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如何佛前供水——袞卻格西開示水供法

1/8/2016

2 Comments

 
     阿底峽尊者說:“我們以水做供養是很容易的,而且不容易染到世間八風。”做很多的水供不會讓你生起我慢吧!這樣不生起我慢而能行廣大供養,很明顯的就不染及動機的諂曲,而供品的諂曲也不會染到,因為水很容易拿到,我們不需經過邪命,以不正當的方式取得。較之於水,供花就很危險了,為甚麼呢?你會覺得要花錢去買,可能還有吝嗇心,供花之後又會因為“這花是我供的”而起了我慢,那完全都染到世間八風了。所以較之於水,花的供養是比較危險的。如果你沒有任何意樂上的缺失,那廣大供養是很好的。

  因為水具有八功德,既然功德有八,所以供養水有八種福報,八種福報怎麼積聚,在此就不詳講。供水的功德,比如說很清澄、很乾淨、很柔軟、不傷喉等共有八種功德。如果你以具有這八種功德的想法去供水,每一種都有相對的功德福報,比如說,水不傷喉嚨,所以以後你就不會得病;因為很柔軟所以你的心也會很柔軟、安祥、慈和等等,供養水有這些功德,福報也是相對應的。

  唯識派的說法,一碗濕性的東西,餓鬼看到是膿血,人看到是水,天人看到是甘露。供水的時候,千萬不要想這只是供水,你要觀想所供養的水是真正的甘露;再來,供養的心態,要像服侍一位具有很大權力的國王,要非常恭敬地去供養。在侍候國王用膳的時候,你都戴口罩之類的,把嘴巴遮起來,所以你也要掩鼻遮嘴。並不是說弄得不好就要受罰,像畏懼國王一樣的畏懼佛,不是這樣的,而是說,象對待國王一樣的去恭敬佛。對國王可能是基於畏懼而服侍,對佛是不用畏懼,而是以一種恭敬心去承事。

  如何擺供杯,杯與杯之間不能擺太遠,供杯與供杯之間如果擺太遠,以後會導致你與上師之間距離很遠;杯子與杯子碰在一起,教示不恭敬;供杯的間距以一顆豆子或一粒青稞種子為準。

  至於如何供水?獻供的時候,不要說像給乞丐一樣,把水嘩啦啦的倒下去,這是不行的,要很恭敬的以容器將水倒入供杯。倒水的時候,先小量,再漸增至中大,後小(水快滿的時候,又少量慢慢地倒)。不要一下子倒下去,先慢慢地倒,中間傾倒時增多一點水量,再少少的加滿,不要讓水灑出來,很莊嚴地去做。倒水時不能倒滿,如果溢出來,會變成惡慧的緣起,所以我們不能讓它滿出來,倒一半也不對,要倒得剛好。

  有人說不需要供水、不需要供養。怎麼會有這種看法?我不認為如此。我認為每一項法行,微細處都要如法的去做,就會有相對的功德,從小處去積累功德。我們為眾生也為自己積聚福報,所以樣樣都要注意,很慎重、如法地去做。佛陀不會像法官一樣的判你刑,說不這樣做會有甚麼罪。這是金洲大師的說法,不是我自己隨性說的。如法的去做對自己只有好處,倒不是為了怕人家處罰而做。

  我好像很囉嗦地講這些和修行不相干的事情,其實不是這樣的,即使我們只有供水,但是如果從意樂到整個作法上都能很如法,供得很完美的話,會福德無邊。反之,若沒有這種意樂,又不能如法去做的話,即使供養很多,福報卻是很小。以前阿育王只以沙子供養佛,卻因為這種功德,成就轉輪聖王的果位。

  資糧田是可以植福的好地方,有很大的利益,可是不善巧的話,卻會變成沒有利益。到市場做交易,懂得如何買賣,會有很大的利潤,反之,會吃虧的。如果你想得到很大的利益,就要如法善巧地去行供養。

  要注意,供養的意義在於讓三寶歡喜,不在於供品,這點很重要。因為供養是要讓諸佛歡喜,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小心,如法的去做,三寶才會歡喜。如果三寶不歡喜,不管你供多少東西,也只是擺一些東西在那邊,而不是供養三寶。所以說,最重要的是要讓三寶歡喜。例如把一些花放在供桌上,那只是觀賞物罷了,而不是供養。“供養”在藏文是令歡喜的意思,所以說如何讓諸佛歡喜,才是最好的供養。既然提到了令諸佛歡喜才是最好的供養,我更要慎重地告訴大家,依教奉行是最好的供養,因為諸佛最歡喜的是依教奉行,如果你可以好好修習菩提心的話,那就是最好的供養,諸佛最歡喜的莫過於此。

  有人問:“我很窮,沒有供品可供,那就不供了嗎?”不是這樣的!因為供品無邊際,供養也就無邊際。如果我們有信心及勝解,供養就無邊際。供品分兩種,有主物與無主物。你們學過《入菩薩行論》嗎?論中提到供養有:有主物的供養和無主物的供養。以無主物來說,如山河大地、日、月、沼、池、島嶼等等,這些都是沒有主人,用心觀想,基於信心和勝解來觀想而行供養,這樣是很好的。比如說我們去逛百貨公司,因為東西很多,本來這些東西會讓你起貪欲,但是如果善巧懂得觀想,把它們供養三寶,反而是積福報。如果說把百貨公司的東西供養三寶沒有福報,那獻曼達也沒有福報了!以前我跟赤絳仁波切學《入菩薩行論》的時候,他說,西藏婦女很喜歡裝飾,整個頭戴著金銀瑪瑙之類的裝飾品,如果善巧,懂得加持供養,那會變成最好福報的來源,否則她們的裝飾只不過是戴石頭、把很重的包袱帶在身上而已。

  當我們去餐廳吃飯的時候,常有鋼琴樂隊的伴奏,如果我們將它以信心加持來供養三寶,這也是積福報;坐在草地上的時候,可以把草地供養三寶;看到清澄的水,也可以供養三寶。總之,不論外在的器世間,或內在的有情眾生,只要是美好的,看到、聽到了,都可以馬上供養三寶。不要認為我沒有錢,不能做供養,日、月、整個世界的燈光,都可以供養。你晚上點多少燈,加持一下,就可以供養三寶;遊公園,奇花異草很多,只是去享受,只有損福報而已,當我們逛花園,看到好地方,即刻以信心加持後供養三寶,把享樂變成一個很好的供養物品。不懂得佛法的修行,是邊走邊造業;懂得佛法了,就邊走邊積福報。《普賢十大願王》有講這些,把最好的花,最殊勝的香,諸佛菩薩淨土裡面最勝的蓮花,最勝的花蔓,都觀想來供養諸佛。

文:安曲查理寺_格西索南 http://www.t-mbu.com/index.php
Picture
2 Comments
Lim Bee Kin
7/18/2018 08:12:41 pm

如果我想要做水供,应该怎样做呢?我进钱去你们的慈善基金会的户口可以吗?

Reply
Lim Bee Kin
7/18/2018 09:11:35 pm

要建佛庙,建佛橡,做水供等的功德。

Reply



Leave a Reply.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