師開示時,上師卻問他是否帶了東西來供養。 他對上師說“我甚麼也沒有,我身上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但是我真的很想聽開示。” 上師說“不行,你得供養我。”乞丐費盡思量,一想再想,終於想到自己身上只有牙齒可以供養,其他真的甚麼也沒有了。因此他用力打自己的下巴,將牙齒打落,然後把牙齒清洗乾淨,捧在手上供養上師。 上師說“多麼美好的供養啊,謝謝你!” 然後便教導他佛法,給他灌頂,修持法門和儀軌。他在一生之中便成就了佛果,因為他的供養是那麼的真摯和虔誠。 供養與放下 還有一位大成就者的故事是這樣的---他在森林中流浪時,遇到一個膚色黝黑的長髮女郎,身上衣不蔽體,但她其實是一位空行母。他感覺這位女郎似乎有些特別,並不是平凡人,便對她做了三個大禮拜,請求他傳授灌頂和修持。 空行母說道“不行,你還沒有供養呢!”他說“您想要甚麼?” 空行母說“我要黃金”。他便想盡一切辦法去找黃金。他用盡了最大的努力,以正當的方法得到了一點點金子,然後馬上去找那位黑面空行母,並把黃金供養給她。 空行母收下金子,問道“這是給我的嗎?”他回答“是的。” “你想要甚麼?”空行母問道。“我想要即身解脫的殊勝佛法。”他回答。 “好的。”空行母收下黃金後,把黃金隨手就扔了,說道“很好,現在我就傳法給你!” 這位行者心無旁騖地聽受教法,根本不去管自己供的黃金怎麼會被丟棄的問題。他努力修行而即身成佛,之後,他在弘法利生的事業中,想要多少黃金,就會有多少黃金。 本來具有法相的這些上師已經捨棄了今世,他們對弟子供養並不一定歡喜,但為了觀察弟子的根基和抉擇弟子是否是真正的法器,他們需要看看弟子是對上師怎樣供養的,又是怎樣為上師做事情的,是如何對上師生歡喜心的等等,這些都應該觀察。雖然上師不一定需要這些財產,但從供養發心等方面,上師可以觀察了知一個弟子的信心大小。若是為了教言供養了貴重的財物或是受了相當的苦行,那將來就會認為此教言自己曾經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才得到,以後對這個教言也會珍重愛惜,不會虛耗的。 以前阿底峽尊者來藏地弘法的時候,諸弟子們也是對尊者供養了牛和馬等許多貴重物品,當時藏人的邪見比較嚴重,他們都認為是阿底峽尊者的貪心特別大。有一天,阿日地方的一位姑娘看見阿底峽尊者,生起了信心,於是就將自己身上所佩戴的金銀財寶都供養了,但這個姑娘回家以後,她的丈夫為這件事狠狠地打罵她,結果她就跳河了。當時很多人就誹謗阿底峽尊者說:“你看阿底峽的貪心有多大,那個女人也是為了供養阿底峽而死去了。”後來仲敦巴問阿底峽尊者:“您為甚麼要接受她的供養?”阿底峽尊者說:“因為我接受了她的供養,不久的將來她就會變成我的一個弟子,她也能再見到我的。”後來在阿底峽尊者還沒有圓寂的時候,這位姑娘就轉世成為了仲敦巴的一位大弟子。所以有些高僧大德接受供養也是具有很多外內密的意義。 我想說的是,我們的心靈修持昇華到較高層次之後,當我們為上師服務,為上師工作,供養上師,撰寫或抄寫佛法開示,打掃衛生,照顧新進弟子時,當我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為上師做事時,就已經不是用“我在幫上師”的心態去做這些事了,這種心態會有截然不同的轉變。 當你的心靈修持有所進展,愈來愈深入時,將會發現自己跟他人的關係變好了;你會看到自己變得寬容接納,看到障礙被逆轉,和諧的人際關係變多了,許多煩惱情緒遠離了,同時也會瞭解到自己以前做錯了許多事情而敢到懊悔,而真心懺悔就會淨化過往這些的錯誤行為。 |
佛學日誌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文章分類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