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東方宗教特別是佛教的人,會常常聽到對某個人是“得道高僧、有道之人”的讚揚。但對於甚麼是“道”,如何才是有道之人,則未必很瞭解了。也有很多人認為可以預知未來、能夠上天入地、擁有呼風喚雨能力的人就是有道之人,那些異於常人的神秘能力則是“道”。其實不然,佛教對“道”及“有道之人”有精確的解說和定義。
我們先談談佛教對於“道”的闡釋,瞭解了道,自然就明白有道之人。 首先,道是甚麼? 顧名思義,道是道路的意思,但佛教的道是心靈之道,是心靈的發展歷程。佛教給予的定義是,在解脫輪回的強烈願望下的正面心智。這個定義鎖定了兩點——必須具有強烈的解脫輪回的願望,即出離心;以及這種願望下的正面心智,譬如出離心攝持下的信念、慈悲等等。 通常在佛教典籍中,把道叫做出離心攝持下的現觀。現觀是當下觀照的意思,但能觀照的就是心智,所以現觀跟心智是同義。由此可知,那些神異能力並非是道的標準,如果不具備出離心攝持下的現觀智慧,是無法被佛教稱為“有道之人”的。當然,道有深淺,有道之人也有層次之分。但最起碼能稱為有道之人,則必須具備前述兩點。 其次,道的種類。 從解脫目標來說,有三種道,即聲聞道、緣覺道和菩薩道。前兩者也稱為小乘道,菩薩道是大乘道。 從道的層次來說,有五道,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無學道。資糧道的智慧,必須通過語言文字才能呈現,所以叫“法現觀”;加行道的智慧則要超勝一些,可以撇開語言文字的拐杖,直觀其義,所以叫“義現觀”。這兩種道的智慧仍然還屬於分別概念層次的智慧,無法主客觀融合,因此,還都屬於概念上的智慧。而在見道,智慧直接體驗真理,能觀之智與所觀之義如水乳交融,不分彼此,屬於直覺智慧,所以叫“諦現觀”,意思是直接與真理契合。五道中的見道、修道和無學道都屬於四諦中的道諦,因為資糧道和加行道還沒有直接契入真理的現觀直覺智慧,所以不是道諦之道了。 另外,佛教還有三士道的分法,即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中上士道分別對應小乘道和大乘道。下士道嚴格來說並不屬於道,因為下士道沒有強烈解脫輪回意願。 再次,道的不同名稱。 在佛教的有關講解地道的典籍中,羅列了諸如乘、現觀、智慧、般若等不同名詞,意思跟道並沒有差別,都是一義異名。這裡特別要說的是,佛教講的三乘佛法的“乘”,也是指這種出離心攝持下的心靈智慧。看自己是哪乘的人,要看自己具有哪乘的道。如果有強烈的解脫意願下的智慧,就是小乘道,如果在強烈解脫意願外再加上幫助一切眾生都解脫的菩提心,這種心靈智慧就是大乘了。 最後,有道之人的界限。 最初的有道之人,必須具備出離心攝持下的心智,那麼就被稱為入資糧道者,即可以稱為“有道之人”了,在這之後一直到最後的無學道,都可以被稱為有道之人,但後後的層次要高於前前。見道後的人,則被稱為有道之人中的聖人,見道前的人只是算有道之人中的賢人。 多識仁波切曾經說過:不要說具有直接體驗真理智慧的見道之人——聖人在當今難以尋覓,即使有道之人中的賢人,也並不多見。那些雖然不是有道之人,但卻道德高尚、心存悲憫、學有傳承的人,也值得我們跟隨學習。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佛學日誌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文章分類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