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的第一章裡,寂天談到一個人發菩提心所產生的價值和好處,發菩提心即誓願為利益眾生而證悟佛性。他說道:
我要向懷有神聖珍貴心靈者, 深深地頂禮致敬, 我要皈依那喜悅泉源之中, 他為眾生帶來幸福連敵人也不例外。 寂天在這首詩中說,由於利他之心能夠發展成利益眾生的無限大能,因此,但凡能生起利他之心的人,就必然是位真正值得吾人景仰尊崇的對象。因為,內心生起無限利他之心,不只是個人世界喜悅和幸福的泉源,更能利益無數蒼生,凡是有緣能與此人相遇親澤之人,即使是十惡不赦之徒,都會在生命中受到極大震撼而改變一生。即使某人犯下罪業或與別人產生惡緣而引起現世惡果,但只要到最後能有幸接近這種心懷利益眾生大願的人,那麼他的未來仍能被導向積極光明的結果。這就是無限利他主義的強大力量。 這個無限利他主義的真正基石是“慈悲”。正因如此,月稱並不像一般經書的作者那樣,在作品起首處先向佛陀或某位觀修的本尊致敬,他在《入中論》中先向慈悲心致敬,並指出保有慈悲心的重要性。就初學者而言,慈悲的價值不容忽視。 當一個人走上靈修之路時,那就決不能低估慈悲的價值和重要性。即使已臻了悟佛性的正果悟境,慈悲仍有其重要性與價值。從然世界上各大宗教有不同的法門來教導慈悲信念,有不同的教義讓世人明白抱持慈悲態度的重要性,但它們都強調慈悲是積聚福德的靈修基礎。它的存在非常重要。 所謂的慈悲心,可約略定為:非暴力、不具傷害性或侵略性的心態。因為有這層特性,因此存在著將慈悲與執著或親密兩者互相混淆的危險。 所以我們發現有兩種類型的愛或慈悲。其中一種是建立在執著心或是沾染執著色彩的慈悲或愛。這類的愛或慈悲以及親密感,是相當偏頗又有偏見的,因為其立基點是出於對某個對象的感情或執迷。另一方面來說,真正的慈悲是不受此類執著束縛的。那是由於真正的慈悲心並非出於某人是我的朋友、摯愛,或是有關係的人。真正的慈悲心懷是奠基於理性的考量,那就是相信眾生都像自己一樣,有與生俱來的離苦得樂慾望;他們也跟我一樣有權利去實踐這份基本願望。我們是在對這份眾生平等及共同性有所認知的基礎上,由內心展出眾生一體的親密感,基於這份同體感,一個人才產生了愛和慈悲之心。這才是真正的慈悲。 另外,很明顯地,一個人的心智或智慧發展層次,也對一個人拓展慈悲心胸懷的深廣程度,產生輔助性影響。在佛教里,對慈悲的討論共分成三種主要類型。第一種是不受智慧因素影響的慈悲;第二種慈悲心,則加上對有情眾生的短暫本質(即無常本質)深刻的徹悟;第三種慈悲心稱為“無相慈悲”,這是擁有完全了悟實相終極本質之智慧後,所產生的慈悲心。到達此悟境的人,能夠看清人類本質中的空性,而這份知見便強化其對眾生的悲憫胸懷。雖然這種真正的慈悲心和無限利他的胸懷,需要經由有意識的修練和發展才能陶養而得,得實則每個人都擁有發展菩提心的潛質。 我不但相信眾生都與生俱備著發展慈悲心的潛能和基礎,也認為人類本性是“柔軟心”不僅人類本質如此,我覺得天下有情眾生皆是如此。我的這個信念還有其他立基點。例如說,如果我們審視一下人類由幼小到老年之間的存在形態,就會發現自己的生命是多麼地受到相濡以沫的感情滋養:當我們被他人所愛時,內心是如何地受到影響。此外,當我們自己產生情愫時,它又如何自然地影響著內心世界。情感因素不僅會深深影響內心的運作,使我們的行為更健全、更有情義,它甚至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健康和身體上的安危福祉等等。我們同時也須注意到情感出現負面情況時對健康的耗損甚巨。基於上述的理由,我認為我們可以論斷人類的本性是柔軟的。如果情況真是如此,那我們努力地嘗試依循自己柔軟的本性來過生活,應該是件相當合理的事情。 然而,證諸現實生活,我們卻發現不僅是自己內心世界中,甚至在家庭與他人的互動,甚至在社會、國家,甚至或全球性的層面上,到處都有衝突和緊張關係的出現,而這些現象又該如何解釋呢?? 我認為造成這些衝突紛擾的原因之一,是在於人類的想像能力,或者換個說法,人類的智能。而要克服這些衝突的方法和手段也是業自於我們的智能,因此人的智能猶如兩面刀,它既能帶來衝突,又能克服矛盾;所以在使用智能時,有項重要因素必須考量,那就是人類的慈悲心。我想若審視真相時,就會清楚看見,克服衝突的最佳之道,就是要有和解的精神,甚至面對自我衝突時亦然。而這份精神的源起與慈悲心有極大關係。 慈悲的特性之一即尊重他人權利及看法,這是彼此和解的基礎。我相信當人們的和解能力立足於慈悲心的時候,雙方內心深處其實會有法則運作,但當事人卻不見得能清楚察覺此律則之存在。於是乎,因為人們本質是柔軟的,所以不論經歷了多少暴力和悲慘之事,最終的解決之道還是會再回到訴諸基本感覺的方式,也就是回歸人類的情感。所以人類情感或慈悲心不只屬於宗教範疇,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質素。 有了這層認識之後,再省視修練安忍心這件事,就會發現真是件值得做的事。無論多麼困難,修行安忍功夫都是值得踏上的靈修之路。 網路轉載:唐卡藏文化佛教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佛學日誌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文章分類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