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中,感覺起著攝取外境形成現象的作用,也即反映作用。但它沒有分辨識別的作用,分辨、識別屬於心識的思維功能。感覺、直覺反映稱做“現量”知識,即直觀直覺經驗知識,分辯識別等思維活動稱為分別知識,即間接知識、理性知識。純感覺、直覺是無意識的外境反映,如鏡中顯影;感覺在心識分別作用即思維活動的參與下,才能起到辯認識別的作用。但在一般情況下,純感覺是很少見的,都有心識分別作用的參與。更精確地說,在感覺的第一瞬間是純感覺,從感覺的第二瞬間起,產生分別心,它與感覺同步。從感覺的第三瞬間到整個認識過程的結束,都是感覺和分別心同步進行,混合在一起。
這種感覺和分別心不僅在世俗智中排除不了,就連在成佛後的遍知一切種智中,也不能沒有這種分別作用,否則,佛的如量智——即事智、權智,便不能成立。如果佛只見理性,不見事相,只有直覺智,沒有分別智的話,佛就成了二智不全,只知理性,不知事相的非遍知者,“等覺”、“圓覺”之名無從獲得。 如果佛智沒有分別作用,佛不就成了與泥佛、石佛無異的偶像嗎?現在有的人講經說“佛沒有分別”,說:“你看這屋裡的人沒有男、沒有女、沒有老少,你就是佛。如果你看到有老有少、有男有女,這就是分別心,分別心就是識心,識心就是生死心。”。如果連男女老少都分別不清才是“佛”的境界的話,那麼動物和白痴不都是“佛”了嗎? 人有辨別能力,佛反而沒有辨別能力,如果真是那樣的話,成佛不是人類智慧的進化圓滿,而簡直是人類智慧的倒退。將沒有分別功能,作為佛的境界大肆宣揚,究竟是對佛的讚揚呢?還是貶低呢?有辨別能力的人們應該很好地想一想。產生這種嚴重誤解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懂因明學認識論,不掌握系統佛教理論造成的。 佛學中的“分別”一詞,至少有七種不同的含義:一指共相概念,二指二執錯見,三指執實見,四指尋思(粗略辨別),五指抉擇智慧,六指八正道中的正思維,七指作事思想動機。不分正確分別和錯誤分別,不分該立的分別心和該破的分別心,不分善分別心、惡分別心,認為一切分別心都是“識心”“生死心”,都應該統統破除的說法,是極端錯誤的。無知到如此程度的人,還自不量力地講佛經,真可以稱做借法造罪。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他們將佛無“分別心”的理由推到《華嚴經》中的一句話——“一心不作二觀,大道疾現面前”,更是莫名其妙。佛經講的“二觀”或“二見”,從大的方面講有兩種意思,一是指“常斷”二見,二是指思想觀念中的二見。思想觀念中的“二見”又有兩種含義,第一種指的“識境分離二見”,如眼識與眼識所見的外境,在唯識家看來,外境是視覺上形成的現象,將識與境視為二物是法執錯覺。這種境識二見的錯覺消失,便認為是獲得理諦正見的境界。 從因明學的觀點講,自見分(自證分)是無二見識,因為外向的他見分——即形成外境形象的感覺和認識感覺形象的自見分都是一心的兩種作用,並非各自獨立的兩種心體,這就象夢中境像,主體心和客體事物都是一心幻現,並非二物。“二見”的第二種意思是“執實二見”。“執實”之義是將虛幻的現象,視為本質實相之義。 以上這幾種“二見”都屬於虛妄分別心,但分別心未必都是虛妄二見,如八正道中的正思維,佛的妙觀察智,遍知智慧中的如事智並非虛妄分別。修道者的善惡分別、是非分別、事理分別、自性和共相分別、五道十地的分別等,屬於事諦的一切分別智,統統視為“虛妄分別”,而若需要破除的話,善惡之分、因果之見、皈依、發心、開悟成佛的追求等沒有一樣不該破除的了。因為,世人的思想哪能離開分別思維?認為開悟成佛就是放棄分別心,放棄分別心就是不分善惡,不分正道邪道,不分是非對錯,甚至連男女老少都分不清楚的話,這種“佛”肯定是個無知的糊塗佛。與其做這樣的糊塗佛,還不如做一個聰明人的好。 在人類的認識過程中,如果沒有捕捉客觀事物的特徵標誌,形成表象和抽象概念的分別性思維活動的話,人類的一切認識活動,思維和語言將統統變成一片空白,人如果沒有分辨認識能力和思維語言智能,就會變成動物。因此,思維和語言是人類獨有的智能屬性,是人類思想得以存在的根本條件。 文:多識仁波切 ; 圖:多識仁波切出席北京佛教論壇 ; 攝:Yeshelhamo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佛學日誌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文章分類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