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30、有人說“學佛不需要學佛經”,“佛經過時了”。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

Picture
所謂“學佛”就是指“學習佛法”,“學習佛陀為人處世的思想行為”。

佛經包括佛陀演講的教理和大菩薩解說的疏論兩個部分。佛教經論是一切學人研究佛陀思想的根據,是佛門弟子學習佛法教義的教科書。不學佛便罷,倘若學佛,必須從拜師求法,學習佛教經論開始,因為修得慧生於思得慧,思得慧生於聞得慧,所謂聞得慧,就是學習佛教經論所獲得的智慧。若無三學三慧,怎會入道、證道、修成法身真果呢?

佛法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智慧的明燈,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任何地區、任何時代、任何文化環境、任何民族都需要聰明智慧,都追求美好的願望,因此就像陽光和雨露那樣,佛教的理想和智慧受到普遍的歡迎。20世紀3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現代物理學領域中的粒子理論及量子力學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佛教哲學的普遍真理。

有些神漢巫婆粉墨登場,冒充“佛陀”、“觀音”,打著佛門的大旗,大放厥詞,說什麼“佛經是過時皇曆”,只有她(他)們口中吐出的才是“字字甘露”、“句句法寶”,聞聲便能解脫成佛。但打開她(他)們的所謂比佛法更高超的“開示錄”、“演講集”之類的東西一看,別說“精通佛理、高於佛理”,就連佛學基本常識的脫盲水準都遠未達到,不禁令人對他們的空虛無知產生可憐。

有人說:“學佛應從讀經入手,不應從讀論入手。”此話有道理嗎? 持這種觀點的人都是對佛教缺乏深入瞭解的人。

初學佛的人直接讀佛經,無法掌握佛法的宗旨和精神實質,會把特定環境下對特定物件所說的法,當成普遍原則;會把字面的意思當成精神實質,會把局部當作全面。猶如瞎子摸象,會把象鼻當作象身,因而會產生許多偏見,始終得不到佛法的全貌和要領。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佛是對不同層次的度化物件說不同的法,如良醫治病,對症下藥。因此,對一個事物,有時說有、有時說空、有時說非空非有;對同樣的行為有時肯定、有時否定;有些戒行,對有些人嚴格禁止,對有些人放寬或開許等等。

不懂佛法的人看到這種情況就會對佛法產生不正確的看法,如有人說“佛說話常自相矛盾”。

要想真正懂得佛法,首先必須學習龍樹、彌勒、無著等總結歸納解釋佛經的疏論。在全方位理論的指導下,再讀佛經就不至於迷失方向,混淆二諦。如彌勒《現觀莊嚴論》把全部《般若經》的內容總結為八事七十義是對佛法理論的高度概括。若不懂《現觀莊嚴論》,而直接讀《般若經》,雖讀得頭白紙黃,也只有讀經的善功德而已,對《般若經》深廣義理的理解卻沒有任何效果。除非有龍樹、彌勒、無著的博學天才,和與他們相同的證悟地道位。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saintyculture@gmail.com 
tritexts@gmail.com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