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居士的本分

9/22/2015

0 Comments

 
在佛法僧面前,居士的本分是什麼?

佛法是靠僧傳,因為佛規定末法時期,說法主,行來主,坐禪主,講法主都是由僧來擔當。就佛在世時候,授戒也是由僧來傳的。包括釋迦牟尼的父親受五戒的時候,佛不是親自給授的,是由僧給授的。所以說佛法得靠僧團來住世弘揚。

在家居士是護持位。什麼叫護持位?是護持三寶的位置,來修行。為什麼居士有很多,修行的多?成就的少?因為他把這個位置給顛倒了。

Picture
比如說,一個市長去當警察去,警察去當市長。你說那個市長在交通亭上,坐在交警那塊指揮,他會把這個交通給指揮亂了。那警察去當市長呢?能把整個城市計劃全都打亂,他不懂啊。所以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因為他不具備這個能力。所以說僧是修行位,居士是護持位,如果各在各位,他們的作用都能發揮,而都能成就。

為什麼佛在世的時候有很多大居士成就呢?就因為他們是護持位,他們把自己的護持位看得很重要,很重要。比如祇樹給孤獨園的那個孤獨長者。為什麼他最後成就了,開悟了,甚至佛給他引出城門了?因為他護持三寶,他用黃金鋪著這塊地,給它買下來,來供養三寶,所以他成就。還有茉利夫人等等的,為什麼成就?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位置是護持位,所以成就,這個很重要。

我們現在的居士呢,有很多到寺院要幹嘛?要爭奪修行位。「師父,我得到道場。我得……師父,你這修不修行啊?允不允許我念佛啊?允不允許我打坐啊?」他問這個。我給他回答,我說:「我們這裡只知道幹活,不知道修行。你還是上別的地方去吧!」因為他的位置找錯了。

有的居士來了,我說:「你來幹甚麼?」「我就是來三寶幹點活。」我說:「留下。」你要說幹活我就給留下。因為什麼呢?不是說我們缺工人,缺幹活的。而是我們需要的是懂得自己位置的修行者。你自己的位置都找不正,你怎麼修行?佛法就亂套了。

為什麼有很多的寺院現在是居士當家?就因為他不知道他是護持位,而且他要奔著修行位去。什麼事都他說了算,最後就代替了佛法僧,將來的結果就是要下地獄,這是要下地獄的罪。所以作為居士一定要加小心,千萬千萬一定找到自己的位置。到哪個寺院別說我來修行來了,我就是來乾活來了,我來發心。

別說是居士了,就一個沙彌「掛單」,從僧人來講,一個沙彌來「掛單」了。如果他到寺院的客堂,說:「你幹甚麼來了?」說:「我來掛單了。」只要這句話一說,馬上就不給掛單。因為你是什麼?你是沙彌,不具備掛單的資格。掛單是什麼?是到這裡修行。所以說不具備掛單的資格。

那沙彌到寺院應該怎麼說呢?“我求懺悔來了。」求懺悔。一聽求懺悔,那客堂師父:「留下吧!」他是真正知道他是沙彌位。什麼叫求懺悔呢?「我就是來發心行苦行,為大眾來服務的。」這樣的人可以留下。

所以說常住這條規矩啊,可能很多居士不知道。有的居士來到寺院也說:「師父我要掛單。」我們也就知道居士不知道,所以也不說破,也沒辦法,怎麼說?說:「你不具備掛單資格。」他就不好意思了,是不?實際上居士是不能出去說掛單的,連沙彌都不能說掛單。你想一想,沙彌只能說來求懺悔。那我們居士到寺院說什麼呢?只能說我來發心護持三寶,幹點活吧,消消業障。這樣才符合你的身份。
是不是我這麼說,身份低了呢?不是。就像警察站在警察位置上,市長站在市長的位置上,各在其位。這樣整個的佛法就能運作起來,都能成就。如果位置顛倒,他就不能成就。

比如說佛法僧,我們都知道,佛法成就了佛,但是一切法又由佛說的。如果你把法放在佛的前面,就結罪,就是錯誤。必須把佛放在法的前面。佛、法、僧這麼個次序,那就是如法,它就不結罪,我們就能修行。你看,這個位置都不允許顛倒,何況我們作為一個居士,對護持的這個位置更一定要清楚。

如何去護持佛法算如法呢?第一個,不要給僧人錢。居士一見面就要給僧人錢,認為這樣供養是一種虔誠心。對於你來講,確實是虔誠心,但是同樣一條,由於你不如法的供養,會造成僧人的犯戒行為。僧人是不允許摸錢的,所以說不能供養金錢。我們居士一定要懂得戒律。

如果不摸金錢,我們怎麼樣來護持呢?那我們就看看僧團裡有哪些困難需要我們來解決、來幫助的。但是你首先要明白,不是三寶需要你,是你需要三寶這塊福田來給你培福。有的人啊,到寺院他講:「師父,我來護持你了!來看看你們有什麼困難,我來幫助幫助你們。」我聽完了,只能說是笑一笑,我知道他好心。你想,我連錢都不要,一天一頓飯,我要什麼?我什麼都不要。但為什麼有的東西還收呢?因為給你種福田。

我給大家再講一個例子:在美國有這麼一個州(地區),有幾個要飯人,經過幾年的要飯啊,他們都富裕了。這個州裡做個決定,說這些要飯人已經都富裕了,我們這地方不允許再要飯了,要飯人已經能自理了,他們應該轉移了。最後這個決議下來把所有的要飯人用車給送到別的地方去了。

送走幾年以後,過去這地方很安寧——送走以後,這地方賭博、打架、吵架這些刑事案件,還有很多其它的事情不斷的發生。大伙就納悶了:過去那麼多要飯的人在這塊,反而沒這些事,這要飯的走了反而多出這麼多事?經過研究,包括宗教人士的研究發現了:這個地方不能缺少要飯的。因為這個人不佈施,他這個道德不能提升。只有經過不斷的佈施,道德才能夠提升,而且人心就平了。所以說他們發現要飯的很重要,是他們的需要。最後州裡又重新作個決定,派出代表把所有那幾個要飯的人又請回來。
 
我們說一說,到底誰需要誰啊,是不是?我們一定不能顛倒。我們有很多居士往往認為:三寶需要我們居士護持。這實際上是一種大慢心。應該怎麼看?應該是三寶給我們成就的機會,給我們因緣,是我們的福田,讓我們早日成佛。我們抓住機會別失去,這才是正確的,所以說不能顛倒。

什麼叫如法護持?改造你不正確的知見,成就你,就叫如法護持。有的說,你看師父辦什麼事都離不開我。實際上人家那是鍛鍊你,成全你。所以說護持一定要知道三寶的心,這樣你才會珍惜三寶,知道怎麼樣去和三寶一條心。你在護持位成就,他在修行位成就,成就的結果沒有區別,但修行的方法有所不同,這個一定要清楚。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