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就是因為沒有恐懼,踏破百履、千山萬水也會不再遙遠; 也許就是因為內心虔誠,溪邊飲水、篝火取暖也會帶來快樂;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朝聖,此生的願望,終將實現夢想; 朝覲心靈的聖地。 圖:電影《岡仁波齊》
0 Comments
每一次攀登都包含著悲喜,雨雪之中悲向著喜轉變,旋又逆轉。 人的狂喜於岩層裡刻蝕成像,人的錯失在光芒中變成懸崖, 人的奉獻不留痕跡,如藏羚羊失去影子。 在岡仁波齊,環繞就是攀登—-- 圍著聖湖瑪旁雍錯,言辭的漣漪,激起岡底斯地區的巨大痛楚。 朝聖者的聲音疾於風暴,高過雷霆,抵達心臟般搏動的雪峰,注入新的意志。 那是時間的攀登,在擴展中轉世。 圍繞岡仁波齊轉山,是另一種攀登。 文:王自亮 (取自 “岡仁波齊” 一文)
圖:達傑丁增 十一月大地凍裂,十二月石頭開口。 冰川之上混合著碎冰與雪,那是神“失足”墜落後的痕跡。 止熱寺裡,果倉巴大師與獅面度母,默視人們徒步、騎馬,磕長頭。 就在岡仁波齊雪白的北側,神披著霞光,近在咫尺, 倘若神有鼻息,人就存在祂的呼吸中。 與夏天的崗什卡相比,神山的雪坡生硬了很多。 碎冰滑動,發出山洪爆發之前的聲音,在岡仁波齊,神時常軟硬兼施, 讓人領略到懸冰川的威嚴,又體味著托吉錯綠中帶藍的慈悲。 文:王自亮
攝:達傑丁增 因果規律不爽, 有甚麼樣的因, 就會結甚麼樣的果。 不懂理論知識, 沒有智慧明照, 腦子裡漆黑一團無思無想的入定, 只能產生思想遲鈍、愚昧無知的 因果同質效果,決不會產生 無知生智的違背因果邏輯的怪事。 要想全面掌握大乘教義理, 就要學習龍樹、彌勒、無著等 開道大乘師的經論 和全面繼承龍樹、彌勒、無著的 深、廣二法流的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師的 般若、中觀、菩提道次等絕學大論。 文:多識仁波切
圖:多識仁波切 2016年 上海師範大學講座 攝:Yeshelhamo 義喜拉姆 科學研究了改變緣起的方法,可改變因緣。 緣起性空。這是講各種事物的存在都是因緣和合造成的。也就是說多種因素、多種原因形成的,沒有無緣的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前因和後果,因為有因緣合成的東西,可以改變因緣。性空的性指的是事物的自性,甚麼叫自性? 自性有兩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就是不依靠外緣自己可以形成的東西,獨立生存。不依因緣存在。 第二個就是不變。任何事物都是在變的,而且是剎那剎那之間在變化。生生滅滅,生滅不斷。形成實物的存在,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東西。既沒有獨立存在的事物,也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因此任何事物都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叫做自性空。空就是沒有的意思,但不是說這個事物的存在空,而是說這個事物的自性的存在是空。自性空不叫事物本空,事物本空的話那就錯了。 緣起的事物是存在的,這是現實存在的,沒辦法否認。我們說性空是指事物的自性空。自性空反過來證明它是緣起的有。一切事物都是緣起的東西,所以一切事物都沒有自性,因此,既然是緣起的東西我們就可以改變緣起。科學研究了改變緣起的方法。根據自然規律改變一切條件,形成新的事物。 文:多識仁波切
圖:多識仁波切 ,2016年於北京佛教論壇 攝:Yeshelhamo 義喜拉姆 人的心具有兩面性,一面是佛,一面是魔,只有一線之差,稍微踏錯一步的話,一個念頭就會變成魔,一個念頭也可以變成佛菩薩。所以,心是非常重要的,管好心、修好心,而不是修神通這些東西。心修好了,沒有慾望了以後,不可思議的能量就會出現。蘭仁巴說,他小的時候家裡很窮,他為了養活他的母親和妹妹,做了馬幫的腳夫,挖煤、背煤、做小商小販,甚麼都做過,但是掙不來錢,只能勉強糊口。後來他學佛了,把這些慾望都拋棄了以後,反而供養的人多了,錢多了,因為他是個好修行人,大家支持他,給他錢,給他吃的、穿的。他最後總結說:如果把自己像屍體一樣扔到拋屍場,金錢就像白頭鷹那樣飛過來。他把自己的貪心拋掉了。所以,佛陀說:我的弟子不會挨餓。真正皈依釋迦牟尼的弟子不會餓死的,這是佛親自說的。 看書很重要。喜饒嘉措大師的傳記裡說,有個記者問他修的是甚麼本尊,他說:我甚麼也沒有修,我就天天看經,這就是我的修行。我懂得了一句話,翻來覆去地想,我原來不懂的現在懂了,這就是得到了成就,修佛的成就。《金剛經》中說:正確地理解了佛經上的四句偈,就絕對不會墮地獄。 修心修心,就是要天天觀察自己的思想:想壞心了,就馬上糾正。多想好心,把自己塑造成菩薩、佛,這就是修心。念經、念佛是輔助工具。太虛大師的自傳中說,他在武漢的時候,做了三個月的閉關,就是天天念《大藏經》。有一天他突然覺得牆都沒有了,好像能看見外面的東西了。他說這個是不是悟空了,我也不知道,他只是突然有個這樣的感覺。那就是證空了,證空了就自己的身體沒有了、房子沒有了,會非常害怕的,很恐怖的。這個就是不可思議的學佛成就。 學佛不需要去追求甚麼,你就按照那個做,成就是必然的。我們不需要求甚麼成就,只要念《金剛經》,或者《心經》,或者甚麼經,只要一心一意念,就會有成就。我小的時候,天堂寺山中有一個老漢,一輩子念《金剛經》。他前半輩子是打獵的,殺了許多生,後來受戒了以後,把打獵的火槍砸掉,發誓從今以後再不做壞事了。為了懺悔他就念《金剛經》,念到80多歲。去世了以後,請了天堂寺的三個活佛去了,當時我還小,才十幾歲。火化的時候,整個天上出現了一圈一圈的彩虹,把天空都佔滿了,這是我親自看到的。他就是念《金剛經》、懺悔,為前半輩子打獵而懺悔、念經。 文:多識仁波切 ;
圖:台北植物園 ; 攝:Yeshelhamo 義喜拉姆 人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中,感覺起著攝取外境形成現象的作用,也即反映作用。但它沒有分辨識別的作用,分辨、識別屬於心識的思維功能。感覺、直覺反映稱做“現量”知識,即直觀直覺經驗知識,分辯識別等思維活動稱為分別知識,即間接知識、理性知識。純感覺、直覺是無意識的外境反映,如鏡中顯影;感覺在心識分別作用即思維活動的參與下,才能起到辯認識別的作用。但在一般情況下,純感覺是很少見的,都有心識分別作用的參與。更精確地說,在感覺的第一瞬間是純感覺,從感覺的第二瞬間起,產生分別心,它與感覺同步。從感覺的第三瞬間到整個認識過程的結束,都是感覺和分別心同步進行,混合在一起。
這種感覺和分別心不僅在世俗智中排除不了,就連在成佛後的遍知一切種智中,也不能沒有這種分別作用,否則,佛的如量智——即事智、權智,便不能成立。如果佛只見理性,不見事相,只有直覺智,沒有分別智的話,佛就成了二智不全,只知理性,不知事相的非遍知者,“等覺”、“圓覺”之名無從獲得。 如果佛智沒有分別作用,佛不就成了與泥佛、石佛無異的偶像嗎?現在有的人講經說“佛沒有分別”,說:“你看這屋裡的人沒有男、沒有女、沒有老少,你就是佛。如果你看到有老有少、有男有女,這就是分別心,分別心就是識心,識心就是生死心。”。如果連男女老少都分別不清才是“佛”的境界的話,那麼動物和白痴不都是“佛”了嗎? 人有辨別能力,佛反而沒有辨別能力,如果真是那樣的話,成佛不是人類智慧的進化圓滿,而簡直是人類智慧的倒退。將沒有分別功能,作為佛的境界大肆宣揚,究竟是對佛的讚揚呢?還是貶低呢?有辨別能力的人們應該很好地想一想。產生這種嚴重誤解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懂因明學認識論,不掌握系統佛教理論造成的。 佛學中的“分別”一詞,至少有七種不同的含義:一指共相概念,二指二執錯見,三指執實見,四指尋思(粗略辨別),五指抉擇智慧,六指八正道中的正思維,七指作事思想動機。不分正確分別和錯誤分別,不分該立的分別心和該破的分別心,不分善分別心、惡分別心,認為一切分別心都是“識心”“生死心”,都應該統統破除的說法,是極端錯誤的。無知到如此程度的人,還自不量力地講佛經,真可以稱做借法造罪。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他們將佛無“分別心”的理由推到《華嚴經》中的一句話——“一心不作二觀,大道疾現面前”,更是莫名其妙。佛經講的“二觀”或“二見”,從大的方面講有兩種意思,一是指“常斷”二見,二是指思想觀念中的二見。思想觀念中的“二見”又有兩種含義,第一種指的“識境分離二見”,如眼識與眼識所見的外境,在唯識家看來,外境是視覺上形成的現象,將識與境視為二物是法執錯覺。這種境識二見的錯覺消失,便認為是獲得理諦正見的境界。 從因明學的觀點講,自見分(自證分)是無二見識,因為外向的他見分——即形成外境形象的感覺和認識感覺形象的自見分都是一心的兩種作用,並非各自獨立的兩種心體,這就象夢中境像,主體心和客體事物都是一心幻現,並非二物。“二見”的第二種意思是“執實二見”。“執實”之義是將虛幻的現象,視為本質實相之義。 以上這幾種“二見”都屬於虛妄分別心,但分別心未必都是虛妄二見,如八正道中的正思維,佛的妙觀察智,遍知智慧中的如事智並非虛妄分別。修道者的善惡分別、是非分別、事理分別、自性和共相分別、五道十地的分別等,屬於事諦的一切分別智,統統視為“虛妄分別”,而若需要破除的話,善惡之分、因果之見、皈依、發心、開悟成佛的追求等沒有一樣不該破除的了。因為,世人的思想哪能離開分別思維?認為開悟成佛就是放棄分別心,放棄分別心就是不分善惡,不分正道邪道,不分是非對錯,甚至連男女老少都分不清楚的話,這種“佛”肯定是個無知的糊塗佛。與其做這樣的糊塗佛,還不如做一個聰明人的好。 在人類的認識過程中,如果沒有捕捉客觀事物的特徵標誌,形成表象和抽象概念的分別性思維活動的話,人類的一切認識活動,思維和語言將統統變成一片空白,人如果沒有分辨認識能力和思維語言智能,就會變成動物。因此,思維和語言是人類獨有的智能屬性,是人類思想得以存在的根本條件。 文:多識仁波切 ; 圖:多識仁波切出席北京佛教論壇 ; 攝:Yeshelhamo 現在很多人在談這個環境污染——水污染、空氣污染、食品污染等等,因為污染有害於健康。從佛教哲學的角度來說,這些都不是甚麼大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精神世界的污染和內心的不健康,而佛教就是精神世界的清潔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瑟曼教授(Robert Thurman)寫了一本書,名字叫《內在革命》,它把佛教定位為精神科學,這非常好,抓住了佛教的根本。 “我”是自私的根源,是滋生愛恨及其他煩惱情緒的源泉,是不安康的根本。煩惱情緒是製造個人痛苦、傷害他人、禍害社會和眾生的根源。因此,抓源頭治理,刨根問底地反觀自己,尋找確認自我,認識到實體的“我”是子虛烏有,破除我執是修行的第一要務。認識到實執的我是一個虛構的概念,實際上實體的“我”並不存在,由此而產生的自私、愛恨等煩惱情緒就像斬斷根須的樹木一樣,自會乾枯。 “我”衍生的煩惱或惑主要有貪婪(貪)、仇恨、憤怒(嗔)、心胸狹窄(妒)、嬌縱自滿(慢)、不理智(持偏邪見)等。這些心靈污染來自生存環境、社會制度、歷史文化、教育環境、宗教信仰、意識形態等多種因素。這種精神污染佛法稱作熏習或習染。在生命流轉過程之中形成的積習,使人們的思想形成固定模式,看待事物的框架、角度、陳式、習慣等,使人們的原始意識流,完全失去了純淨靈敏的初始狀態,變得僵化固執、渾濁不清。世俗眾生的這種精神變態或渾濁狀態,佛教稱作“無明”。這種無明之毒害,對內害己,對外害眾,人類的苦難、人為的各種災害、戰爭、各種不道德和犯罪行為,無不源於此無明污染。佛教教化的最終目的,就是徹底清除這種為害無窮的精神污染——無明毒害。 佛教為此目的,設計了很多方法,即所謂八萬四千法。如認識生命本質困苦、無常、無主性等等,最高明的方法是認識諸法性空,從而達到滅苦的滅諦境界。因此,佛教的滅諦是最徹底的安康,滅諦就是涅槃。 小乘有小乘的涅槃,大乘講大乘的涅槃。大乘的涅槃是悲不離世、智不墮世。因為有大悲心,不忍拋棄受苦的眾生,所以不願意脫離眾生自己生到極樂世界去。智不墮世的意思是,菩薩有智慧就不會墮落到世俗當中去。他非常清醒,不會沾染貪嗔痴的煩惱。大乘佛教的涅槃是不二涅槃,既不離世又沒有世間這些毛病和缺點。 道諦是達致安康的智慧。佛教的定義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自淨其意才是她的核心,因此心的安康才是最究竟的安康。意就是自己的精神世界。淨化精神世界是佛教的本質。現在很多人研究佛教,從枝枝節節,很細小的生活細節上談佛教的多,從哲學高度、哲理的角度來談佛教的少。如果不借助哲學、用哲理來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光靠信仰是不解決問題的。理信和迷信的最終區別就在於理性,而佛教是理性的。 迷信並不是只有宗教才有,在認識任何事物的過程中,在沒有充分認識到事物的本質之前,都會有迷信。物理學的發展過程,從經典物理發展到相對論,相對論發展到量子力學,量子力學發展到弦理論,就是一個從迷信逐步走向理性的過程。 祝大家端午節快樂,吉祥安康! 文:多識仁波切
圖:多識仁波切 攝:Yeshelhamo |
佛學日誌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文章分類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