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嫌棄,是損福報最快的方式

9/25/2015

0 Comments

 
      如果你去仔細觀察,很會嫌棄和抱怨的,都沒有多少福報。嫌棄,是損福報最快的方式。夫妻之間,家庭之間互相嫌棄,家庭就很難興旺。公司企業,也是如此。

  傳喜法師講到他的恩師悟公老和尚,老和尚看到什麼都是寶,連地上的紙皮都撿起來利用。我們看起來時廢棄的,但是他卻能發現價值。老和尚的福報很大,雙耳垂肩。老和尚那個愛惜的心呢,福報才大了。

  每個東西的存在,都有價值,人類也不會創造一個用來丟掉的東西。只是使用過了,人們覺得他失去價值了,就丟棄它。但他也曾經發揮過他的價值,哪怕是一次性筷子,垃圾袋等。它曾經有過他的價值。人不能因此而嫌棄。我們發現不了他的價值,是因為我們沒有智慧,不夠珍惜福報,不夠用心。而真的修行人,就會用心。


Picture
吳哥窟廣場旁 賣蓮藕小販
      人擁有哪一樣東西,都是福報感召。福報多大,就想用多少。福報不夠,想著開好車,開大公司也沒有用。有的人一輩子拼命,但是結果也沒有幾個錢。小財靠努力,大財靠福報。是沒有福報的緣故。目前我們穿的,用的,可能樸素一些,低廉一些,但那也是福報感召。說明這些低廉最適合目前的我們,應該歡喜接受。不要看到好的,就嫌棄差的。低廉的存在也有他的好處,起碼適合福報一般的人使用。就像衣服,如果衣服都是上千元,只有有錢人買的起,那沒錢人怎麼辦?所以低廉的衣服,就適合沒錢的人。起碼解決了他的保暖問題。

  要時刻告訴自己:目前的情況是最好的。我們可以努力做得更好,但是不要嫌棄。努力做得最好,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嫌棄是一種看不起,不珍惜,餓鬼的心態。以嫌棄的心態,怎麼能感召到富貴的果報呢。如果衣服十元錢嫌棄,因為別人有穿100元的。但真的買了一百元的,也會嫌棄。嫌棄不是物質的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

Picture
柬浦寨的河上人家
      婚姻問題也是如此。夫妻之間一定不要嫌棄對方,你選中他,說明他是最適合你的。緣分是天注定,這個天,就是業力。對方如何,也是業力的感召,你嫌棄,只會讓婚姻更糟糕。那要怎麼辦,不要抱怨,這樣就好。然後好好改進。我們改變了,對方也跟著改。就像學佛一樣,從來都是做給別人看的,而不是要別人去做的。

  不嫌棄身邊的物,不嫌棄身邊的人。要珍惜,這樣福報才能增長。我們福報增長了,周圍的環境自然就會改變。依報隨著正報轉。你看佛陀的福報,都可以福澤佛弟子幾千年,我們的福報如果都沒有福澤到家庭,和身邊的人,那我們就應該好好懺悔了,更沒有資格嫌棄和抱怨了。

Picture
吳哥窟廣場前 巧遇新人拍新婚照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