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薩迦五祖八思巴 - 洛哲堅贊紀念日(1280)

12/31/2015

0 Comments

 
今天2016年1月1日 值得紀念的日子( 藏曆木羊年十一月莊嚴月二十二  )

薩迦五祖八思巴 - 洛哲堅贊紀念日(1280)

薩迦派第五祖是八思巴(1235——1280年)。八思巴本名叫洛哲堅贊。他是薩迦班智達的弟弟索南堅讚的兒子,因而薩迦班智達是他的伯父。八思巴從小聰慧好學,八歲時能向人們講經,加上伯父薩迦班班智達的良好教育,後來除了在政治上成為一名顯赫的人物外,也是一位精通各種宗教知識的高僧。正如《西藏王臣記》記載:「幼而穎悟,長博聞思,學富五明,淹貫三藏」。

八思巴十歲左右就跟隨伯父薩迦班智達赴涼州與蒙古汗王談判,幼年時期就開始接觸政治,為以後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礎。八思巴十七歲時,被臨終的薩迦班智達任命為自己的法位繼承人,即薩迦寺主持和薩迦派教主,薩迦班智達去世後,八思巴開始擔任薩迦寺主持和薩迦派教主職位,成為薩迦派第五祖。從此八思巴逐步成為既是薩迦派的教主又可代表西藏地方勢力的顯赫人物,因而他對西藏地方乃至元朝中央政權起過重大作用。

1253年,八思巴應召謁見忽必烈薛禪汗,當時忽必烈夫婦及其子女以世俗人拜見上師的禮節會面八思巴,他們共二十五人先後在八思巴前受密宗灌頂。忽必烈向八思巴奉獻財寶作為灌頂的供養。

1255年,八思巴回藏從康區迎請那塘堪欽札巴僧格受比丘戒,完成佛教出家僧人生活中最莊嚴的儀式。不久,八思巴又返回上都。當時蒙古汗王對佛教、道教等不同派別的宗教,還能夠比較公平地對待。所以,佛教與道教之間常發生辯論事件。為了解決此事蒙哥汗王命忽必烈主持並判定兩派優劣,1258年在上都的宮殿隆重舉行了佛道辯論會,兩派各參加十七人,佛教方以時年二十三歲的八思巴為首組成。其辯論以道教一方承認自己辯論失敗而告終,十七名道士削髮為僧,少許道觀也隨之改造成佛教寺院。

1260年,忽必烈繼任蒙古汗位,立即封八思巴為國師,賜玉印。

1264年,忽必烈遷都大都(今北京),在中央政權內設置總制院,掌管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事務,又命八思巴以國師的身份兼管總制院事。

1265年,八思巴返回西藏,對薩迦寺進行了修繕,如新造佛像、靈塔,以及用金汁書寫大量大藏經中的甘珠爾部。同時分別拜克什米爾班智達希達塔噶大巴札、羅沃譯師喜饒仁欽、納塘堪欽青南喀札第二十多位大師為師,研習修教因明學、顯宗理論和密宗修持等佛教教理儀軌,以及藏族傳統文化五明學等知識。八思巴此次回藏居留三年,其間還奉忽必烈之命創製「蒙古新字」。蒙古新字是八思巴依照藏文30個字母創製的由41個字母構成的一種新文字,其語音拼讀均按蒙語,後來蒙古新字又稱八思巴蒙文。八思巴向忽必烈呈獻蒙古新字後,忽必烈極為高興,並於1268年下詔,凡是詔書及各地方公文等均必須使用蒙古新字,試圖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這種新文字。

1270年,八思巴第二次向忽必烈授予密宗灌頂。由於八思巴為元朝中央創製新文字,為元朝皇帝授予神聖灌頂,深得元朝皇帝器重。忽必烈晉陞八思巴為帝師,並更賜玉印。封號全稱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創製文字,護持國政,精通五明班智達八思巴帝師」,又稱帝師大寶法王,簡稱帝師。

1276年,八思巴從大都抵達薩迦寺,此次八思巴返藏,由太子真金護送,在途中專為真金著述並講授了《彰所知論》,此經有漢譯本,收錄在大藏經中。

1277年,八思巴在後藏的曲彌仁摩地方(納塘寺附近),舉行聚集七萬僧眾的盛大法會,史稱「曲彌法會」。

1280年,八思巴在薩迦寺拉康拉章英年早逝,享年46歲。八思巴在薩迦寺圓寂後,忽必烈又賜封號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

1320年,元仁宗下詔,在全國各路建造八思巴帝師殿,以此永遠紀念這位功臣。八思巴在世任國師或帝師期間,除了推動藏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之外,為元朝的穩定、發展以及全國各民族間的團結和文化交流,均作出過巨大貢獻。八思巴去世後,元朝中央的帝師制沒有改變,帝師職位一直由薩迦派高僧繼任而延續。如八思巴後由其弟仁欽堅贊擔任帝師,之後,由八思巴的侄子達瑪帕拉熱噶斯塔任帝師,其後帝師由益西仁欽擔任,總共產生十幾位帝師,隨著元朝的滅亡而終止帝師制。

通過以上對薩迦五祖的介紹,大致可以瞭解薩迦派在藏族地區如何發展壯大的歷史進程。根據藏文史料,薩迦五祖中的前三祖稱為白衣三祖,因為他們都沒有正式出家受比丘戒,而是身著俗衣以居士身份自居,故稱白衣三祖,後二祖稱為紅衣二祖,因為他倆正式出家為僧,受過比丘戒,身著紅色袈裟,故稱紅衣二祖。薩迦五祖之後,仍有許多高僧大德為薩迦派的不斷發展繼續發揮過巨大作用。其中薩迦四大拉章,始終是薩迦派蓬勃發展的四大支柱。薩迦四大拉章分別為希托拉章、拉康拉章、仁欽崗拉章和迪卻拉章。薩迦四大拉章起源於元朝帝師貢噶羅追堅贊時期,貢噶羅追堅贊將他的同父異母的眾多兄弟,分成四個拉章,由他們分別擔任各個拉章的主持。

希托拉章是在南喀饒比堅贊任薩迦寺主持時期開始建立,南喀饒比堅讚的兒子貢噶堅贊(1331——1399年)任希托拉章主持時,又將該拉章從薩迦遷徙到曲彌地方,並由其子嗣相繼擔任拉章主持。其最後一位主持是貢噶扎西堅贊(1349——1425年),曾被明朝封為國師,他去世後絕嗣,遂將希托拉章轉入仁欽崗拉章,作為相對獨立的拉章已不復存在。

拉康拉章的第一任主持是貢噶堅贊柏桑布(1310——1358年),其子卻吉堅贊(1332——1359年)為第二任主持。拉康拉章的主持一直由該家族成員相續擔任。至十六世紀左右,拉康拉章趨於衰微。

仁欽崗拉章始於絳央敦悅堅贊(1310——1344年),其主持依次是達瓦堅贊、絳央欽布、喜饒堅贊等。仁欽崗拉章的傳承,傳到第三、四代後,大約在十五世紀左右被中斷。

迪卻拉章是薩迦四大拉章中的嫡系拉章,也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拉章。迪卻拉章始於貢噶勒貝迥奈堅贊柏桑布(1308——1336),他在元朝曾尚長公主,受命擔任過藏族地區的執法官。迪卻拉章的主持,也是以父子世襲的方式繼任。迪卻拉章的主持一直受到元明兩朝中央的重視,貢噶勒貝迥奈柏桑布的兒子,札巴堅贊普受封為王,札巴堅讚的孫子南喀勒貝堅贊曾被明永樂帝封為輔教王,等等。由於其它三個拉章的傳承後來一一被中斷,只有迪卻拉章,一枝獨秀延續至今,而且薩迦寺主持也由迪卻拉章主持擔任。

薩迦派在十三世紀受到元朝中央的青睞,從此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此後,薩迦派得到元朝中央在政治和經濟上的有力扶持,才得以在後藏崛起,成為藏傳佛教重要宗派之一。此外,薩迦派的高僧大德,受到元朝中央的冊封和支持,他們在西藏第一次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薩迦派的勢力也因此而遍及整個藏族地區,元末明初,薩迦派的法王勢力被噶舉派所奪取,其實力逐漸衰微。

Picture
出處 http://hhtwcenter.org/tw/features/薩迦・五祖・八思巴-洛哲堅贊/
0 Comments

《大寶積經》殊勝之處  夏壩仁波切

12/29/2015

0 Comments

 
    《大寶積經》是非常龐大的、內容非常圓滿的一部經,總共有一百二十卷,非常的殊勝!下面我就簡單地講一下念誦的功德、念誦的動機和如何念誦?

  首先,念誦佛經的功德,尤其是誦《大寶積經》,能消除一切無明之黑暗,能夠消除一切墮入三惡趣的罪障,能夠從輪回中得到解脫,能夠令我們無數世來所造下的一切身口意的業障得到消除。

  聞是“聞思修”佛法當中的第一步,也是證得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基礎當中的基礎,念誦等於是聞。誦《大寶積經》經,就是通過聞思修令我們學會菩薩的廣大行,瞭解如來所說的從下士道、中士道到上士道等一切修行的出處和依據。
      釋迦牟尼佛在《大寶積經》當中說:
     

             欲樂讀誦說,智能從此生,忍修此能行,速能生善趣,
             察依此能觀,如果如是學,永利眾喜福,速至於涅槃。

  就是說,如果我們非常歡喜地讀誦佛經的話,就能夠增長智慧;由於增長了智慧,我們就可以修許多的善法,積累福德,令生生世世中能夠趨入善趣,走向修善積德的正道當中。由於我們長時以智慧觀察和聞思修佛法的緣故,能夠得到了知一切萬法本來面目的智慧,或者說通達一切萬物本來面目的法的本性。了達法的本性——“體性皆空”以後,以此修行能令我們永離輪回之系縛,能夠到達究竟涅槃的果位。

  其次,念誦的動機,就是我們在修《大寶積經》的時候,要端正動機。要像六加行中所說的那樣堅定不移地皈依上師、佛寶、法寶、僧寶,這是第一個動機;第二個,為利一切有情故願證得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為此念誦《大寶積經》,這就是菩提心的動機;然後,以所修《大寶積經》的功德力量,願一切眾生遠離一切痛苦及痛苦因、具得一切安樂及安樂因、永不遠離一切無苦之樂、並且願一切眾生遠離貪嗔親疏住平等捨的四無量心,這三點就是念誦的動機。經中說:

      正法不久留,應發堅精進,我亦如是說,應速正思維。
      此劫過去已,滿於六十劫,當不聞佛名,何能生信樂。

  意思是:正法不會長久留在世間,很快就會滅亡的,所以我們應該以堅定的信心,精進地聞思修,尤其應該速速思維和修行佛陀所說的一切經律論三藏的內容,一旦過了這個劫以後,在隨後六十多劫當中,無法聞聽任何佛法。怎樣能夠生起信樂呢?我們今天聞、思、修《大寶積經》要生起非常難得之心、非常殊勝之心、消除罪障之心、增長智慧之心、破除無明黑暗之心,能夠生起諸多功德之心,以此來非常虔誠地讀誦《大寶積經》,這就是念誦的動機。

  第三、如何念誦。之所以讓你們在《成就盛宴》的儀軌當中,正行誦《大寶積經》,不是隨便添加的,而是有不可思議的、非常殊勝的意義。能夠如法地發皈依心、菩提心和四無量心,然後把一切諸佛菩薩如同迎請道次第和上師供養資糧田一樣,從十方剎土迎請來,安坐於道場,為我們讀誦《大寶積經》作證,並且為我們加持!

實際我們通過《成就盛宴》的修行而讀誦《大寶積經》,不是我們自己獨自在讀,而是在一切諸上師、本尊、佛陀、菩薩、聲聞、緣覺、羅漢、明王、明妃及護法神面前讀誦《大寶積經》。這個機緣極其難得!其次以七支供,也就是頂禮、供養、懺悔、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住世間、回向等方式,在一切諸佛如來眾會之下,我們讀誦《大寶積經》,能夠生起殊勝功德而積累福報、消除業障。所以說功德無量!

  再者,我們以三大事而祈請一切諸佛菩薩,令我們圓滿生起:從依止善知識、暇滿人身大義難得、到死無常九因相法、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一切殊勝無顛倒的覺受;願一切諸佛菩薩消除我不如理依止善知識、到不如理修暇滿人身大義難得,及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一切不如法或者顛倒的心念;祈請一切諸佛菩薩諸會眾,願消除我修佛法當中,現前和究竟一切違緣、魔障,這就是三大事的啓請。由此,令我們可以得到讀誦《大寶積經》的一切功德,消除一切違緣,並且斷除一切邪念或者惡念,令我們能夠早日生起如同《大寶積經》裡面所講的每一個覺受、每一個證悟,令我們速速證得佛陀果位。

  最後我祝願大家由讀誦《大寶積經》的功德,消除一切違緣、具得一切順緣,消除一切疾病、災難、魔障等等,斷除內心的貪欲、嗔恨、愚昧、自私、我慢、執著、狂熱、嫉妒、頑固、疑心等等諸煩惱,增長慈悲、智慧、德能等等一切功德,願一切諸佛菩薩保佑,阿彌陀佛!

Picture
0 Comments

般若具無量無邊殊勝功德 夏壩仁波切

12/29/2015

0 Comments

 
般若經不要說深明其意,不要說篤行切修,不要說將其開顯於人,哪怕僅讀誦一遍,哪怕只是對其頂禮,其功德已不可稱量,不可思議。

其理何在?般若實為一切如來母:無般若則無菩薩,無菩薩則無佛,無佛則無聲聞辟支佛等……故三世諸佛佛子等,一切皆從般若生。是故,般若具無量無邊殊勝功德。

Picture
0 Comments

女人如何長得美麗端莊,清秀可敬,有財有福,身世高貴

12/29/2015

0 Comments

 
勝鬘夫人是舍衛國波斯匿王之女,也是逾闍國的王妃。
勝鬘夫人地位尊貴,但面貌卻長得不太好看,她心裡常常因此生起疑惑。

有一次,當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祗園精舍的時候,她來到佛前頂禮佛陀之後,很恭敬地向佛陀提出了幾個問題:
世尊!
一、為什麼有些女人面貌醜陋,體態粗劣,望之可怖,而且窮苦卑賤?
二、為什麼有些女人面貌醜陋,體態粗劣,望之可怖,但是大富大貴?
三、為什麼有些女人長得美麗出眾,卻很貧苦,出身卑賤?
四、為什麼有些女人長得美麗端莊,清秀可敬,有財有福,身世高貴?

佛陀開示說:
勝鬘!女人面容醜陋,體態粗劣,望之可怖,而且貧苦卑賤,是由於過去世性情暴躁,容易發怒,有人稍微說她不是,就心懷怨恨,氣憤憎惡;同時她也不以吃的、用的、以及各種財物,或是香花之類佈施沙門(出家修道的人)、婆羅門;又生性善妒,看見別人得到財物、榮譽、尊重、敬仰、禮遇、崇拜,就生妒忌,因忌生怒。

勝鬘!女人面貌醜陋,體態粗劣,望之可怖,但卻大富大貴,是由於過去世性情暴躁,有人說她不是,她就生氣、怨恨、憤怒、憎惡,可是她卻常以吃的、喝、用的及一切財物、建地或房舍,以及香花水果等佈施供養沙門、婆羅門;且又沒有妒忌之心,看見別人得到財富、榮譽、尊重、敬仰、禮遇、崇拜,她能隨喜讚嘆。

勝鬘!女人面目姣好,美麗動人,但很貧苦,身世卑賤是由於過去世性情溫柔,有人講她壞話,也不生氣,又能忍讓,可是他對沙門及婆羅門卻不肯作任何供養佈施,又生性善妒,看見別人得到財富、榮譽、尊重、敬仰、禮遇、崇拜,她就生妒忌,常自傲慢。

勝鬘!女人長得端莊美麗、清秀,品行高潔,多財富且福德高貴,是由於過去世性情溫柔,又能忍讓,人說她非,毫不計較,亦不生氣,她又能以一切財物建地舍宅香花水果飲食醫藥,恭敬供養佈施沙門及婆羅門,並廣行善事,對別人不生嫉妒之心,言行謙遜有禮,而且對他人之好,時常隨喜讚嘆。

勝鬘夫人十大弘誓
佛陀!從今日起,我不再毀犯一切戒律。
佛陀!從今日起,我不再輕慢一切尊長。
佛陀!從今日起,我不再瞋恚一切眾生。
佛陀!從今日起,我不再嫉妒他人福樂。
佛陀!從今日起,我不再慳吝自身財寶。
佛陀!從今日起,我願廣施財物,成就眾生。
佛陀!從今日起,我願以四攝法,攝受眾生。
佛陀!從今日起,我願廣宣佛法,饒益眾生。
佛陀!從今日起,我願維護正義,開導眾生。
佛陀!從今日起,我願攝受正法,終不忘失。

勝鬘夫人,波斯匿王的女兒。因受父母的影響而皈依佛陀,因敬禮讚嘆如來而得到佛陀的授記,勝鬘夫人將於二萬阿僧祇劫之後,當得作佛,號普光如來。


Picture
0 Comments

#天天藏曆#

12/24/2015

0 Comments

 
#天天藏曆# 今天是2015年12月24日、星期四、藏曆木羊年11月14日,日子差、忌:戰事#薩迦班智達圓寂日#འབྱུང་འཕྲོད་མེ་རླུང~ས་རླུང་། ཚེས་ཆ་ཞན། བུམ་སྟོང་བྱང་། གཡུལ་ལས་སྤང་། #ས་སྐྱ་པཎྚི་ཏའི་དགོངས་རྫོགས་དུས་ཆེན#
0 Comments

“菩提道次第”詞義內涵要義梳理  多識仁波切

12/24/2015

0 Comments

 
從宗喀巴大師到後來的歷代大師,一直都在研習菩提道次,最後把道次第精華歸納、提煉成三士道“八觀”、“三行”和“三取捨”。

“三士菩提道次”就是三個層次的人,即下士、中士、上士修行的道路。

下士指的是追求世間幸福的人、為了得到人身的人。又分三種:下士中的下士,沒有長遠人生目標,活一天算一天,只顧眼前的世間幸福;下士中的中士,追求來世的幸福;下士中的上士,把獲得人身作為成佛利眾的必要條件。

中士是指行善戒惡、追求解脫的人,他們看到了世間的苦,求出世解脫輪回之苦。中士分兩種:中下士只求自己脫離世間的苦難,以聲聞、緣覺羅漢為終極目標;中上士則把出世解脫心看做是成佛的先決條件。

上士是指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來修行的人,修行目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和自己一樣的在輪回中受苦的眾生都獲得安樂。

Picture
“菩提”就是覺悟、成佛的意思,“菩提道”就是成佛的道路、成佛的方法。

修行人首先得有一個目標,是為了今生和來世的幸福,還是為了自己解脫,或者是為了眾生解脫。為了達到目標而採取的方法就是“道”,比如若打算到北京去,得先知道該走哪條道,是乘車走還是坐飛機去。

“道”有三種,也叫“三乘”。“乘”就是運載工具,如汽車、火車、飛機等。若用坐小汽車來喻“小乘”;那“大乘”就等於是坐火車,可以同時乘坐幾百人、上千人。大乘又有顯乘和密乘(金剛乘)之分。

顯乘是一般根基可修的法,就像火車,是一般人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運行速度比較慢,成佛須經三個無量劫才能達成。而金剛乘就像飛機,火車要走幾天的路程,它只用幾小時就可走完。

“三乘”佛法有兩種解釋:一是小乘,包括聲聞乘和緣覺乘;大乘,即菩薩乘,又分顯乘和密乘(金剛乘)。另外一種分法是下士道修的人天乘;小乘;大乘。

菩提道次的“次第”就是程序,就像上樓梯的台階一樣,得一步一步上去,有個先後的次序、深淺的順序。修行必須按照程序一步一步,環環相扣。有的人好高騖遠,不按程序來修,連到飛機場的汽車都沒有找到,就想要乘飛機。比如學生上學,是先上幼兒園、小學、中學,然後再進大學讀本科、碩士研究生,最後才讀博士。這就是次第,要達到後面的高度必須打好前面的基礎,小學數學都不會的人能聽得懂高等數學嗎?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做甚麼事情都要有個先後次序,時針是從早上的零點到晚上的十二點,一步 步按順序來走的,不可能從一點鐘直接跳到八點鐘。很多人多年修行不得要領,根本錯誤就在於不明次第,非常糊塗。

Picture
“三士菩提道次”是三藏四續經義的概括、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要義,是修證無上菩提道的不二法門、必經之路。

“三藏”指經藏、論藏和律藏。經藏包括佛所說的各種各樣的顯宗經典;論藏是佛經中的理論部分和歷代佛學大師所著的佛教哲學理論、因明學等書;律藏就是戒律,即佛教的法規。“四續”,是佛所說的四部密法的經典。密法按照高低的層次分為四部,由下而上為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佛教顯宗和密宗的經典概括起來就是三藏和四續。

“八萬四千法門”是針對八萬四千眾生的心態所講的法門,像醫生看病一樣,有八萬四千種病就開了八萬四千種藥方。佛陀應機說法,根據弟子的不同心理素質方便引度。條條道路通羅馬,法門雖多,最終的歸宿都是要進入佛道。八萬四千法的精華要義概括起來就是三士道,三士道是修證無上菩提的唯一通道、不二法門,欲成佛除此別無它徑。

顯宗單修三士道,可證無上果;密宗以三士道為先行法,修築二種菩提心根基,然後進入無上密道,速證佛果。

如果單修密宗,是成不了佛的,因為沒有基礎,這是宗喀巴大師在《密宗道次第論》里所講。密宗快速成就是要有基礎的,必須在顯宗三士道的基礎上才能成佛。顯宗好比地基,佛的萬丈高樓,要靠好的根基。樓有多高,地基就要相應地打多深;基礎不好,大樓蓋起來後也會倒塌的。所以,宗喀巴大師說:法的殊勝不如人的殊勝。密宗是有一生成佛的法,但具備修法根基的人很少。顯宗的修行是基礎,應把基礎打好;否則,光學密,無法成就。

拉卜楞寺著名的大師喜繞嘉措曾在《密集金剛的生圓次第》里講到:不知道的人說我們黃教沒有密法,這是不對的,實際上如果真正修證的話,我們有六個月可以成佛的法。所以,一生集中力量來修,不要說即身成佛,時輪的成佛法一般是三至四年,密集金剛法六個月就可以成佛。這是最短的期限,再沒有比這個更短的時間了。就是沒有這樣的修行人,人的根基達不到相應的層次。有的人說別的教派宣稱是七天可以成佛,這是不可信的,我沒見過經中有說七天成佛的法門。

三士菩提道是修證無上菩提道的三個必經階段,並非上中下三種根器的相應之道,故稱下士道為“與下士共行道”;稱中士道為“與中士共行道”;稱上士道為“不共行道”。如三人同行,下士走完下士道就到達目的地;中上二士同行走完中士道;上士單獨進入不共道,走完最後一段歷程,達到無上斷悟境界,以全知全能投入利眾事業。

修上士道的人也要和下士一起走過下士道,也即修共下士道。因為修行的人首先需要有一個具緣人身,如果今生今世沒有修好,來世轉到三惡趣,如何修行?沒有人天福報就無法修行,成不了菩薩、度不了眾。要完成利眾的事業,不能轉世淨土,當然更不能去天堂,必須要具備優越的人身。所以,修上士道的人也必須首先按照下士道修人天福報的條件來修,爭取連續獲得來世的人身。

修大乘的人不會追求小乘的果,也就是說不會追求小乘的涅槃,但也必須經過小乘的道路,即中士共行道。中士道主要是修厭離心,認識到世間輪回的苦,真正產生一種從輪回中解脫的思想。如果沒有出離心,把這個輪回世間看得太好,不願意離開,就根本成不了佛,度不了眾生。

上士道上沒有下士,也沒有小乘人,只有大乘人才能進入,所以叫不共行道。

上士道最後的“無上斷悟境界”指的是甚麼?

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就像是糧食的種子、樹的種子,是每一個眾生的成佛因素或說基因或說種子。由於種子上面染上了很多壞的東西,即煩惱障,才造成了一世又一世的輪回受苦。成佛的時候,必須把煩惱、所知的障礙全部斷掉。“斷”,就是從根上拔除,徹底清理乾淨。“證”就是斷後產生的許多相應的慈悲與智慧的功德,有此功德,佛性才會圓滿。“無上斷悟境界”指的就是佛的斷證功德。




成了佛就不會像小乘那樣不轉世,甚麼事情也不乾,自己享受寂靜涅槃快樂。佛不是這樣的,只要六道中還有一個眾生沒有成佛,佛就不會終止他的事業。佛的事業就是利益眾生,度化眾生。成佛不是最終目標,只是一種手段,目標是讓自己無始以來的母親都成佛。所以,成佛以後就將“以全知全能投入利眾事業”。


0 Comments

六大殊勝修法告訴你為甚麼密宗可以即身成佛   多識仁波切

12/24/2015

0 Comments

 
密法有許多超勝顯法的方便法門,故也稱“方便乘”。其方便可概括為如下幾點:

1.修止觀的方便

止心定和妙觀察是解脫成佛的主要通道。但在修止心方面密法有絕妙的方法,如觀氣脈明點收心入內之法和修大樂息心之法,以及全蝕和後化兩種入定法等等。

簡而言之,顯宗的止心修法是一種消極的控制散亂法,而密宗的止心法是一種積極的自然入定法。密宗有很多方便法,不需要長時期很枯燥地修定、修止觀,而是從一種特殊的天瑜伽觀想中順其自然,歸入一境,自然產生止觀的結果。

2.快速修色身資糧的方便

顯宗修色身(報化身)福德資糧,需要修三個無量劫。密法能將無量劫世修色身資糧的時間縮短到數世、到一世,甚至數十年之內,這在理論上是完全可行的,代替色身福德資糧的修法主要是佛身瑜伽。

顯宗八地以上菩薩才出現與佛相似的相好莊嚴相,這種近似佛身是真佛身的直接因緣。四續部都有佛身瑜伽,而在無上密中有更殊勝的真假幻身瑜伽。這類佛身瑜伽,一上來便自觀本尊,與顯宗八地以上的近似佛身有相似作用。這就是密宗即身成佛的主要根據。 

3.修菩提心的方便

修以大慈悲心為動力的菩提心,在顯宗中需要修不惜捨身之類的廣大菩薩行,需要艱苦卓絕的利眾實際行動,但在密法中有觀想捨身法、放光度眾法、觀想供養法等許多完成大行的方便法。修六度萬行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淨化心田,只要能淨化心靈,無法不可取。直接用改變心理狀態的觀想法去代替廣大行,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密法對顯宗中捨身是絕對反對的。因為人身難得,捨後很難再得,要保持住自己的人身以發揮其更大的作用;再說,僅僅是為了某些少數眾生而捨身,整個眾生的利益就會受到妨害。經中看到的施捨眼睛、手臂、腿肉或燃指供佛等,這只能利益少部分人,利益不了大部分人,身體傷殘了,非常的不方便,這對眾生有甚麼益處? 

4.改變世俗執見的方便

凡聖的差別是有無世俗心,有世俗執見者為凡眾,無世俗執見者為聖人。淨土是甚麼?心淨了,穢土也是淨土;心不淨,淨土也是穢土。“心淨則國土淨”,世俗心田中才有淨土、穢土,勝義心中萬法平等,哪有淨穢之別?

在修行中對世俗心的破除是一個難題。

顯宗通過漫長的道路,修兩種菩提心來改變世俗觀念,培養佛心,把眾生看作母親以改變世俗的情仇愛憎等心理。

密法一開始就著手消除世俗心理,視五毒盛行的器世界為天國淨土、佛世界,視眾生為比自己強的聖眾或男女勇士空行。以對待佛菩薩的尊敬態度尊敬眾生。又如佛身瑜伽,觀自身濁體為明淨佛體,以佛的慈悲規範自己的思想行為。這些都是破除世俗心的極有效的方法。

5.轉害為利的方便

貪嗔痴是污染佛心的巨毒,因而克服、根絕貪嗔痴便成了佛教的同一目標。但在對治三毒的方法上,大小顯密各有不同。

小乘以離欲為主,修淨行;大乘有離欲和帶欲兩種修法,僧人是離欲修,在家人是帶欲修行,不破除五欲。至於無上密,化欲為道或五欲為供和“煩惱即菩提”的說法有相似之處,對欲界眾生的修行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歷史上,印度的密修士中大部分是國王、王妃、大臣、太子、公主這類在家弟子,藏傳佛教早期的宗教大師如瑪爾巴、米拉日巴,薩迦五祖中的前三祖都是在家的居士。而且,有些大密灌頂的方式對比丘僧眾提出了限制。這都足以說明密法化欲為道的性質。

6.度化惡眾的方便

在密法中有許多度化罪大惡極之人的方便法門,如引度大惡往生佛國的頗瓦法(遷識法)、制止惡行的咒力殺度法、洗滌重罪的消業法、大惡眾即身解脫法等等。

對罪惡深重的人光用慈悲的辦法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密法中才顯出多種憤怒金剛相,用咒力等去懲罰惡人、制止他的惡行,這實際上是幫助他、拯救他。菩薩戒中允許開殺戒。比如國王、大臣、將軍等一般情況下不能開殺戒,但為了廣大眾生的利益,有時候可以開殺戒。密乘更是推廣了這方面的內容。

Picture
0 Comments

所謂“極端尊師” 多識仁波切

12/20/2015

0 Comments

 
尊師重教是人類的美德,佛教自古重視師承,重視戒脈法脈。佛陀在世時,由佛陀親自執教,佛示寂後由傳燈接續的弟子代代相傳,代佛傳法,人世上才有了佛教。

無師,法脈、戒脈從何而來?無師,經典解釋的對錯以甚麼為標準?無師,修證的境界由誰印證?佛經中的“無師智”是佛的境界,並非凡人。根椐大乘佛教教義,十地菩薩在成佛前還需要受諸佛大光明灌頂。豈能輕視師教?

世尊去世後,一切佛都成了一個無形無色的抽象的精神,既不能說話,也不能傳教,而在現實世界中給人傳教的都是法師教師,也只有法師教師才能傳法傳教,因為廟中的泥菩薩是傳不了教的。

因此,從彌勒,無著一系傳到阿底峽尊者。宗喀巴大師的顯宗修道體系《菩提道次第廣(略)論》,稱親近師長為入道之門,《密宗道次第》稱,尊師敬師為第一戒,是成就的主要保證,釋迦牟尼也是一名教師。

信其教而不尊重傳教之師,不尊重釋迦牟尼,能算是真信仰,真皈依嗎?

歷史經驗證明,哪個教派尊師重教其法脈便昌盛,哪個教派不尊師重教,就會法脈衰敗,亂行邪說泛濫。

把尊師重教的佛門美德,視為缺點而亂加指責,不是甚麼明智和高見,而是自己信德缺陷的暴露。

藏傳佛教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才得以興隆不衰,因此尊師是藏傳佛教的優良傳統,也是整個佛教的傳統。

Picture
0 Comments

密法的“鬼神崇拜” 多識仁波切

12/20/2015

0 Comments

 
關於鬼神崇拜

鬼神崇拜不是密法獨有的特點,顯宗也同樣有神鬼觀念。

佛法承認凡人看不見的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生命的存在,承認地獄和餓鬼道的存在,怎麼能說不信神鬼呢?向佛祖求法的梵天、因陀羅不是天神嗎?地獄之主閻羅不是鬼王嗎?漢傳佛教廟中的韋陀和四大天王不是神,難道是看得見的人嗎?放焰口的鬼子母,顯宗經典中所說的“鬼界”,佛說:“凡捨宅街衢,市肆丘豁,皆有鬼神無有空者,乃至江河樹木,亦有鬼神依止”。 (見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鬼道”條)

又,信仰靈魂轉世,信有死後中有(中陰身),舉行超度亡靈,怎能說顯宗佛教不信鬼神呢?當今世界信科學,持斷滅論、無神論。但佛教不是斷滅論,是靈魂轉世論。

有人說佛教只承認“識”,不承認“靈魂”,這只是名稱上的區別,並無實質差別。

所謂佛教是“無神論”的“神”是指“創世神”、“第一推動力”,因為佛教是“業力創世論”者,並不承認“上帝創世”說,哲學、科學有神無神之爭,主要是爭有無創世“神”,有無先於物質和生命的原始精神力量的問題,並非一般的神鬼信仰。

在創世的問題上佛教無論顯宗密宗都是“無神”論,但佛教的信仰基礎是六道輪回,既承認有形有色可見的色界的存在,也承認無形無色不可見、但有意識和能量的無色界生命的存在。

因此,若說“佛教不信鬼神”那是不符合實情的妄言。若不信鬼神,反密法師們為甚麼念楞嚴咒呢?吹火燒別人時,也要當心燒掉自己的鬍鬚和眉毛!

Picture
0 Comments

量子意識?現代科學與佛法的匯合處 -2

12/15/2015

0 Comments

 
 主持人:下面我們有一段時間,可以給現場的來賓提問。

     問一:我問個問題,譬如說我們想念一個親人,在我們人生經驗中,你想念他,對方是會有感覺的,這當然是所謂唯心的。但事實上我想,每個人在人生中或多或少的確會有這種現象。這種現象怎麼用量子意識來解釋呢?

     答:對這個領域,人類一直很感興趣,但是沒有深入去研究,原因就在於自然科學一直認為這種感應是迷信。

     問二:另外一個問題。以前澳洲有個故事說,因為澳洲很大,有一個土著人與父母親相距三千公里,但是父母親死的時候,子女在三千公里以外能馬上感覺到。這種問題和量子糾纏的理論是不是有關,可不可以用這個來解釋?

     答:是,如果人的意識確實產生於人體中海量電子糾纏的話,這些都可以解釋。這個糾纏不會只停留在你的身體之中,它停留在宇宙任何地方,而且你的信息也不在於你的身體之中,而是在宇宙的其他地方都會瞬間傳播。這就可以解釋這種現象了。

     問三:倒過來再問一個更貼近我們自己的問題,像諸葛亮講的“寧靜致遠”,這是我們很多人從小就學到的,能否用量子理論來解釋“寧靜致遠”呢?

     答:這就如我最先說的,在甚深禪定狀態,人的認知能力可以大幅度提高。因為就像超導體一樣,你大腦中的噪音降為零了,這時大腦中通過的意識流就會極為強大,就會走得很遠、走得很深。

     問四:這樣就如我們現代人所謂的提高決策質量,要能讓人寧靜下來,那麼禪定就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工夫了。

     答:是,禪定,我覺得是中國文化中最寶貴的遺產,包括像《達摩禪經》這類經典。我在二十世紀初,看到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美國一群科學家,他們測藏傳佛教高僧的大腦成像,發現他們的禪定修行提高了大腦的能力,而且大腦已經和普通人不一樣了。但他們實驗最大的致命問題在哪呢,他用的觀測對象是同一批人,不知道他們天生大腦就和別人不一樣呢,還是原來一樣,禪定修煉後來變得不一樣的。所以這個實驗要做好,一定要有個禪定修煉的方法,讓做實驗的對象,剛開始和大家一樣,然後通過禪定修煉,逐步地觀察他們的大腦改變,這樣才有說服力。人類文化中最寶貴的遺產之一就是這個禪定方法。如果禪定方法規範化了,能夠普遍推廣了,能夠進入科學實驗了,我相信會引起自然科學的很大的變化。

      問五:朱校長,這種實驗如果能夠變成您剛才講的這樣,有一套可測的、令人信服的東西,那麼禪定工夫大家就搶著要學了。

     答:對。謝謝!

      問六:朱教授您好!我有個問題,就是藏傳佛教裡面的蓮花生大士,他是騎著白馬騰空示現入涅槃的,這跟量子的糾纏態有甚麼樣的關聯?也就是未來的科學能否實現剛才所說的量子信息的傳輸?以後未來科學能否發展並驗證佛法的這個現象?謝謝。

     答:你剛才說蓮花生大士騎白馬涅槃,這是用一種形象來召喚大家,並不是必然的。按照佛法,佛的法身是無處不在又無處在,它是沒有形象的,你一旦看到白馬,看到這些就已經不是實相了,不是它的真實狀態了。如果他示現了這個白馬,他肯定是為了要引導眾生相信佛法而變出的一種幻象,並不是佛學本來究竟的說法,佛學不是說一定要有個具體的形象,一旦住相了,就不是佛法了。

     問七:我們的精神跟物質可以分開,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壞了,精神還存在。那麼我們的精神是否還可以回到我們的身體上來,如果意識回來了,它怎樣回到我的身體中來,怎樣指揮我這一堆亂七八糟的思想?

     答:你這是很深入的問題了,現在科學還遠遠沒有到這一步,科學只是模模糊糊地發現,意識是可以離開身體回到宇宙的某處去的,但回來之後它怎麼發揮作用,這個可能還要大量的研究。過去一千年人類對科學知識的發現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想可能不用一千年,我們就能把這些問題搞清楚。謝謝!

     問八:朱校長您好!您在剛開始的時候給了我們一個結論,意識是規避不了的,是科學最基礎的東西。我想問一下,您下一步的研究,是不是可以把結論再提升一步歸納到“一切唯心造”。我是學文科的,不知道量子力學太多太深入的東西,但是您今天講的量子的幾個狀態:迭加態、單體迭加態、多體迭加態、量子糾纏。在這些狀態中您講到的,是甚麼使它坍縮,就是加入了意識。意識所產生的觀察與測量是不是一種力?既然是量子力學,那肯定有個力在裡面。那麼最初推動促成物質世界的我們的觀察,產生了那麼多變化的東西,這最初的東西是不是意識?您的結論說,意識是規避不了的。我想不僅僅是規避不了的,而是“一切唯心造”,是這樣嗎?

     答:“一切唯心造”是佛法的一個基本結論,但是現在量子物理的研究只是初步,初步的程度是:當你沒有意識的時候,整個客觀世界都處於一種不確定的狀態之中,一旦意識參與進去了,它再迅速地突變,突變成一種確定的狀態呈現出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物質世界確實是意識參與的結果,也就是“唯心造”。這有個很著名的故事:愛因斯坦就是個反對量子力學的人,有一天他朋友來了,陪他在外邊散步,看到了月亮。他問朋友:你是否真相信,月亮在沒有人看它之前就不存在呢?他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那麼月亮在沒有任何人觀測之前,在人類產生之前,它是沒有確定的狀態的,這就是量子力學的結論。也就是說,整個世界也都這樣,一旦有了意識,才可能有確定的狀態出現。但這個問題太大了,究竟怎麼理解,物理學還遠遠沒有走到這一步。我想,把心和意識掛鈎起來,佛說“一切唯心造”,而在量子力學看來,一切是意識產生的結果,那這個意思就比較接近了。謝謝!

Picture
0 Comments
<<Previous
Forward>>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