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有關兩種佛性與翻譯用詞簡述——就網絡部分質疑的回應

11/1/2015

0 Comments

 
藏傳佛教,特別是格魯派學術界在弘揚佛法的講、辯、著述中都嚴格遵守一個原則:即依經、依理的原則。因為佛理佛法,不同於世俗理法。世俗理法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發揮,但佛法必須依經、依理去解釋,否則,就不是佛法。

  佛祖在臨終教言中說:“我的弟子必須做到:觀修合於《經》,言談合於《論》,行為合於《律》,否則,就非我弟子。”因此,依經、依理,不但是佛教學術原則,而且也是個信仰原則。

  我在寫作和講辯時,一貫遵守這一原則,不敢越雷池一步。

Picture
在“依經”方面有一個對佛經了義、不了義的理論解釋問題。對了義、不了義的觀點,唯識和中觀是對立的。唯識宗以《解深密經》為依據,判第二法輪諸經為不了義,第三法輪諸經為了義;中觀宗以《不盡智慧經》(或譯《無盡慧經》)和《禪定王經》(或譯《三摩地王經》)為依據判了義與不了義,與唯識宗正好相反。

  格魯巴屬於中觀應成宗,理所當然地遵照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師《辨了義不了義論》(或譯《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分判何經何說是了義,何經何說是不了義的。

  我宗解經立論,嚴格按照大車論師龍樹六論、彌勒五論、無著的瑜伽師地論、應成中觀“十五座堅固城堡”——十五部大論,以及宗師中觀六論、般若金珠蔓論、凱珠中觀千味合一論、般若難解之光論、嘉曹般若心莊嚴、寶性論疏、入行論疏等經論觀點解經立論,對宗喀巴三師徒中觀般若思想的理論解釋,有由索南扎巴、吉尊曲吉建參、凱珠丹德巴、嘉木樣耶巴等四大論師所著四大教材。

  不讀上述經典理論,只能做格魯門中普通念誦僧,沒有資格充當格魯派善知識、大喇嘛而講經說法。

  我雖然是個才疏學淺的凡夫俗子,但在解經立論上,嚴格按照格魯傳承,堅持依經、依理的原則,不敢隨意亂說而生怕玷辱格魯門風,死後怕曲解經文而墮入犁舌地獄。

  關於“兩種佛性”論,不但不是我多識的杜撰,也不是我格魯派獨家觀點,而是大乘中觀、唯識兩家共同的觀點。現在有漢地自稱是格魯派的僧人竟然對“兩種佛性”論這種基本常識提出質疑,除了證明質疑者自己肚子里的油水的多少而外,能說明甚麼呢?更可笑的是對這種質疑迎來鼓掌叫囂的竟然是些無知的邪教嘍囉。

  我們和邪教從來是勢不兩立的。不破不立,佛陀一生說法,都是在批判種種外道邪教邪見的基礎上建立正教的。佛對聲聞弟子說:“不批駁違經背理的邪見邪說者,非我弟子。

  真理不辯不明,格魯派國內外上千座辯經學院,就是在對佛經教理進行辯論學習。學僧是在通過辯論的方法開啓智慧、精深理解佛經教理的基礎上建立正見的。

  關於“兩種佛性”論的經典理論根據,我在此前寫的“兩種佛性”的短文已作說明。我的《三寶原理與皈依法》一文不是我瞎編胡謅的,而是嚴格按照彌勒五論中的《般若現觀莊嚴論》、《大乘經莊嚴論》、《寶心論》(或譯《寶性論》、《大乘無上續論》),以及解釋上述三論的宗喀巴大師的《般若金珠蔓論》、《菩提道次廣(略)論》,凱珠傑《般若難解之光論》、嘉曹傑《般若心莊嚴論》、《寶性論疏》等寫的。


  皈依的對象分:因三寶和果三寶。因三寶是此前已證成法、報、化身的諸佛,法寶是道、滅二諦法,僧寶是三乘見道以上的聖僧。

  果三寶是指自己修成的自身三寶。皈依的對象都是因緣形成的有為法,而不是甚麼“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空虛無為法。因為皈依三寶,學佛是為了得到三寶的指引救度,出輪回乃至成佛。如五穀種子播種在實有的土地上,才能生苗、結穗、收穫;如果把種子拋撒在無為虛空中還會有甚麼收穫呢?說皈依“自性”或“自心”是大錯特錯。所謂“物自性”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所以說“諸法自性空”。自性空、本無、虛無、無性、無相、勝義諦、無為法、無戲法、無生法、自性涅槃等詞是等同概念。

  在佛經《般若藏》系列、《華嚴經》、龍樹《中論》等六論、提婆《四百論》、月稱《入中論》,漢傳佛教《肇論》、《金獅子障》以及宗喀巴大師《中觀六論》等對二諦“諸法自性空”義說理論證,非常詳細。至於“自心”是指每個眾生的無始世來借以流轉的心續,其“體”是能知能感的智能心體,屬有為法,其“性”本空,屬虛空無為法。“佛性”就指此空性,所以說:“佛性本空。”

  眾生的佛心是受染佛心,經中喻以掉進“糞坑”的金佛。一地到十地菩薩的佛心是半淨狀態;盡除二障、成就佛果時,佛心達到純淨狀態。把佛心的純淨狀態稱作“法身”。

  一般學佛的人不懂佛法的基礎理論問題,並不奇怪,但擺出一副精通佛理的架勢,想和人一見高低的論師,應該提出一些更有水平的論題進行詰難。

  還有人對我翻譯的宗喀巴大師的《佛法三根本要義》一文的“三根本”一詞覺得“欠妥”,理由是沒有譯成某些人採用的“三主要道”一詞。提出翻譯上的問題,應該是精通原文的了。我不知道質疑者讀過宗喀巴大師Lam gzo原文和歷代學者對此文的研究解說文章沒有?

  我之所以沒有把gzo wo一詞譯為“主要”,而譯為“根本”是經過再三考慮的。我認為“主要”不等於“根本”。如“十三僧殘”屬比丘僧主要戒,並非根本戒。“四墮戒”才是根本戒。如三士道修行的各個階段,下士道主要法是認識無常,修三皈依、十善;中士道的主要法是認識世苦,生起出世心,修戒、定、慧;上士道主要法是修慈悲心,報恩心,發菩提心,修六度四攝。三士道包括大小乘一切佛法,上述各法,哪個不是主要法?!

  文殊菩薩囑咐宗喀巴大師要抓住三個根本:出離心、菩提心、見無我智慧。無此三法,就不入佛道。無出離心和見性智慧就非佛道;無菩提心,即使修六度四攝,也非大乘道。在這個意義上才譯為“三根本”。

  不懂原文的深層含義、原語文表達習慣、文化背景,僅從字面上看,對照詞條有限的字典進行翻譯,那是最拙劣的翻譯。如宗喀巴大師的中觀哲學名著《緣起理贊》,有人按字面意,譯作“緣起贊”。但這“贊”,不是贊頌“緣起”,而是贊頌佛陀自悟“緣起即性空,性空即緣起”之理,並向世人宣說其理的偉大事跡。整部《中觀論》就是宣說緣起之理,講解推理規則。因此在譯文中絕不能缺“理”字,但加上這個“理”就等於校正了此前的同類譯文,打破了陳式,可能會使一些習慣了舊譯文字的人覺得不順眼。

  藏文《釋量論》有三譯,漢文《般若心經》也有鳩摩羅什、玄奘、義淨三譯,再而三的翻譯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趨於準確化。我在翻譯時,不用古詞舊語,著眼在表達準確化和語言通俗化兩個方面,並非標新立異。

  對我的譯文,我對佛法的解說,有疑問,有不同看法,不論任何人,只要按學術辯論規則,引經據典,拿出違經、背理(違犯邏輯錯誤)的充足理由,指出錯誤,我便合十歡迎,虛心接受,或做出合理的解釋。對無理之辯,胡攪蠻纏,不屑回答,將一笑置之。

  特此聲明。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