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入菩薩行》 寂天菩薩

2/1/2016

0 Comments

 
《入菩薩行》的第一章裡,寂天談到一個人發菩提心所產生的價值和好處,發菩提心即誓願為利益眾生而證悟佛性。他說道:
      我要向懷有神聖珍貴心靈者,
      深深地頂禮致敬,
      我要皈依那喜悅泉源之中,
      他為眾生帶來幸福連敵人也不例外。
      寂天在這首詩中說,由於利他之心能夠發展成利益眾生的無限大能,因此,但凡能生起利他之心的人,就必然是位真正值得吾人景仰尊崇的對象。因為,內心生起無限利他之心,不只是個人世界喜悅和幸福的泉源,更能利益無數蒼生,凡是有緣能與此人相遇親澤之人,即使是十惡不赦之徒,都會在生命中受到極大震撼而改變一生。即使某人犯下罪業或與別人產生惡緣而引起現世惡果,但只要到最後能有幸接近這種心懷利益眾生大願的人,那麼他的未來仍能被導向積極光明的結果。這就是無限利他主義的強大力量。
      這個無限利他主義的真正基石是“慈悲”。正因如此,月稱並不像一般經書的作者那樣,在作品起首處先向佛陀或某位觀修的本尊致敬,他在《入中論》中先向慈悲心致敬,並指出保有慈悲心的重要性。就初學者而言,慈悲的價值不容忽視。
      當一個人走上靈修之路時,那就決不能低估慈悲的價值和重要性。即使已臻了悟佛性的正果悟境,慈悲仍有其重要性與價值。從然世界上各大宗教有不同的法門來教導慈悲信念,有不同的教義讓世人明白抱持慈悲態度的重要性,但它們都強調慈悲是積聚福德的靈修基礎。它的存在非常重要。
     所謂的慈悲心,可約略定為:非暴力、不具傷害性或侵略性的心態。因為有這層特性,因此存在著將慈悲與執著或親密兩者互相混淆的危險。
      所以我們發現有兩種類型的愛或慈悲。其中一種是建立在執著心或是沾染執著色彩的慈悲或愛。這類的愛或慈悲以及親密感,是相當偏頗又有偏見的,因為其立基點是出於對某個對象的感情或執迷。另一方面來說,真正的慈悲是不受此類執著束縛的。那是由於真正的慈悲心並非出於某人是我的朋友、摯愛,或是有關係的人。真正的慈悲心懷是奠基於理性的考量,那就是相信眾生都像自己一樣,有與生俱來的離苦得樂慾望;他們也跟我一樣有權利去實踐這份基本願望。我們是在對這份眾生平等及共同性有所認知的基礎上,由內心展出眾生一體的親密感,基於這份同體感,一個人才產生了愛和慈悲之心。這才是真正的慈悲。
      另外,很明顯地,一個人的心智或智慧發展層次,也對一個人拓展慈悲心胸懷的深廣程度,產生輔助性影響。在佛教里,對慈悲的討論共分成三種主要類型。第一種是不受智慧因素影響的慈悲;第二種慈悲心,則加上對有情眾生的短暫本質(即無常本質)深刻的徹悟;第三種慈悲心稱為“無相慈悲”,這是擁有完全了悟實相終極本質之智慧後,所產生的慈悲心。到達此悟境的人,能夠看清人類本質中的空性,而這份知見便強化其對眾生的悲憫胸懷。雖然這種真正的慈悲心和無限利他的胸懷,需要經由有意識的修練和發展才能陶養而得,得實則每個人都擁有發展菩提心的潛質。
      我不但相信眾生都與生俱備著發展慈悲心的潛能和基礎,也認為人類本性是“柔軟心”不僅人類本質如此,我覺得天下有情眾生皆是如此。我的這個信念還有其他立基點。例如說,如果我們審視一下人類由幼小到老年之間的存在形態,就會發現自己的生命是多麼地受到相濡以沫的感情滋養:當我們被他人所愛時,內心是如何地受到影響。此外,當我們自己產生情愫時,它又如何自然地影響著內心世界。情感因素不僅會深深影響內心的運作,使我們的行為更健全、更有情義,它甚至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健康和身體上的安危福祉等等。我們同時也須注意到情感出現負面情況時對健康的耗損甚巨。基於上述的理由,我認為我們可以論斷人類的本性是柔軟的。如果情況真是如此,那我們努力地嘗試依循自己柔軟的本性來過生活,應該是件相當合理的事情。
      然而,證諸現實生活,我們卻發現不僅是自己內心世界中,甚至在家庭與他人的互動,甚至在社會、國家,甚至或全球性的層面上,到處都有衝突和緊張關係的出現,而這些現象又該如何解釋呢??
      我認為造成這些衝突紛擾的原因之一,是在於人類的想像能力,或者換個說法,人類的智能。而要克服這些衝突的方法和手段也是業自於我們的智能,因此人的智能猶如兩面刀,它既能帶來衝突,又能克服矛盾;所以在使用智能時,有項重要因素必須考量,那就是人類的慈悲心。我想若審視真相時,就會清楚看見,克服衝突的最佳之道,就是要有和解的精神,甚至面對自我衝突時亦然。而這份精神的源起與慈悲心有極大關係。
      慈悲的特性之一即尊重他人權利及看法,這是彼此和解的基礎。我相信當人們的和解能力立足於慈悲心的時候,雙方內心深處其實會有法則運作,但當事人卻不見得能清楚察覺此律則之存在。於是乎,因為人們本質是柔軟的,所以不論經歷了多少暴力和悲慘之事,最終的解決之道還是會再回到訴諸基本感覺的方式,也就是回歸人類的情感。所以人類情感或慈悲心不只屬於宗教範疇,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質素。
     有了這層認識之後,再省視修練安忍心這件事,就會發現真是件值得做的事。無論多麼困難,修行安忍功夫都是值得踏上的靈修之路。
​

網路轉載:唐卡藏文化佛教
图片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