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密勒日巴遵從佛母的授記,向古通的上方行去。當他行抵古通堡之時,那裡有許多人正在作工建造房屋。 密勒日巴就向他們乞食,作工的人們說道:「你看我們都正在忙著作工建造這所房子,沒有一點閒空。但看起來你卻沒有什麼事作,有許多閒空似的,何不加入我們一起作工,我們當然會給你食物的。」 尊者說道:「閒空我確是有的,但這是因為我已把自己的房屋,用自己的方法造好以後所得來的酬報。你們不給我食物也不要緊,但我決不屑於為了建造一所世俗之房屋而去作工的!」 工人們問道:「你自己的房子是怎樣的?用什麼方法造的呢?你為何對我們造屋而作工如此輕視呢?」 尊者以歌答曰: 我有房屋如是建: 信心為作堅固基,精進為屋樹高牆, 禪定供應大泥磚,智慧為作大柱石(1), 以此四者建我屋,堅固不壞似天宮。 汝曹世間之房屋,迷惑愚者以為堅, 實乃鬼魔之牢獄,我輕棄之如敝屣。 工人們說道:「你適才所說的倒是有些有益和發人猛醒的話。你是否也像我們一樣具有內外各種資產,如像田地、財寶、親朋、妻兒呢?因為你沒有,所以才說出『棄之如敝屣』的話吧!如果你有這些東西,就請你描述一番,並說明你對我們的資產及所有不屑一顧的理由,好嗎?」 尊者以歌答曰: 我有良田一切種(2),口訣種子植其中,修持苗芽欣欣生, 成熟三身之佛果,以此四物作稼穡,是為不壞之農事。 汝等世間之農務,無常無實束縛人,作衣食奴我不為! 空性作我大倉庫,聖者七寶(3)作牲畜,十善作我好僕從, 無漏大樂作食物,此乃我之四資財,無有朽壞常堅固。 汝輩世間之資財,虛幻無實徒惑人,我拋棄之如廢物! 佛陀作我之父祖,正法作我之面目,僧伽作我之叔侄, 護法作我之股肱,我有此四為親屬,不朽無壞常堅固, 汝等世間之親眷,虛幻短暫無實義,我棄彼等如敝屣! 樂明機用得善巧,大樂親祖賜善德, 雙融容光神奕奕,覺受悟境作衣飾, 我以此四為妻妾,不朽無壞常堅固。 汝輩世間之夫妻,多是爭吵之伴侶, 虛幻無實甚短暫,我棄彼等如敝屣! 明體生我之嬰孩,暖相長我之幼童, 覺證教彼善言說,及長能持佛教法,我有此四為子侄。 汝等世間之子孫,虛幻無實極短暫, 多是輪迴纏縛因,我棄彼等如廢物! 古通作工男女眾,與我密勒瑜伽士, 今日在此作暢談,未來願依此因緣,相會烏金(4)淨土中。 今日聽畢此歌,不覺對尊者生起了很深的信心,群向尊者頂禮,速備飲食供養尊者;以後此地的村民都一直對尊者非常崇拜信仰。 密勒日巴隨即安住在山羊峰上方的彩絲洞中修行。 這時,在山羊峰地區有一個從小就死了父親的少年,一直由母親和叔叔撫養成人。他生來就異常聰敏俐落,讀書也很多,閱讀頗廣,因此很會說故事和講述經典中的軼事;因此請他講故事的人很多,經常得到許多收入和禮物。 一天他騎著驢子在山谷的高處牧牛,無意的來到尊者居所的洞口,聽到尊者唱歌的聲音,他就從驢背上跳下,不顧牛群,走到尊者的面前。他剛一看見尊者的面容時忽然立時心中就生起了一種無以立名的三昧,木然的站了許久。 這位青年就是密勒日巴的心子----惹瓊金剛幢。因為惹瓊巴已經從宿業中蘇醒,他立刻對尊者生起了不可動搖的信心,從此以後他把講故事得來的故事和禮物都供養給尊者,開始與尊者住在一起,向尊者學法。 他的母親和叔叔知道他在尊者處住,但卻不見他拿任何收入回家,就覺得很奇怪,他們忖道:「難道施主們沒有供養給小子任何東西嗎?」於是就按門沿戶的向那些經常聽故事的施主們詢問是否他們這一向根本沒有給惹瓊巴任何供養? 施主們都回答說:「不是呀!我們還是像往常一樣的供養他了呀!」惹瓊巴的母親和叔叔知道一定是惹瓊巴把全部的收入都供養給尊者了,他們就想盡各種辦法去阻止,但毫不生效,於是他倆非常惱怒,對惹瓊巴作出了許多敵意的行為。 惹瓊巴亦不以為意,繼續與尊者同住;一面學習法要,一面實際修持。不久惹瓊巴就生起了許多美妙的覺受和證解;他已能隨時生起丹田拙火的暖熱,只需要穿一件布衫就夠了,因此就得了惹瓊巴(小布衣行者)的綽號。 惹瓊巴的母親和叔叔,因為非常氣惱的緣故,就費了很大的心力在一個食罐內裝了咒詛過的毒蠱送給惹瓊巴,因此惹瓊巴竟染上了麻瘋病。 他希望能由禪定治癒此病,就在尊者處閉關習定。 一天,來了五個印度密宗行者向惹瓊巴乞食,惹瓊巴就把母親和叔叔送來的一袋青戰炒粉送給他們吃。他們一邊吃,一邊驚奇的叫道:「啊呀!好毒的病症!好可怕的病症呀!」原來他們已經「由食物的氣味」中發現了惹瓊巴已染上麻瘋病。 惹瓊巴就問他們知不知道有什麼辦法可以治癒此病。那領頭的一位行者說道:「你實在可憐呀!我就告訴你吧!我有一位上師名叫瓦那真達,你應該去會他!因為他一時不會到西藏來,所以你應該快到印度找他去!」 於是惹瓊巴就請求尊者的許可到印度去,尊者答應了他的請求,當即為他唱了一首法行歌: 祈請大恩我上師,加持吾子惹瓊巴! 子兮!汝應盡形壽,一心向道修正法! 汝應真心非口頭,摯誠祈請上師尊,本尊佛陀與三寶。 當汝遊行印度時,應食三昧苦行食, 身依拙火著布衣,腿胯風心之良駒,漫遊天竺諸勝處。 無垢之心勤拂拭,恒持光潔三昧耶, 心無悔尤常觀察,如是周遊天竺國。 多言招惹外寇傷,應於八法平等觀, 深藏功德莫顯露,持善柔心而遊行。 我今發願祝福汝,無病長壽得安樂。 歌畢,尊者即於洞中安住,惹瓊巴就用泥土將洞門封閉。隨著行者們前往印度,見到了上師瓦那真達。瓦那真達把金剛手忿怒鷲翅法之全部口訣傳與了惹瓊巴。 惹瓊巴依法修持,病即痊癒,隨即回返西藏,來到快樂村詢問密勒日巴的情況。一個村民說道:「過去倒是聽說有一個名叫密勒日巴的瑜伽行者,以後就不太聽說了。」 惹瓊巴聽了驚忖道:「難道說我的上師圓寂了嗎?」心中十分憂慮,急忙來到彩絲洞前,看見洞口仍然被泥土完全封閉著,一點都沒有動過的樣子。 惹瓊巴想道:「上師一定在洞中圓寂了。」當即打開碎泥,進入洞內,卻看見尊者正在座上垂然入定。惹瓊巴不覺狂喜萬狀,立即向尊者叩頭問安,密勒日巴以歌答曰: 敬禮恩師瑪爾巴足,斷絕親屬關係故,此心舒怡常安樂; 無有家園眷戀故,身心自在常安樂, 不爭僧伽資財故,我心坦蕩常安樂; 不做一家舍宅主,心無牽掛常安樂; 無需此彼任何物,心無欲求常安樂; 富有佛法聖財故,此心滿足常安樂; 不必守護財富故,心無憂慮常安樂; 得失與我不相關,心離牽掛常安樂; 無有匱乏之恐懼,永離憂患常安樂; 徹悟自心究竟故,一切圓成常安樂; 無需取悅施主故,直心直語常安樂; 無有勞累與懊惱,亦無寂寞常安樂; 不做矯揉或詭詐,行住坦坦常安樂; 所有一切諸行為,皆歸於法常安樂; 心無遊玩旅行欲,離諸疲累常安樂; 此身縱遭砍殺死,心無畏懼常安樂; 小偷大盜不來找,找亦無懼常安樂; 善行順緣自然至,因緣殊勝常安樂; 捨棄一切惡行故,清淨解脫常安樂; 精進積聚福資糧,所行有義常安樂; 無有瞋恨損惱心,自然慈悲常安樂; 斷絕我慢妒嫉故,心自調柔常安樂; 世間八法之過患,恒常觀察自安樂; 於一切法平等觀,遠離愛憎自安樂; 常以自心觀自心,心光透脫自安樂; 心離憂懼與希冀,怡然自在常安樂; 離執光明之本體,廣大寬闊常安樂; 無有分別之智慧,契合法性常安樂; 不離法爾本來境,心契逍遙常安樂; 六識境念隨他去,即幻即空常安樂; 五根五識顯光明,妙境無窮常安樂; 心意已斷來和去,法爾常定常安樂; 噫戲!我之快樂多!快樂太多難盡說! 別人之樂我不羨,我今高唱自樂歌。 無有罪業死亦樂,常行善法生亦樂, 修行之樂多如是,我今為汝歌此曲。 施主供養我衣食,此乃上師三寶恩。 噫戲!吾子惹瓊巴,此行安泰如意否? 惹瓊巴說道:「上師啊!我這一向很好,病也完全治癒了。從今以後將伴隨尊者住山;還祈求您要繼續慈悲攝受我和傳授我口訣!」於是尊者又傳授惹瓊巴進一步的口訣和修法,命他在彩絲洞中繼續修持。不久,惹瓊巴的覺受和證解都臻於究竟之地步。 以上是密勒日巴在彩絲洞遇見他的心子惹瓊巴的故事。 本 篇 注 解 1. 此句中藏文「bad·hBur·」不知作何解,姑且譯作柱石。 2. 一切種----藏文「kun·gshi」,可能指一切種識或阿賴耶識;亦可能指諸法之本源。二義相近,據云後者之成份可能較多,但密勒師亦時用一切種識之字樣。故此處大概是指一切種識。 3. 見前注,即印度神話中所傳之七聖寶,惟佛陀或轉輪聖王具之。 4. 烏金淨土----此為蓮花生大師之淨土。蓮師為紅教或舊教寧瑪派之創始人。為觀音、彌陀與釋迦佛陀三位一體之化身,得最極成就,神通說法無礙。西藏之有佛法,蓮師之功最偉,其聲望可以說超乎一切各派之成就上師以上。 此處密勒日巴亦隨機而祝願共生蓮師淨土,西藏畫密勒像時,常於上方加上蓮花生大師之像,蓋紀念密勒之遇瑪爾巴乃由紅教喇嘛之推薦及授記而得成就焉。亦即是說,此乃由蓮師之加持而引導密勒至有緣之上師處也。又,密勒遇瑪爾巴前曾多年廣學紅教,從師十位。見第十七篇。 5. 心子----西藏佛法之傳承中常用「心子」一話來表示某某人之最親近,最受上師器重之大弟子、有點像我國「得衣缽」之弟子。「心子」者如自己的心一樣重要,或深心愛護如親兒子一般的弟子。 譯文:張澄基
音檔製作:殷軍
0 Comments
敬禮上師 尊者密勒日巴行抵灰崖金剛堡以後,即安居於馬鞍幽洞中,心境十分愉快。這時古通地區有一位密乘行者,他曾經聽過尊者的說法,所以對尊者十分信仰。 一天,他來向尊者說道:「師傅啊!我雖然修行經年,但仍舊對修行的精要茫然無知,所以功德和覺受都絲毫不生,請您慈悲開導我,賜我一點口訣吧!」 尊者答道:「既然如此,你應該知道如下的幾個要點。」隨即為他唱了下面這首歌: 心之所顯億萬千,多於日光映微塵, 應於彼體如實知,如王自心確了知(1), 萬法實相之本體,任何因緣不能生, 唯一實相得決定,如王自心確了知。 洞澈真如之證智,雖逢百刃無退卻, 由此自然斷貪著,如王自心確了知。 妄念奔馳如潮湧,鐵閘銅池不能容, 念由心現非外境,如王自心確了知。 那位密乘行者又問道:「這樣的覺受悟境是漸次生起的呢?還是頓然生起的?」 尊者答道:「上根利器的人,這些悟境頓然生起。中根和下根則由四種瑜伽(2)(或四步境界)次第生起。 『真實』的悟境,和『相似但被誤以為真』的各種徵兆是這樣的。」於是尊者就為他唱了一首抉擇分別真偽大手印四瑜伽的歌: 頂禮至尊上師足。 執心實有輪迴因,明而無執自明體, 本來圓成確了知,此是專一究竟相; 口說雙融修有相,口說因果作惡行, 煩惱愚疑盲修練,專一瑜伽 無此失。 明而無執之自心,離諸戲論具大樂, 體如虛空極明朗,此是離戲究竟相; 口云離戲葛藤多,口說離言話不絕, 愚蒙執我而修觀,離戲瑜伽 無此失。 於現空無二之法身,得輪涅一味之覺受, 佛陀眾生融一味,紛云此是一味相; 雖說一味分別多,愚疑之中又愚疑(3),一味瑜伽 無此失。 妄念即是智慧體,本來圓成因即果, 三身自己本具足,此是無修究竟相; 口說無修仍作意,口說光明修愚疑, 愚茫無知亂瞎說,無修瑜伽 無此失。 密乘行者說道:「這樣的修行實在是奇妙稀有難得,但是像我們這些世俗之人,如果要修持六波羅密多,應該怎樣去修持呢?」 尊者以歌答曰: 頂禮具相上師足。 財富尤如草頭露,故應離貪行佈施; 已獲暇滿人身時,如護雙目持淨戒; 惡趣主因為嗔心,捨命亦應修忍辱; 懈懶難成自他利,故應精勤修善業; 散亂難解大乘義,故應專注修禪定; 佛位非由尋覓得,故應深觀自性體; 信心尤如秋季霧,易散難持應精進。 來客聽了此歌後,歎為稀有,對尊者生起了極大的信心然後離去。 過了幾天,這位密乘行人帶來了許多徒弟,攜著豐盛的供養前來朝禮尊者;承事供養尊者後,他就啟稟道:「今天到這裡來的人,都是對您的生平極端欽佩,所以特地前來朝拜您的。尊者因堅毅的大苦行所得到的成就境界與覺受,以及如何得到這種成就的方法和經過,可否慈悲向我們開示一下呢?」 密勒日巴以歌答曰: 於世間法極厭離,方能生起大信心。 戀執鄉園極難斷,捨離家鄉瞋恨息。 愛戀親人極難捨,捨離親眷心自平。 財富永難滿足故,布衣一襲斷貪婪。 世間逸樂難捨故,居卑下位慢心思。 傲慢我執難調故,應如野獸住深山。 汝等具信諸弟子,若能精勤修佛法, 勤聚資糧作二利,是具堅心毅力相。 法身本來如虛空,遍滿一切諸眾生, 由昔無明不了知,因此無際飄輪迴。 廣大無盡之法身,略見少份(4)非難事,證境堅固甚難哉! 悟境未能堅固故,五毒(5)煩惱時現行,由此多作無義事。 若於真如得堅固,眼耳鼻舌諸六聚(6), 自然顯現無執著,三身常住不捨離,此為開悟之證量。 所謂根本與後得(7),乃對初學之權說, 心悟真如得堅固,豈有此二差別相? 無有散亂之瑜伽,離執心境(8)時顯現,法報化身常伴隨。 無有執著之動氣(9),能生萬千妙功德。 修心善巧瑜伽士,應作心如虛空觀,行住坐臥莫間斷。 由此觀空串習力,自於美色及財寶,不生貪著視如幻。 一切外境及顯現,皆如幻化如雲霧, 即於利生之宏願,亦應離執如是觀; 下劣凡身如幻化,亦如水月不可執, 外境纏縛不能染,譬如蓮花出淤泥,淨行證量應如是。 此心遍滿如虛空,因緣所現萬千法, 無非明淨之法身,普見一切空性智,置我掌中如淨璃。 諸法昔初無來處,中間亦如諸住處, 末後亦無有去所,三時皆住平等性。 此心原無生死因,本來清淨如虛空, 紅白彩雲自消融,四大痕跡不可得。 此心遍滿如虛空,未嘗暫離無生故, 三界輪迴永斷離,果之證量應如是。 臨終捨棄幻軀時,若會使用甚深訣, 子母心光(10)當會合,徹證究竟大法身。 此時若未證法身,應念不淨五蘊身, 即是清淨報化體,此時應用俱生訣(11),清淨報身(12)當顯現。 了達報身亦如幻,豈有迷途錯謬失? 若於此法得通達,則無中陰之迷失,中陰自在應如是。 古通的徒眾,聽了此歌,都對尊者異常欽佩,以後他們都常來供養朝拜尊者。 某日清晨,密勒日巴於光明定中看見了金剛瑜伽佛母(13)現身,對他說道:「密勒日巴啊!你的人間弟子中將有如日如月一般的兩大弟子;還有如星辰的弟子廿三個;得成就者廿五個;得不退轉(地)之悟道者一百名;於道上得暖相(14)之士大夫一百零八名;初入道之男女瑜伽者千人;與你結得法緣因此不墮惡趣者不可數計。現在,在古通的鳥谷處,正住著與你有宿緣的那個如月般的大弟子,為了成就它的緣故,你應該就到那裡去。」 尊者得了佛母之授記後,就準備向古通的上方行去。 這是灰崖金剛堡的故事初篇。 本 篇 注 解 1. 此句以下三頌之藏文體裁迥異歌集之慣例,通常歌偈中,每句或每「足」,只有七字或九字,此處每句多達十六字,只有簡縮意譯,取其大意。又「足」者乃構成偈之單句,如四句偈即包含有四「足」。 2. 四種瑜伽----或大手印四瑜伽,即修大手印之人從入道起直至成佛所經過之四步境界。此亦即大手印之次第道階也。此為一非常重要之專門問題,非專書討論不能略盡其旨。禪宗宗風在「密」在「遮」,而不在「顯」或「詮」,然亦有雲門三句,牧牛圖,三關,五位君臣等說而驗其證道之次第及淺深者。此等資料若與四瑜伽比較合究,極饒趣味。 用禪、密之道境以釋大乘之五道、十地亦有觸類旁通之處。但研究此問題首先需要作者自己有相當之大手印境界才行。這點既然目前尚未圓成,只能以聞思經典為據而論之,此當待之異日。茲將大手印四瑜伽之簡要略述如下,為密師此處所說作一參考。 第一步境界名為 專一瑜伽: 行者於得大手印見及口訣後,常契空明之自心勿使間斷,漸次當得明空清晰顯露之覺受。於明空自心現量證入,晝夜不散,產生各種殊勝美妙覺受,此心專一安住自心明空之體無有散亂,故名專一瑜伽;可配之於加行道之暖、頂、忍等位。但此時仍有能所二取之執,所見明空之心體,不但不透澈,且難免有俱生之能執之心。 第二步境界名為 離戲瑜伽: 離戲者,澈見自心之無生空性,離一切有無、是非、對待之種種言詮戲論,超絕名言,入畢竟空之境界;斷離能所二執,真正見道,故名離戲瑜伽。 第三步境界名為 一味瑜伽: 行者至此境界則親證一切法平等性;於空與有、生死與涅槃、佛陀與眾生,皆視為一味。因即是果,事即是理,於一切法得大自在。前二瑜伽,行者著重在斷執及攝有入空;至此則會空入有,起大功用,大神變,不但於空性得自在,於色法及根、塵亦皆得自在;已漸趨入理事無礙及事事無礙之境矣。 第四步境界名為 無修瑜伽:至此已無任何法可修,無進一步果位可求,進入究竟菩提之圓滿境界矣。 3 此處可能指微明無明。藏文原文:rMon·Pa·Yi·Yan·rMon·Pa·Las·可作不同之解釋,亦可譯作「無明之中有無明」,或「愚疑深處之愚疑」,故大概是指那極不易察覺之俱生之微細無明。 4. 略見少份非難事----指大手印行者,常於忽然間能頓見空明之自心明體,但不久即失去,不但不能常常見之,亦只能見到心體之極少部份。 5. 五毒----貪、鎮、癡、慢、嫉五種煩惱為五毒。 6. 六聚----見第八篇注 (2)。 7. 根本與後得----藏文:mNyam·bShags·及 rJed·Thob· 此二詞用法甚廣,根本及後得之全詞應為「根本智位」和「後得智位」。前者指行者心契真如空性,深觀惟一實相之體,為定中之純般若觀。後者指行者從「根本智定」而起,出定後應物接觸一如常人,但其心境能不完全脫離般若空性,或大手印定。任運騰騰,心離執見,見一切如幻如化。此根本及後得定,能相互增長,直到證入平等性智之位而入一味瑜伽則無所謂根本及後得矣。 8. 離執心境----直譯應為「無執六聚常顯現」,但如此譯則反而失去原文之神韻及意味了。 9. 無有執著之動氣----此句藏文意義不太明顯,若詮解不錯,此動氣即是能發出神通妙用,大機大用之智慧氣,由極深之定慧而得者。 10. 子母心「光明」----或子母光明。子光明頗似起信論所指之始覺,母光明頗似本覺。由本覺而生始覺,始覺經擴大緞練而與本覺合,名為妙覺。此在大手印而言則為子明光明,母光明即是那本具的俱生空明佛智;和子光明,即那道上所見的種種深淺之空明智。子母光明會和一味則成妙覺佛位也。 11. 俱生訣----俱生亦可譯為同時,此處文義不太明顯,大概係指在學大手印時上師指示一心俱足法報化三身之口訣。學人有此了悟,則於中陰時能用此訣與三身契合。前面言,若中陰初時未能證入法身,則仍有機會與報化身相合。 12. 清淨報身當顯現----原文直譯應作「清淨的幻化報身當顯現」。 13. 金剛瑜伽佛母----即密乘之般若佛母,又名金剛亥母,為嘎舉派極重要之本尊。 14. 暖相----見道譬如真火升起,此則譬如見道之前,火上未升起,但火之前相暖熱已經升起了。顯教中所說之五道之加行道位有四:一、暖,二、頂,三、忍,四、世第一法。亦於此相通也。 譯文:張澄基
音檔製作:殷軍 |
線上有聲書為方便學習者學習佛法教義, 在此提供聖地文化叢書以及佛教經典佛學有聲書線上欣賞。 日期
June 2018
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