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文字體分類
經過千餘年的實踐創新,吞彌桑布札創制的現行藏文字體發展到幾十種。從大的方面講,可歸納為烏金體與烏梅體二大類。 烏金體即有冠體,因其有一個顯著特點,每個字母最上一筆是橫直的,字母排列時.上端必須在一條直線上,形似平頂帽,故此得名。由於烏金體多用作刊印書籍的字體,故也有人稱其為印刷體。但這是不確切的。因為烏金體不僅用於印書,也用作記錄、寫文章等。 烏梅體即無冠體。這種字體的上端沒有橫直的一筆,酷似除去帽子,故此得名。 烏金體與烏梅體的最顯著區別是前者有平頂帽,後者卻沒有。 二、烏金體 (一)前宏期的烏金體 隨著吞彌藏文的迅速推廣,藏文的書法藝術也得到了發展。公元七至九世紀在短短的二百多年中,烏金體出現八種大的不同風格的字體。 1、蟾體。 吞彌桑布札所創的最初的烏金體其形狀如同草坪上的一隻伸開四肢的黑色蟾蜍。因此被稱為“蟾體”。吞彌桑布札將這種字體親書刻於拉薩北面頗榮卡岩上,“文革”中已毀。 2、列磚體 這種烏金體是公元七世紀末的大書法家恰阿仁欽巴所創。因這種字體的每一個字母形似方磚,每行字如同排列整齊的方磚而得名。 3、雄雞體 這種字體是公元七世紀末至八世紀中葉的大書法家恰嘎比烏次所創。這種烏金體形似昂首高叫的雄雞。它的顯著特點是字體的腿細長,橫向筆畫略帶傾斜,三個元音符翹起。 4、稞體 這種字體是公元八世紀中葉的大書法家格年貢覺旺所創。用這種字體書寫的文稿酷似青稞粒撒在古色的氈子上一樣。青稞粒呈橄欖狀即橢圓形。這種字體也呈橄欖狀。其主,要特徵是頂端橫向筆畫是弧形的,同樣凡是橫向或斜向筆划都採用弧形,字體呈扁狀,酷似橫放的橄欖或青稞粒。 5、串珠體 這種字體是公元八世紀末的大書法家伯雪昌姆所創。立於桑耶寺大殿大門左側石碑上的銘文就是這種字體。這種字體的特點是圓弧形筆畫醒目。因用這種字體書寫的每行字很象一串珍珠,故得此名。 6、蜣螂體 這種字體系公元八世紀末至九世紀中葉的大書法家次奔降秋所創。其特點是字的主體粗大,而元音符號和字的腿細而短,酷似蜣螂。它是在稞體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的字體。 7、魚躍體 這種字體是公元九世紀初葉的大書法家智瓦雲旦,所創。這種字體形似魚兒躍出水面。它是雄雞體和稞體的結合型,每個字呈左高右低,元音符的傾斜度更大。它不同於前幾種字體,它的字形主要由斜形曲線或左高右低的斜向弧形筆畫組成。這種筆畫近似魚形或柳葉。 8、騰獅體 這種字體是公元九世紀中葉的大書法家札氏和許氏二人共創的。其形狀如騰躍的雄獅一般。它是綜合雄雞體的雄姿、魚躍體的騰態,加上厚重的筆畫書就的一種雄健的字體。這種字體扁長、斜向筆畫和縱向筆畫末端斜挑。 (二)後宏期的烏金體 前宏期的八大書法家雖然都獨創了一種有別於他家的字體,但是並未定出比較精細的字體格局和運筆法則。瓊布右遲是公元十世紀末至十一世紀的大書法家,是後宏期開始時期藏文書法藝術的集大成者。他創制了瓊體。在瓊布右遲之前,烏金體只有四線定格。即字的主體佔三線,長腿在三、四線間。字體缺乏嚴格的章法,給學習掌握帶來困難。字體的多樣造成書寫者各行其是。這就需要進行統一規範,定出一個通行的、可作為典範的字體格式和運筆法則。瓊布右遲縝密地分析和綜合了前人的多種字體的特色,依照實用、簡潔、美觀的原則,借鑒繪制壇城圖的畫格方法,首次規範了烏金體,定出了字體格式,並為每個筆畫定名。從此,瓊氏烏金體成為後世習字、書寫和刻印的標準和楷模。瓊氏烏金體莊重、高雅。這種字體主要由橫平、竪直、斜曲、光圓四種筆畫組成。它要求筆畫光潔,同一類筆畫其長度、斜度、曲度要一致;筆墨要飽滿,濃淡均勻;不能有虛筆或飛白現象;字與字的間隔要相等。其書寫效果是整齊劃一,酷似儀仗隊。 吐蕃時期王室發佈的文告、執照以及碑文、鐘銘,特別是佛經寫卷幾乎都是用烏金體書寫的。因此,追求烏金體的美觀、多樣,講究書法成為一種時尚和風氣。王室發文要求字體上好,寫經要求字體莊重,這就促使書法家刻意追求書藝上精進,有創新。這樣吐蕃時期烏金體呈現出新字體層出不窮,名家並起的局面。特別是到了瓊布右遲時期,烏金體達到了完善的地步。 三、烏梅體 吐蕃時期雖然主要著力於烏金體的書藝,但是,烏梅體也有長足的進步。因為除正式公文和寫卷多用工整的烏金體外,草擬文稿、記錄世事,特別是民間行文等多用烏梅體。所以烏梅體也呈現出五彩繽紛,出現了多種新字體。烏梅體出現多樣化,同樣需要規範統一。於是,前宏期出觀了兩位大書法家,即丹瑪孜瑪和黎氏。他們兩人都對前人的多種烏梅體進行了周詳的分析研究,各自進行了規範創新,創立了丹派和黎派兩大書派。不過,黎氏派早已失傳。現今流傳下來的烏梅體是丹氏流派。 後宏期烏梅體發展更快,相繼出現了十多種烏梅體。烏梅體的多樣趨勢與烏金體的多樣趨勢有很大的不同。烏金體再多樣化,也總是基本沒有超出戴帽和方形的格局。不同的烏金字體之間相去無多。相反,烏梅體不受方正有帽的限制。因此,烏梅體的類型遠比烏金體多得多。而且不同字體之間形態相去很遠。真是千姿百態,各有千秋。 從大的方面分烏梅體有七大字體。 1、白徂體 “白”即經卷之義,“徂”即穩健之意。合起來就是書寫經卷的穩健體的意思。白徂體又分淨足體、毛足體和朱徂體三種。所謂淨足白徂體是指這類字體字腿末端像刀切的一樣不帶毛刺,形成末端齊茬。所謂毛足白徂體是指其字長腿末端略帶向下挑的墨跡。所謂朱徂體即白徂體和朱匝體的混合體。在刻板印經技術出現之前,白徂體很盛行。珍藏於薩迦寺內的許多寫卷都是用白徂體書寫的。後世寫卷也常用白徂體。 2、朱匝體 按字面意思,朱匝是“形似穀粒”之義。的確,朱匝體的字的主體部分很像穀粒,其元音符號則與烏金體相近。朱匝體分長腿體和短腿體二類。長腿朱匝體又分彎腿體和直腿體兩種。彎腿朱匝體產生於薩迦王朝時期。薩迦王朝時期不僅行文、公告等多用彎腿朱匝體??碑,其碑文字體系彎腿朱匝體。 (1)彎腿朱匝體。彎腿朱匝體的字的主體呈圓粒狀,長腿略帶曲度,再配以彎曲的元音符號,顯得和諧柔麗。 (2)直腿朱匝體。直腿朱匝體的字腿長而直。整個字體酷似長桿經幡,每行字如同列隊的儀仗。 (3)短腿朱匝體。短腿朱匝體內分稜體、粒體等多種。 朱匝體不論長腿,還是短腿體,它們的基本風格大體相同。只是出於取名方便,我們分為長腿體、短腿體等。無論是長腿體還是短腿體,朱匝體都具有一種典雅、莊重、整齊的直覺效果,因此,這種字體多用於官方文告上。 3、徂仁體 所謂徂仁體就是大穩健體。其字高一般在二至三寸。字的主體部約為一寸高。上已講明,徂仁體須嚴格在四條橫線內書寫。上三線為字的主體的框架,第四線為字的長腿的界定。藏文習字之初,須從練習徂仁體開始。練好了徂仁體才能為學習其它字體打下基礎,才能寫好其它字體。歷代書法家都為孩童書寫了各種徂仁體字帖。其中仲意哥普哥所書字帖為最佳。他是十三世達賴喇嘛的秘書。本世紀三十年代,他所書寫的字帖被定為布達拉宮僧官學校的標準徂仁字帖。 4、徂同體 徂同體,即小穩健體。其結構與徂仁體相近。只是字高比徂仁體小許多,字的主體比徂仁體偏一些,字與字之間的距離大一些。 關於徂同體的四個元音有四句非常形象的口訣。這四句是“‘吉古’恰似上師指,‘夏究’如同蛋牛塊,‘珍波’宛若黃金鈎,‘拿若’酷肖鷹之翅。” 的確,徂同體的四個元音符號只要照這四句口訣書寫,便能達到較好的藝術效果。徂同體又分為“伊體”和“雄體”兩種字體。 伊體 (1)“伊體”是噶丹頗章時期產生的一種字體。當時,西藏地方政府用徂同體寫的各種行文都是由從山南專區伊地(現曲松縣)來的經過專門訓練的謄錄人員書寫的。經過長期實踐,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伊體”。 (2)“雄體” 雄體即官方體。這是徂同體的一種。 5、酋體 (酋)即迅疾、敏捷、活潑、熟練等之意。這樣酋體可以稱做“迅捷體”或“疾字體”。當然也可稱做“草體”。 酋體是由徂體演變而來的。是徂體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的字體。它最適合快速記錄。酋體的出現標誌著藏文書法達到頂峰。因為只有書其它字體上達到較深厚的習字功底才能書寫好酋體。 酋體又分小草和大草(誑草)二種。 (1)小草 小草的形體近似徂同,只是小許多。小草和大草的最顯著的區別是,小草不能連筆。 (2)大草 大草連筆多,並且許多字母與小草有別。 徂瑪酋意即徂體和酋體合一的字體。徂瑪酋體具有徂體的穩健和娟秀的特點和酋體的曲線美,獨具的品味和美感。 四、其它書法家字體 藏文除有以上二十餘種實用字體外,自後宏期開始以來,歷代學者和書法家中不少人創造了多種新體,這些新體形態各異,各有其用途。 (1)八思巴體 八思巴所創的藏文新字體有四個顯著特點。一、其形狀呈正方形,二、橫竪筆畫一般粗,三、竪向排列,即從上到下排列。四、元音符號都標在字母下方。這種體多用於印章、佛殿門框二邊銘文等。 (2)多旦體 多旦體也是以藏文為基礎,參照其它文字的形體所創的藏文新體。多旦體也是用竹筆書寫。它是烏梅體的一種。 (3)貴羅體 貴羅體是大翻譯家貴?循努白(1392——1481)所創。它也是以藏文為基礎參照其它文種字體所創的一種藏文新體。 這種字體與烏金體相近,即字母大多有平頂帽,屬於烏金體的一種。 (4)恰羅體 這種字體由大譯是由恰羅所創,這種字體是烏梅體的新體。 (5)洛旦體 這種字體很象前宏期騰獅體,即字母頂部傾斜,使整個字母傾斜 45度。 (6)央旦體 (7)殊妙體 (8)覺羅體 (9)三種仁布體 需要下載172種藏文字體壓縮文件請在此 http://www.teducn.com/chinese/download/45.html鏈接下載。
0 Comments
|
藏語學習隨著到西藏旅遊的人越來越多,藏語熱也悄然興起。藏語分為三大類,衛藏方言(拉薩語)、康方言(德格語、昌多語)和安多方言。在此匯整網路藏語文學習的各種工具提供連結讓學習藏語更方便。 歷史檔案
January 2018
文章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