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見法鼓山創始人聖嚴法師的《正信的佛教》裡對“宇宙和生命是從哪裡來的”這一問題的解答。 曾在學院的時候也見過這位法師的很多著作。如同印順導師一樣,聖嚴法師對佛教的歷史和演變歷程有其獨特的解釋,當然從某種程度上有其獨到理論來證實某一種問題。 在宇宙和生命是從哪裡來這一問題解答也不外乎其獨特的思考方式,但也未必是正確的。 法師的這段解釋是根據《俱舍論》的內容。在我們的習慣中,當我們去尋找一個起點時往往力求一個最初的起點,這也是必然的。另一方面我們不相信無緣而來的某種東西的存在,也就是不肯在心裡無原因地接受一種東西的存在,因此隨著心裡對其問題的模糊感,愈發探根究底的心思。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永遠沒停止過,包括佛教徒在內的。當然佛教也沒有詳細的描述宇宙的起源和其演變歷史。但是佛教卻給探索者提供了非常好的線索,那就是無邊無際的宇宙和緣起性空的道理。
根據俱舍論的微塵觀,物質當分析至最後的時候需要肯定一個永不變化的恆古微塵,這就是物質的起點。同樣,時間和心意識也一樣。到了唯識宗就要說業感緣起。法師的答案主要是根據《俱舍論》和《唯識宗》的見解,這也現代漢傳佛教的主流思想。 假如一切由業所感,那麼眾生才是宇宙生命的創造者,因為業是眾生所造的。這是不是佛教一邊不同意西方的創世說法的同時也在說另一種創世理論呢?這一問題在藏傳的《心智學》裡分析的很透徹。當我們很詳細的去分析的時候很難找到一個完美的解答,甚至對所得到的答案很不甘心信服。因為根據業感緣起的說法,有世界是因為共業所感,但是無法否定各業所感的現實,比如:兩個人同時看見一個足球,那麼這是共業所感還是個人的業所感得的?可能有稍稍對佛教基本知識認識的人會想起引業和滿業。 的確某種程度上對某種東西的感知可以說是引業所感得的,認識的差別是滿業所感。這也就是業呈現的結果。這個引業和滿業只有個人所造,也是只有個人所感得,無法分擔分享,別人也無法享用和接受,是純粹的各得其所。既然這樣,那麼這個足球到底是誰的業所感得的?假如答案是共業所感,那麼我的手呢?你也能看見,能摸著,完全是我們共同能看見的,所以也是共業所感嗎?等等,有很多分析的空間,也有很多仍無法解答的問題。我們通常看見一棟樓時會說我看見這棟樓了,可是實際上我們的視線裡根本沒有顯現一個完整的樓,也無法顯現,那麼為甚麼還說看見這棟樓呢?或是我們視線範圍內的這棟樓的那一面就是這棟樓?或是因為這棟樓的存在跟我們業有一定的關係,所以感知裡面就會有完整的一棟樓?等等。 到了中觀,假如是因為由我才有了他(它),那麼在《中論》裡所講的“非自非他所生”的觀點不與相符,這是中觀的思想。因此在中觀的思想裡,也許三千大千世界等概念並不會很重要,更重要的可能是0+1=1、1+1=0、1+2=2(數字來比喻相對觀)等等內容。 當我們去分析中觀學裡面的各種思考點時可能會意外地發現另一種解釋宇宙起源的理論。只是我們不甘埋頭苦尋佛理罷了,為此佛陀也很感慨地說“深寂離戲光明非造作,如甘露妙法我當得,給誰宣說非能解,因此不說藏與林”。 到底佛教徒關於“宇宙和生命從哪裡來”這一問題持甚麼樣的態度和看法?面對新興科技的發展,佛教的觀點是否有所動搖或要改變某些基本立場?在某些人的觀念裡宗教和科學是完全兩回事,甚至會覺得宗教和科學是相對立的。但是佛教面對這些複雜的問題,探索和尋找一些新的領域的實際性問題表現出非常踴躍和開放的態度。即使要廢除一些不涉及根本原則的問題,也願意接受實際情況。這一點某些宗教是完全做不到的。當然也包括佛教的某些派系和人員。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佛學日誌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文章分類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