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經》是佛教的核心經典,漢傳佛教有《般若經》六百卷,藏傳佛教有三百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般若經》的精華。有人把這部經的名字誤讀成《多心經》,並解釋說:這裡的“多心”是指唯識說的八心。實際上這個理解錯了。這裡的“心”是精華、核心的意思,不是人心的意思,不是代表意識的。般若心,就是般若之精華的意思。 般若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彌勒的《現觀莊嚴論》將大、中、小般若的總義歸納成“八品七十義”。我們藏地五部大論中的般若論就是指這部論,而般若是五部大論中的核心理論。曾經有一個格西到了拉薩,有人問他:“你懂得甚麼?”他回答說:“我稍微懂得一些般若。”對方問:“那你肯定就不懂中觀了?”格西說:“懂得般若怎能不懂中觀?中觀是般若見,不懂中觀怎麼能說懂般若?”對方繼續問:“那你懂因明嗎?”格西說:“不懂因明怎麼懂般若之理呀?”學習般若要靠因明邏輯來推理、分辨,不懂因明論,怎麼能學般若呢?於是對方再問:“《俱捨論》你大概是不懂了?”格西回答道:“《俱捨論》是佛教知識大全,要懂般若的知識,怎麼能不懂《俱捨論》?”對方繼續追問:“那麼律學你懂不懂?”格西答:“律學是我們對般若的實踐,怎能不懂?” 這個故事說明,以般若為中心的五部大論是全部大乘佛法的一個總綱。有些外部的人不理解,說這五部大論只是五部論而已。不是!大乘佛法顯宗歸納起來就是因明、般若、中觀、俱捨、律論五部,這五個方面的知識綜合起來就是大乘佛法顯宗。所以不能單獨地講般若。 大乘佛學有兩個系統,一個是彌勒開創的廣大行系統,他把般若的方便法門歸結成八品七十義,這就是《現觀莊嚴論》。這個系統側重於講菩提心的修習,從發心到五道十地,著重講怎麼修的問題。這八品般若分三個部分,一是目的,二是修行(或叫加行),三是根基。最終第八品是法身,“法身品”是佛果。如此根、道、果三者結合起來就是這八品般若的綱要。另一個系統是龍樹開創的大乘甚深正見系統,包含在“龍樹六論”中,這六論就是闡述般若正見的。廣行與深見是般若的兩個系統,是沒辦法分開的。 文:多識仁波切 Kalachakra 2017 at Bodhgaya
Photo by Sonam Zoksang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佛學日誌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文章分類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