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師的著作共有一百七十三部,從內容上劃分,有闡釋顯乘和密乘兩個方面的內容。佛法共分大乘和小乘,小乘分為聲聞、緣覺二乘;大乘分為波羅密多乘和金剛乘,金剛乘也稱密乘。前者又稱因乘,後者也稱果乘。因乘果乘法是有一些修法上的區別,這就不多說了。因乘、果乘是從所採取的修道方法來命名的。
顯乘和密乘是大乘佛法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顯乘是大乘的基礎,密乘是大乘的上層建築。大乘如車,乘就是車的名字,顯密二乘如左右車輪。單輪車雖然能行走,怎比得上雙輪車的穩健呢?這個雙輪車就說的顯密雙修。地上跑的車可以有單輪,但在天空飛行的雄鷹,必須要具備雙翅。顯密是有機的結合,不是說可有可無的東西,整個佛法它的基礎是顯乘,最高的最深的是密乘,所以必須要顯密雙修,這是我們藏傳佛教的一個特點。 在宗喀巴大師之前,藏傳佛教中曾出現過重密、輕顯;持律排密這兩種傾向。宗喀巴大師從思想理論和僧侶修行制度上大力進行了改革整頓,建立了顯密雙軌學修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藏傳佛教內部的各行其事、一盤散砂的混亂局面。宗喀巴大師從知與行兩個方面重新審視佛陀的思想道德體系,知與行呢?彌勒的《經莊嚴》裡頭就說,佛教有兩難:一個是知難,一個是行難。知難,是因佛法不是世俗法,世俗當中很多是沒有的,新的,這才叫佛法,本身它高深、難度很大,這叫知難。一輩子研究佛學,不一定能精通佛學,這就是太大,麵包括得太廣。 第二個是即使懂得了知道了以後,做起來很難,修行很難。所以叫知難和行難,兩個難。宗喀巴把佛陀的思想道德體系進行了有序的排列和高度的概括後,是文殊和彌勒、無著對大乘佛教思想知行體系的系統化。知就是知識部分,行就是修道部分、實踐部分。理論化的總結工作之後,進行了又一次全面的、開創性的整理和總結。 在佛教的歷史上,繼承、弘揚佛陀教義的聖位、賢位弟子多如天空中的星星。顯位就是沒有開悟之前,資糧道和加行道的修行人叫做賢位,沒有開悟,沒有成為聖之前的叫賢位菩薩,聖位就是開悟以後,居於十地的菩薩,叫做聖位菩薩。聖賢弟子,多如天空中的星星,各個星星都發出了不同亮度的光芒。 絕大多數先賢、先聖,都是執一經,修一法者,很多過去的歷史上,比如成就師這些,就是修一法的某一個方面修的,不是學者。知一經的,就像我們中國歷史上研究《華嚴經》的、研究《金剛經》的這些。知一經,修一法的,當然也有精通數部經典而隨機行化的,但此類為數不多。在中國整個佛教史上,像全面掌握佛教知識這樣的大師很少,其中有的側重於治學,有的側重於自修,有的側重於教化,他們都對佛教事業從不同側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但在總體上,全方位地掌握佛教顯密思想體系的、總攬全局者,在佛陀之後,只有龍樹、彌勒、無著三聖,開拓性的繼承三聖偉業的宗喀巴大師而已,他們堪稱佛教宇宙的太陽。第二佛陀就是佛陀之後的佛陀,在歷史上,把龍樹稱做第二佛陀。在藏地,把宗喀巴稱為第二佛陀。 宗喀巴大師的著作從內容上分為顯密兩類,其中概括性綱領性的著作有菩提道次:《菩提道次第廣論》,有的人說第廣論,這個說錯了,分句、斷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次第就是次序,程序的意思,廣論就是廣說,略論就是略說。菩提道次第廣、略論,就是整個佛教知行、顯宗全部的總和,就是概論,二論就是顯宗的概括。《密宗道次第廣論》,就是密乘的總論。前兩部是顯宗佛法的概論,後一部是密宗佛法的概論,三部論可稱做顯密的綱領,對佛教思想全局做了充分的展示。 智慧正見是佛教的“大腦”和“眼睛”,在宗喀巴大師的系列著作中,闡釋智慧正見的專著共有六部:《緣起理贊》、《辨了義不了義論》、《中論大疏理海論》、《入中論釋》、《釋義顯現論》、《大勝觀》、《小勝觀》。大勝觀就是廣論裡頭的勝觀部分,小勝觀就是現在我們這本書的後面這個小勝觀。勝觀是講哲學的,正見的。小勝觀,菩提道次略論的勝觀篇,是宗喀巴大師臨終前的著作。宗喀巴大師享年六十三歲,克主傑才五十多歲。所以從宗喀巴當時的年代來說,六十多歲,很高壽了。但是現在看起來,很可惜。宗喀巴如果能活上個八、九十歲的話,那著作就更多了。宗喀巴在臨圓寂的上半年開始寫作略論。所以這個人呀,宗喀巴大師的著作也是一樣的,前期、後期,人都是一樣的,前期不太成熟,年紀大了成熟了,最成熟的就是略論、勝觀,把前面的好多東西的說法都修改了,所以是非常重要的。 學問,各種學術,都是有個前後繼承關係。宗喀巴在開始的時候,薩迦派,他的主要幾個上師是薩迦派的,任達瓦呀,主要是薩迦派的,所以前期的思想印象比較深,四十歲以前,一般的指四十歲之前的著作,像《般若經注蔓論》,是三十二歲寫的,這個簡直就是奇書,達唐朵達瓦,譯師在開始的時候批判宗喀巴的觀點,他提了十八點錯誤給宗喀巴,後來他成了宗喀巴弟子的弟子,就是現在嘉木樣曲吉,就是修哲蚌寺的宗喀巴的大弟子,他成為嘉木樣曲吉的弟子。以後他系統以參閱了宗喀巴的著作以後,他很後悔自己的行為,後面寫了一個宗喀巴贊,就是懺悔性的。他特別地贊到:宗喀巴大師的著作,簡直就是般若的天空,整個地照亮了這個天空。在之前的時候,很多學者,印度和西藏,沒有一個象宗喀巴這樣全面地闡述這個般若莊嚴論,廣、略論,非常地佩服、讚美。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佛學日誌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文章分類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