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性的人類,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首先設定目標;然後根據目標的性質來制定各種實施方案,利用種種的知識、經驗選擇出能達目標的最佳途徑,盡量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最後依擬定的計劃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順利完成工作。這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適合於任何一種有目的的行為,學佛當然也不例外。 但在現實中,千千萬萬的學佛修行人卻缺乏這種合乎科學的思路,糊裡糊塗,不知道自己要達到甚麼樣的目標,也不知道目標離自己還有多遠,像黑夜走路、瞎子射箭。有的人一生連一級目標(人天善果)都很難達到,卻想超越一、二級(出世解脫)目標,達到三級(成佛)目標。有的人把此岸當作彼岸,原地踏步,只有名義上的修行。有的人是南轅北轍,欲升反墜,把下墮之道誤認為是上升天堂的階梯。 比如有的人,所做的都是下墮之業卻以為可以往生淨土。有的追隨一些偽裝成佛菩薩的魔鬼,走向罪惡的深淵。偽裝的佛菩薩很多,《西遊記》里的魔化裝成如來,唐僧也分辨不清。實際上佛就像微服私訪的皇帝一樣,很少以佛的面貌出現,真正的佛和菩薩是不會把自已稱作佛、菩薩的,化現成平常相利於眾生親近,幫助眾生進步。而魔偽裝成佛的倒很多,所以對那些自稱是佛菩薩,標榜自己如何了不起的人要當心。 還有,佛教在中國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佛教文化在人們的思想意識深層打下了烙印,很多人都有意無意地喜歡佛教。而由於民間佛教夾雜的迷信思想以及文化傳承中斷等各種原因,人們沒有機會聽聞正法,很多人對邪說缺乏正確的辨別能力,邪教就利用這一點來搞欺騙。像李洪志就自稱是“最大的佛”,他打著佛教的幌子,人們就以為他是佛教,以至於受騙上當。 墮入上述種種歧途的根本原因是:人類幾乎本能性地具有一種改變自身命運,給苦海中顛簸的生命之船尋找一處能安然棲息的幸福港灣的心願,但卻缺乏一種駕馭生命之船,直達目的地的相應的正確理論知識。正如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的那樣:“人人雖有離苦之心,卻往往自討苦吃;人人雖有求樂之心,而往往自毀其樂。” 這種行為和願望背道而馳的原因也就是智慧的對立面—--無明。無明就像黑暗,消除無明黑暗的唯一方法就是點燃智慧的明燈。宗喀巴大師在《緣起理贊》中說:“世間中的一切憂患,其根源是心智愚暗,明見此理可以根治,故此講說依存因緣。” 消除心中無明的“智慧明燈”是自心智慧體的燃燒放光。眾生心中本來就有的這種可以燃燒放光的智慧體,大乘佛教稱為“佛心”。但這種佛心—--覺悟心,不是生來就處於燃燒放光狀態。由於無明的覆蓋,它只是一種可燃之物,必須借助於來自外部的智慧火炬的點燃。如果在人心中沒有可燃燒放光的智慧體,光靠外部的點燃,也絕不會燃燒放光,就像石頭不會燃燒放光一樣。如果人的智慧體生來就處於燃燒放光的狀態的話,就不需要親近善知識、學習知識、開發智慧。 但人類的經驗證明,一切的聰明才智,包括佛教的開悟見性智慧,都是後天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的結果,不是“自生”或“自悟”的產品。所以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中說:“若不精通五明之學,雖大菩薩難成遍知。”要認識佛教的追求目標,掌握實現目標的正確道路和方法,除了學習佛教的理論知識外,沒有任何別的途徑。所以“依法廣聞細思辨,然後步入實修途”便成了佛教入道學佛的基本原則。即要按照聞、思、修的程序來學習,在掌握正確理論的基礎上再修學,不能盲修瞎煉。 有人說甚麼“只要一心念佛號就能往生淨土,不需要學習經典”,這種觀點的本質是主張愚昧,反對佛教。這種話出自任何人都不是正確的。因為佛教的“教”是“教化”之義,“教化”就是用三藏經典理論來開發智慧,破除無明。如果沒有“教”,僅僅念佛號就能往生成佛,那何必要三藏和“教”呢?如果不用開發真知,就能往生淨土解脫成佛的話,天下的愚民和動物往生極樂直至解脫成佛的系數定會高於精通佛理、證悟理性的大德善知識。如果是那樣的話,佛陀出世傳教、三轉法輪還有甚麼意義呢? 佛教是理性的宗教,它的目標和實現目標的道路之間具有一種嚴密的邏輯關係。無論是學習佛法還是研究佛教,都需要緊緊把握合乎邏輯的總體理論原則。 有些人以“法無定法”和“法門無量”為藉口,隨心所欲地解釋佛教,甚至把佛教的修行證道行為變成和外道迷信沒有多大區別的隨意性選擇,這是對佛教理性原則的破壞。 “法”在佛經裡面有十種含義。“法無定法”的“法”指的是萬物;“法門無量”是說眾生無量,心態各異,引入善道的智慧方便也與眾生心態相應之義。在未入道之前用種種智慧方便引入正道,入道之後則按統一的軌道修行證果,這兩件事並不矛盾。 所謂“方便”並非就是無原則的方便,其原則就是趨於解脫成佛之道。解脫成佛是佛法的統一軌道,如果離開這個原則就不成其為佛法了。這統一軌道就有一種在嚴格的邏輯規律控制下,與目標體系緊密相聯的修道體系,以及總結概括修道規律、對修行人起到指導作用的理論體系。 整個佛法就像無數零部件組成的一台精密的機器,製作這部機器的原理分散在經、論、律、續等浩如煙海的經典之中。其中大部分經典都是闡明解脫大機器上的某一個部件或者零件。如果說“除了這一部經,其餘甚麼也不要”,那就等於說拿了一個汽車零件就可以當汽車用,這是非常可笑的。 只有被稱作佛經精髓的“般若”部,全面系統地透露了三乘佛法整體的框架原理。大般若六百卷,中般若一百卷,大、中、小般若母子共有十七部。比如《金剛經》也是般若裡頭的,最短的就是《般若心經》(注:有關《金剛經》、《般若心經》的義理內涵,請參讀仁波切著作《佛教著名經典選析》)。內容浩瀚如海,明說性空,暗說修道原理,深奧難解。漢文中有大般若600卷,這確實是非常殊勝的。在我們藏文裡頭只有100卷的中般若。 在印度,解釋般若的就有21論,即有21家論師來解釋般若,主要都是圍繞《現觀莊嚴論》來解釋的。彌勒的《現觀莊嚴論》將般若經義概括為一級八品七十法、二級道果二法。 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和《菩提道次第略論》將三乘佛教八萬四千法概括為三士道,並將三士道納入到菩提道的統一軌道,作為一個人一生學修的三個步驟,在般若理論結合修道實踐方面提供了一個一法涵蓋萬法的全面系統的修道方案。 人天果是大、小乘共道;從人天果步入到中士道後,小乘與大乘在此分道揚鑣,小乘人只求個人解脫,將此作為終極目標;而大乘佛教在修出世心後,推己及人,發為利眾生而成佛的菩提心,步入上士道。掌握佛教總體理論框架,在學修方面可以避免盲目性,免走彎路、錯路。 文:多識仁波切 Kalachakra 2017 at Bodhgaya
Photo by Sonam Zoksang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佛學日誌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文章分類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