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人生的目的

2/14/2016

0 Comments

 
       忙碌的初衷是為了心的滿足與幸福,靈魂有時也會在追逐中疲憊,人一旦疲憊,情緒就會導致心理的失衡。那麼辛苦的穿梭於鋼筋混凝土之間,到底為的是甚麼?
     
​       當有
 一天靜靜內省,感受著自己當下的幸福和快樂。才發現,對物質的慾望是永無止盡的。如果貪著太多,容易不擇手段,誤入歧途,所以要學會適可而止。
Picture
0 Comments

反思自問

2/14/2016

0 Comments

 
       每一個走進你生命的人,都不是偶然。

       緣分,並非是簡單的上天安排,而是一種個性上的吸引力。人人都是一方神秘的磁場,吸引著類似氣質的同伴。遇到甚麼樣的人,也側面印證著你是甚麼樣的人。
​
​       有人抱怨"為何總遇不到靠譜的人?"的確,這個問題是該好好問問自己。 
Picture
0 Comments

尊重別人也做好自己

2/14/2016

0 Comments

 
       人與人之間,就是一種緣分;心與心之間,就是一種交流;愛與愛之間,就是一種感情;情與情之間,就是一顆真心;錯與錯之間,就是一個原諒,人生就是這樣一種交往。

        人人都有自尊,人人都有苦衷,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做法、活法。理念不同,做法不同,活法就不同,不要去改變別人,做好自己就好!
Picture
0 Comments

美於平淡

2/13/2016

0 Comments

 
        是柴米油鹽的平淡;是行色匆匆早出晚歸的奔波;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遺憾;是行至水窮盡,坐看雲起時的峰迴路轉;是靈魂經歷傷痛後的微笑怒放;是挫折坎坷被晾曬後的堅強;是走遍千山萬水後,回眸一笑的灑脫。
​
       時光,濃淡相宜;人心,遠近相安,生命的美在於平和,生活的美在於平淡。
Picture
0 Comments

西藏各大教派法王及藏人政治领袖  致各界的新年贺词

2/8/2016

0 Comments

 
0 Comments

新春快樂!扎西德勒! :多識仁波切

2/7/2016

0 Comments

 
祝大家新春快樂!扎西德勒!
Picture
今年的藏曆新年是大年初二,就是2月9日。藏曆年或者農曆年本來是源自元曆。從元朝開始的,一開始的譯法是“霍爾達”,是蒙古人的意思。

春節是漢族的習慣,漢文化中是按照虎月開始的,也就是正月是虎月,這個和藏曆年是一樣的。藏曆新年和農曆的春節本來是一樣的,因為公曆是太陽行走12宮,有12個月,一共是365天。
藏曆或農曆年是按照月亮的圓缺來計算的,這樣下來,12個月有大月和小月,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這樣算下來每年的日期大概是360天左右。因為月亮的圓缺不同,農曆和現在的藏曆算下來現在的一年是371天左右,平常計算的話是12個月,每年多出10天,這10天都用閏月來處理。平年的時候多出10天左右,這10天加在一起就是閏月。藏曆和農曆差別在哪,以前是一樣的,就是後來元朝的。據藏族著名天文學家三智教授說,藏曆和農曆的差別主要是時間差,若干年之後,農曆年就是加了修正值,藏曆年不加修正值,過了幾十年或幾百年之後就有了差別。

但並不是藏區所有地方都過藏曆年。過去歷史上,西藏(前後藏)和康巴地區過藏曆年。但是安多地區:甘肅、青海的藏區和四川的阿壩的藏區都是過農曆年。春節期間,主要是藏傳佛教的祈願大法會,藏曆年按照藏曆算。安多地區各個寺院都按農曆來算。春節也是依照農曆來過,現在有些地方也仿造西藏過藏曆年,但安多地區的藏區主要是過農曆年,不過藏曆年。現在有些地方舉行藏曆年活動,但是實際上農曆年的一切宗教活動都是按照農曆年舉行。

這就是藏曆年和農曆年的差別。
Picture
0 Comments

邪見  覺美格西

2/3/2016

0 Comments

 
      持邪見的人,由於前世所造惡業之故,他的思惟是逆反的。你說是,他偏認為不是;你說不是,他又偏認為是。最可怕的就是這種逆反思惟的人,因為你沒辦法救他。

      再殊勝的師父,講再好的佛法,對弟子能否饒益,取決於弟子是否把心打開。只要你把心打開,那麼有道理的,你自然就會接受;沒道理的,你也能分辨出是非。但是一旦你的心門關閉,師父說一萬個道理,你一個也聽不進去;你有一萬個錯誤,你都不認為是錯的,這是導致走向錯誤、墮落的最可怕的心態。所以說,十惡當中最可怕的就是邪見。

      所謂邪見,就是不相信佛法,否認前世與後世、善惡業果和苦集滅道等道理。如果你一旦產生了邪見,那就沒救了。其它的惡業,比如佛經中說央掘摩羅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最後通過懺悔和修行,還是得到了不退轉果位。但是如果有了邪見,儘管你沒有殺過人,沒有害過人,沒有做過任何壞事,你也不會得到任何利益的。為甚麼呢?因為你的心門緊鎖,根本就不去觀察別人說的有沒有道理。

      所以,佛陀一再地強調,邪見乃是惡業當中最可怕的惡業。一旦起了邪見之後,就像大海起了火,根本沒辦法撲滅它。持邪見者,就連佛陀也無法救度於他。

      十惡業分別是:殺生、不與取(偷盜)、欲邪行(邪淫)、妄語(撒謊)、離間語、粗惡語(罵人)、綺語(講廢話)、貪婪心、嗔恚心(生氣)、邪見。


     行惡業必得惡果。如果輕視業果,就連那些大菩薩也照樣會在惡趣中受生。重大的不善業感生地獄;中等不善業感生餓鬼;微小不善業感生畜生。例如殺生,不但使我們受生在地獄中,有朝一日脫離地獄後,該殺生業還會使我們短壽、多病,飲食、藥物等效用微弱,且最可怕的是從小便以殺生為樂,繼續把我們不斷地引向地獄。所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切記切記!
图片
0 Comments

病態密宗弟子

2/2/2016

0 Comments

 
有很多人自以為是弟子,其實他們不算是,他們真實的身份(不自覺)是:
      1、活佛的粉絲會員俱樂部。不怎麼學法修法,但盲目迷上師,整天要膩著師父,常會爭風吃醋。法會時,他們也不好好聽,跑來跑去拍照。這種女的較多。
 
  2、施主 。雖可能自以為是弟子,但實際上如施主關係,師父們對這些是客客氣氣的。他們有時還會不自覺間說話像是師父的老闆。這種男的多。 
  3、朋友。師父們人好,他們就把師父當朋友,而不再像師徒了,還以為這樣很正常。
  4、西藏迷。身上掛10條念珠(每天還是不同的10條!),在家喝酥油茶吃摩摩,想吐~但還假裝很喜歡,穿的漢不漢、藏不藏的,家裡搞的像座廟,開口閉口是“扎西德勒”(其實也不懂藏語)。法,倒沒見他們怎樣修。 
  5、好奇者。不是真學的,就是好奇而已。
  6、自命不凡者。總會以為自己很特別,自己的小孩全都是靈童,師父說的話他們會不自覺間歪曲,以為師父說他很特別。人瘋時,總會聽到自己想聽到的話的(不論對方說甚麼)。這種大陸特多。 
  7、聯誼會會員 。他們來佛教中心聽法,是為了有一班朋友常聚會交際,為的是被人認同和社交生活,並不真想學。這種海外特多,我去好幾次看到氣氛就如“海外華人聯誼會”似的,變的沒人真的在學佛。 
  8、討便宜者。沒病沒事永不來,來時一定是問事,把師父當江湖相士。 
  9、收集法如收集郵票者。來就是求法,平時當師父是陌生人。給了他們也不修的。
  10、收債人。總認為師父欠了他甚麼似的,不給他所要的就是“不慈悲”,也不懂感恩,要甚麼就逼師父給。利用了師父們的善良。

  這樣的心態,一但有了,自己也不自覺的,很難回頭,往往跟了多年還沒甚麼進步。偏偏漢人內很多這類人,我們看大家都如此,也以為很正常,不知錯。不要以為他們是“壞人”啊!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的,還以為自己修的很好。他們也不想的,很多時是氣氛和圈子影響使他們變這樣的。

  我以前很看不起這些人,後來,師父有次說“你怎知道你前生不是當了很多輩這種人,才得到今天的因緣呢?”我很慚愧,後來對他們都很好了。
     看來,就連我們自以為沒這些病態的人,也會有另一類的“我是已開竅者”
的心態而不自知,這也不妙!
图片
網路轉載
0 Comments

《入菩薩行》 寂天菩薩

2/1/2016

0 Comments

 
《入菩薩行》的第一章裡,寂天談到一個人發菩提心所產生的價值和好處,發菩提心即誓願為利益眾生而證悟佛性。他說道:
      我要向懷有神聖珍貴心靈者,
      深深地頂禮致敬,
      我要皈依那喜悅泉源之中,
      他為眾生帶來幸福連敵人也不例外。
      寂天在這首詩中說,由於利他之心能夠發展成利益眾生的無限大能,因此,但凡能生起利他之心的人,就必然是位真正值得吾人景仰尊崇的對象。因為,內心生起無限利他之心,不只是個人世界喜悅和幸福的泉源,更能利益無數蒼生,凡是有緣能與此人相遇親澤之人,即使是十惡不赦之徒,都會在生命中受到極大震撼而改變一生。即使某人犯下罪業或與別人產生惡緣而引起現世惡果,但只要到最後能有幸接近這種心懷利益眾生大願的人,那麼他的未來仍能被導向積極光明的結果。這就是無限利他主義的強大力量。
      這個無限利他主義的真正基石是“慈悲”。正因如此,月稱並不像一般經書的作者那樣,在作品起首處先向佛陀或某位觀修的本尊致敬,他在《入中論》中先向慈悲心致敬,並指出保有慈悲心的重要性。就初學者而言,慈悲的價值不容忽視。
      當一個人走上靈修之路時,那就決不能低估慈悲的價值和重要性。即使已臻了悟佛性的正果悟境,慈悲仍有其重要性與價值。從然世界上各大宗教有不同的法門來教導慈悲信念,有不同的教義讓世人明白抱持慈悲態度的重要性,但它們都強調慈悲是積聚福德的靈修基礎。它的存在非常重要。
     所謂的慈悲心,可約略定為:非暴力、不具傷害性或侵略性的心態。因為有這層特性,因此存在著將慈悲與執著或親密兩者互相混淆的危險。
      所以我們發現有兩種類型的愛或慈悲。其中一種是建立在執著心或是沾染執著色彩的慈悲或愛。這類的愛或慈悲以及親密感,是相當偏頗又有偏見的,因為其立基點是出於對某個對象的感情或執迷。另一方面來說,真正的慈悲是不受此類執著束縛的。那是由於真正的慈悲心並非出於某人是我的朋友、摯愛,或是有關係的人。真正的慈悲心懷是奠基於理性的考量,那就是相信眾生都像自己一樣,有與生俱來的離苦得樂慾望;他們也跟我一樣有權利去實踐這份基本願望。我們是在對這份眾生平等及共同性有所認知的基礎上,由內心展出眾生一體的親密感,基於這份同體感,一個人才產生了愛和慈悲之心。這才是真正的慈悲。
      另外,很明顯地,一個人的心智或智慧發展層次,也對一個人拓展慈悲心胸懷的深廣程度,產生輔助性影響。在佛教里,對慈悲的討論共分成三種主要類型。第一種是不受智慧因素影響的慈悲;第二種慈悲心,則加上對有情眾生的短暫本質(即無常本質)深刻的徹悟;第三種慈悲心稱為“無相慈悲”,這是擁有完全了悟實相終極本質之智慧後,所產生的慈悲心。到達此悟境的人,能夠看清人類本質中的空性,而這份知見便強化其對眾生的悲憫胸懷。雖然這種真正的慈悲心和無限利他的胸懷,需要經由有意識的修練和發展才能陶養而得,得實則每個人都擁有發展菩提心的潛質。
      我不但相信眾生都與生俱備著發展慈悲心的潛能和基礎,也認為人類本性是“柔軟心”不僅人類本質如此,我覺得天下有情眾生皆是如此。我的這個信念還有其他立基點。例如說,如果我們審視一下人類由幼小到老年之間的存在形態,就會發現自己的生命是多麼地受到相濡以沫的感情滋養:當我們被他人所愛時,內心是如何地受到影響。此外,當我們自己產生情愫時,它又如何自然地影響著內心世界。情感因素不僅會深深影響內心的運作,使我們的行為更健全、更有情義,它甚至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健康和身體上的安危福祉等等。我們同時也須注意到情感出現負面情況時對健康的耗損甚巨。基於上述的理由,我認為我們可以論斷人類的本性是柔軟的。如果情況真是如此,那我們努力地嘗試依循自己柔軟的本性來過生活,應該是件相當合理的事情。
      然而,證諸現實生活,我們卻發現不僅是自己內心世界中,甚至在家庭與他人的互動,甚至在社會、國家,甚至或全球性的層面上,到處都有衝突和緊張關係的出現,而這些現象又該如何解釋呢??
      我認為造成這些衝突紛擾的原因之一,是在於人類的想像能力,或者換個說法,人類的智能。而要克服這些衝突的方法和手段也是業自於我們的智能,因此人的智能猶如兩面刀,它既能帶來衝突,又能克服矛盾;所以在使用智能時,有項重要因素必須考量,那就是人類的慈悲心。我想若審視真相時,就會清楚看見,克服衝突的最佳之道,就是要有和解的精神,甚至面對自我衝突時亦然。而這份精神的源起與慈悲心有極大關係。
      慈悲的特性之一即尊重他人權利及看法,這是彼此和解的基礎。我相信當人們的和解能力立足於慈悲心的時候,雙方內心深處其實會有法則運作,但當事人卻不見得能清楚察覺此律則之存在。於是乎,因為人們本質是柔軟的,所以不論經歷了多少暴力和悲慘之事,最終的解決之道還是會再回到訴諸基本感覺的方式,也就是回歸人類的情感。所以人類情感或慈悲心不只屬於宗教範疇,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質素。
     有了這層認識之後,再省視修練安忍心這件事,就會發現真是件值得做的事。無論多麼困難,修行安忍功夫都是值得踏上的靈修之路。
​

網路轉載:唐卡藏文化佛教
图片
0 Comments

對藏傳佛教的三個錯誤認識

2/1/2016

0 Comments

 
這些年來藏傳佛教弘法非常的廣大,世界各地都有藏傳佛教的高僧、寺院、禪修中心等等,現在密法也非常受歡迎,許多人喜歡學密法,認為密法成就快。但對於剛接觸藏傳佛教和密法的人來說,對一些問題認識比較混淆。
​
1.認為藏傳佛教就是密法。
    許多人聽到藏傳佛教就聯想到密法,並把藏傳佛教等同於密法,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佛法分為小乘、大乘和金剛乘,密法是指金剛乘,而大乘和小乘又可以並稱為顯宗,因此佛教又可分類為顯宗和密宗。藏傳佛教以密法而聞名,這是因為在藏地,修行者普遍修行密法而取得較高的成就,但不能把藏傳佛教等同於密法,藏傳佛教不論是哪一個教派,都有顯宗及密宗的完整的理論和修持方法。它的教義原則是“外修聲聞戒”,“內修菩薩戒”、“密修金剛乘”。藏傳佛教學習和修證的處所分為講道院和修道院兩種,也有綜合者。藏傳的寺院都有規定學制。並建立一套從顯到密完整的聞、思、修程序,我們格魯派更是強調先顯後密、顯密圓融,所以我們要正確理解藏傳佛教。
2.認為皈依了上師就是學密法。
    上師為古代印度人或一般修行者對其師之尊稱。藏傳佛教對具有品德高尚、堪為世人軌範者之尊稱上師,上師是無上尊貴老師的意思,是善知識的意思。有的人認為皈依上師後,上師所傳的法都是密法,自己修的法也是密法,但又知道密法對於修行者的要求很高,戒律很嚴格,如果不能做到,自己會有危險,所以有些擔心、害怕。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皈依是進入佛門的標誌,皈依了上師,是說明進入了佛門,成為了一個佛教徒,皈依上師後是要跟隨上師修學佛法,這時是僅取得了一個佛教徒的資格,上師給其傳的法也是基礎的佛教,不是密法,密法是以灌頂為標誌的,只有當弟子各方面的條件具備時,上師認為符合密法規定弟子的要求,才會進行灌頂,傳密法。剛入佛門,修四加行,是修學密法的基礎和準備,並不是說四加行就是密法。
3.顯宗基礎沒有打好,直接修密。
    密宗之所以成就快,是因為在出離心、菩提心、性空正見的基礎上進行修行的,密法有很多更方便,更快捷的方法能夠迅速積累福報資糧。修學密法必須建立在顯宗的基礎上,宗喀巴大師說過,光修顯宗,雖然慢一些,時間長一些,但可以成佛,但不經過顯宗,光修密宗是無法成佛的。修密的弟子是寶藏,是法器,各方面的條件都很嚴格,如果自己的條件沒有達到就修密,確實很危險,不但弟子危險,上師也一樣有責任。小乘佛法的戒行和大乘顯宗的慈悲的善行是修行密法的基礎,也是修行密法成功的必然條件,正如大威德羅扎大成就師所言:“若無慈悲和正見,只念烈性咒語,死後會變成邪惡的精靈。”
Picture
图片
0 Comments
<<Previous
Forward>>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