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阿底峽尊者對郭巴益西巴瓦的教言

8/21/2015

1 Comment

 
Picture
阿底峽尊者住在葉瓦崖時,教導奧·郭巴益西巴瓦說:

“ 頂禮薄伽梵聖救度母!

頂禮諸位大德上師!
善男子,你應當好好地思維我所說的話語:濁世之時,人的壽命很短,而種種的知識太多,況且自己能活幾年更是沒有一定,所以應當趕緊努力取最需要的。


如果只是每天忙著錢財和生計,則與俗人沒甚麼差別,不要自稱是比丘。

雖然身住在靜處,若只是以今生的不如意而痛苦,甚至每天為此患得患失,不要說自己是住靜比丘。

追求的不外今生的慾望,未能拋棄種種損惱他人之心的,不要自稱是住靜比丘。


雖然身住在靜處,而未能斷絕世俗的混雜,與他們同出同入,說笑話、拉家常,每天荒度時日,不要自稱是住靜比丘。



他人的惱害分毫不能忍受,他人的利益分毫不能成辦,不要自稱是比丘菩薩。

如果這樣說了,就是誑騙世間,成了大妄語的罪過。

但是這些也只能欺騙世間的凡夫,卻騙不了具有無礙慧眼的智者,這是其一;因果業報真實不虛,如影隨形,這是其二;也騙不了具有法眼的眾生,這是第三。

此外,你在發菩提心時,對本尊上師所作承諾必須牢記。
如果遇到特別困難的忍辱境遇,不要說我不堪忍受。不要總是考慮如何如何困難,只應當想起自己當初的承諾。難與不難在沒有承諾立誓前可以考慮,既然已經承諾立誓,如果有違犯,就成了欺騙本尊和上師。所以不要考慮如何困難,只應當想起自己的承諾。

還有,住在靜處的目的,在於遠離世俗,遠離塵囂。離開了世俗的喧囂雜亂,就沒有了世俗的慾望、希求等分別散亂的因緣,可以專心地觀修自己的妙寶菩提心,不隨世間人事的盛衰而動心發語。

起初未能如法修行,是因為修心的力量太弱,而世間的分別一再生起,它的力量很強。如果不依靠一個特別有力的對治,那麼雖然住在靜處,也失去了意義,僅僅是過著鳥獸般的生活而已。



這件事眼前雖然很難,但是要考慮到將來,就好像盲人偶爾摸到一顆摩尼寶珠,一旦丟失,以後再也難以找到。

修行的時候不要計較時間的長短,而應觀察證悟了多少、自心修行力量的大小、煩惱是否有所減少。應當時時觀察自心,不要造罪,不要自欺,不要欺騙上師本尊。自己的身體他人替不了。

今生衰敗或即將衰敗,隨它敗去就可以了。如果自己的面前,有一堆骯臟的大糞,必然會盡快地把它淨除;能得到他人的幫助,有甚麼不高興的呢?同樣,對於今世的一切分別,必須竭盡所能修對治法去斷除它,如果有殊勝的師長和朋友幫助,你有甚麼不高興的呢?

境雖然有差別,自己菩提心的修習則無差別。別人損害自己不要惱怒,如果惱怒又怎麼修習忍辱?煩惱起來的時候,應當思考怎樣對治,如果被煩惱打敗修法又有甚麼用呢?

所以你應當觀修最珍貴的菩提心,不要有剎那失念間隔。如果有失念間隔,煩惱魔就會伺機侵入,魔侵入就會菩提心中斷。那樣,雖然在大力地利他,自己卻只能去惡趣,心中還覺得在修法,也只會毫無意義地空赴後世了。

善男子,在臨終死的時候,諸位師長朋友們不要苦悶。如果跟前有嚮往正法的世俗人,也要勸他們不要悲傷和疑惑。

若沒能時時對照經教修正自心,雖然想著要修習正法,實際上已是人法相背,死的時候沒有修菩提心的徵象,反而會有墮入惡趣的兆頭。如果是這樣,那麼別人悲傷苦悶也正就正合適了。所以應當發起競壽修法的驕傲,精勤猛進地修習,不要死的時候兩手空空。



總之,住在靜處的修行人,若沒能背棄對今生的希求,則修法也不能得益。

不要作世俗的事業,應當作能令今生和後世都不衰敗的事業。

若懷著世俗的心念,則修法就成了“副業”。既然成了“副業”,則不外乎“口法”“食法”“矯法”而已了。

所以應當依止勝友,不要交結惡友,要居無定處,不要積聚財物,任何作為應當與法相符,任何作為應當對治煩惱,這樣才是清淨正法,應當勤加努力。

如果自心生起功德,不要驕慢,會被魔趁隙侵入。

應當住在靜處,使自心寂靜調柔,少欲知足,不觀自己的功德,不察他人的過失,應當知道畏懼(業因果),不要放逸,不要攀緣,要起善心,不顛倒不散亂,恆常思維法義。要謙虛,能吃虧,不矜驕,不貪求,心懷悲憫,舉動合宜,易滿易養,就象野鹿遠離塵俗。

未斷除人事往還,不是修法的人;未斷除務農、經商、畜牧、放貸,不是出家的人;未斷除欲求,不是比丘;心裡沒有慈悲,不是菩薩;未捨棄世俗的事務,不是修行人。


不要被慾望牽著走。

總之,住在靜處的修行人,不要過多雜務,惟應一心修法,一定要作到在將來死的時候,心中沒有懊悔。”

尊者又說:

“如今是濁惡的時代,不是裝模作樣的時候,而是應當努力修行的時候。
不是自高自大的時候,而是應當謙虛的時候。
不是依靠親朋好友的時候,而是應當依止靜處的時候。
不是勸勉弟子們的時候,而是應當自勵的時候。
不是摳文摘句的時候,而是應當思考義理的時候。
不是相互走竄的時候,而是應當安心堅守的時候。”

1 Comment
Ray
8/24/2015 07:54:06 pm

Reply



Leave a Reply.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