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底峽尊者住在葉瓦崖時,教導奧·郭巴益西巴瓦說: “ 頂禮薄伽梵聖救度母! 頂禮諸位大德上師! 善男子,你應當好好地思維我所說的話語:濁世之時,人的壽命很短,而種種的知識太多,況且自己能活幾年更是沒有一定,所以應當趕緊努力取最需要的。 如果只是每天忙著錢財和生計,則與俗人沒甚麼差別,不要自稱是比丘。
雖然身住在靜處,若只是以今生的不如意而痛苦,甚至每天為此患得患失,不要說自己是住靜比丘。 追求的不外今生的慾望,未能拋棄種種損惱他人之心的,不要自稱是住靜比丘。 雖然身住在靜處,而未能斷絕世俗的混雜,與他們同出同入,說笑話、拉家常,每天荒度時日,不要自稱是住靜比丘。 他人的惱害分毫不能忍受,他人的利益分毫不能成辦,不要自稱是比丘菩薩。 如果這樣說了,就是誑騙世間,成了大妄語的罪過。 但是這些也只能欺騙世間的凡夫,卻騙不了具有無礙慧眼的智者,這是其一;因果業報真實不虛,如影隨形,這是其二;也騙不了具有法眼的眾生,這是第三。 此外,你在發菩提心時,對本尊上師所作承諾必須牢記。如果遇到特別困難的忍辱境遇,不要說我不堪忍受。不要總是考慮如何如何困難,只應當想起自己當初的承諾。難與不難在沒有承諾立誓前可以考慮,既然已經承諾立誓,如果有違犯,就成了欺騙本尊和上師。所以不要考慮如何困難,只應當想起自己的承諾。 還有,住在靜處的目的,在於遠離世俗,遠離塵囂。離開了世俗的喧囂雜亂,就沒有了世俗的慾望、希求等分別散亂的因緣,可以專心地觀修自己的妙寶菩提心,不隨世間人事的盛衰而動心發語。 起初未能如法修行,是因為修心的力量太弱,而世間的分別一再生起,它的力量很強。如果不依靠一個特別有力的對治,那麼雖然住在靜處,也失去了意義,僅僅是過著鳥獸般的生活而已。 這件事眼前雖然很難,但是要考慮到將來,就好像盲人偶爾摸到一顆摩尼寶珠,一旦丟失,以後再也難以找到。 修行的時候不要計較時間的長短,而應觀察證悟了多少、自心修行力量的大小、煩惱是否有所減少。應當時時觀察自心,不要造罪,不要自欺,不要欺騙上師本尊。自己的身體他人替不了。 今生衰敗或即將衰敗,隨它敗去就可以了。如果自己的面前,有一堆骯臟的大糞,必然會盡快地把它淨除;能得到他人的幫助,有甚麼不高興的呢?同樣,對於今世的一切分別,必須竭盡所能修對治法去斷除它,如果有殊勝的師長和朋友幫助,你有甚麼不高興的呢? 境雖然有差別,自己菩提心的修習則無差別。別人損害自己不要惱怒,如果惱怒又怎麼修習忍辱?煩惱起來的時候,應當思考怎樣對治,如果被煩惱打敗修法又有甚麼用呢? 所以你應當觀修最珍貴的菩提心,不要有剎那失念間隔。如果有失念間隔,煩惱魔就會伺機侵入,魔侵入就會菩提心中斷。那樣,雖然在大力地利他,自己卻只能去惡趣,心中還覺得在修法,也只會毫無意義地空赴後世了。 善男子,在臨終死的時候,諸位師長朋友們不要苦悶。如果跟前有嚮往正法的世俗人,也要勸他們不要悲傷和疑惑。 若沒能時時對照經教修正自心,雖然想著要修習正法,實際上已是人法相背,死的時候沒有修菩提心的徵象,反而會有墮入惡趣的兆頭。如果是這樣,那麼別人悲傷苦悶也正就正合適了。所以應當發起競壽修法的驕傲,精勤猛進地修習,不要死的時候兩手空空。 總之,住在靜處的修行人,若沒能背棄對今生的希求,則修法也不能得益。 不要作世俗的事業,應當作能令今生和後世都不衰敗的事業。 若懷著世俗的心念,則修法就成了“副業”。既然成了“副業”,則不外乎“口法”“食法”“矯法”而已了。 所以應當依止勝友,不要交結惡友,要居無定處,不要積聚財物,任何作為應當與法相符,任何作為應當對治煩惱,這樣才是清淨正法,應當勤加努力。 如果自心生起功德,不要驕慢,會被魔趁隙侵入。 應當住在靜處,使自心寂靜調柔,少欲知足,不觀自己的功德,不察他人的過失,應當知道畏懼(業因果),不要放逸,不要攀緣,要起善心,不顛倒不散亂,恆常思維法義。要謙虛,能吃虧,不矜驕,不貪求,心懷悲憫,舉動合宜,易滿易養,就象野鹿遠離塵俗。 未斷除人事往還,不是修法的人;未斷除務農、經商、畜牧、放貸,不是出家的人;未斷除欲求,不是比丘;心裡沒有慈悲,不是菩薩;未捨棄世俗的事務,不是修行人。 不要被慾望牽著走。 總之,住在靜處的修行人,不要過多雜務,惟應一心修法,一定要作到在將來死的時候,心中沒有懊悔。” 尊者又說: “如今是濁惡的時代,不是裝模作樣的時候,而是應當努力修行的時候。 不是自高自大的時候,而是應當謙虛的時候。 不是依靠親朋好友的時候,而是應當依止靜處的時候。 不是勸勉弟子們的時候,而是應當自勵的時候。 不是摳文摘句的時候,而是應當思考義理的時候。 不是相互走竄的時候,而是應當安心堅守的時候。”
1 Comment
Ray
8/24/2015 07:54:06 pm
Reply
Leave a Reply. |
佛學日誌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文章分類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