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在漢傳佛教的性、相二宗等同于藏傳佛教的深觀、廣行二大車軌嗎??
藏傳佛教的深觀、廣行與漢傳佛教的性、相二宗並不相同。藏傳佛教的“深觀”指智慧正見,“廣行”指除智慧正見以外的一切善行,包括慈悲、發心、六度中除智度以外的五度,以及境、行、果、五道十地斷悟進程等。
佛法雖廣,但其核心和精華是《般若經》,般若稱“佛”是因為聲聞、緣覺、菩薩、圓覺佛等從般若中生,離開般若智慧無法解脫成佛。
對《般若經》的解釋在印度曾出現過兩個大的學派:
一是以龍樹為首的深見般若學派;
一是以彌勒五論為依據解釋般若的,以無著為首的廣行般若學派。
前者稱中觀學派,後者稱彌勒學派。《彌勒五論》中分前二論《佛心論》、《現觀莊嚴論》和後三論《莊嚴經論》、《辯中邊論》、《辯法性論》。在前二論中開示了中觀見,後三論中開示了唯識觀。
無著、世親兄弟二人根據彌勒“後三論”,開創了唯識學。
藏傳佛教各教派在智慧正見方面以龍樹學說為主,學修中觀。境、行、果地道建立等廣行般若以無著的彌勒學為主,但對無著、世親學說中的唯識部分,持批判態度。
漢傳佛教性宗和空宗屬中觀學派,法相宗屬唯識學派。法相宗除了正見以外,其他的都和藏傳佛教顯教的內容相同,有差別也只是對其理論認識上的差別。另外,藏傳佛教是顯密合一的佛教教派,與漢傳佛教單一的顯教在整體教義理論和修行實踐方面有很大差別。
佛法雖廣,但其核心和精華是《般若經》,般若稱“佛”是因為聲聞、緣覺、菩薩、圓覺佛等從般若中生,離開般若智慧無法解脫成佛。
對《般若經》的解釋在印度曾出現過兩個大的學派:
一是以龍樹為首的深見般若學派;
一是以彌勒五論為依據解釋般若的,以無著為首的廣行般若學派。
前者稱中觀學派,後者稱彌勒學派。《彌勒五論》中分前二論《佛心論》、《現觀莊嚴論》和後三論《莊嚴經論》、《辯中邊論》、《辯法性論》。在前二論中開示了中觀見,後三論中開示了唯識觀。
無著、世親兄弟二人根據彌勒“後三論”,開創了唯識學。
藏傳佛教各教派在智慧正見方面以龍樹學說為主,學修中觀。境、行、果地道建立等廣行般若以無著的彌勒學為主,但對無著、世親學說中的唯識部分,持批判態度。
漢傳佛教性宗和空宗屬中觀學派,法相宗屬唯識學派。法相宗除了正見以外,其他的都和藏傳佛教顯教的內容相同,有差別也只是對其理論認識上的差別。另外,藏傳佛教是顯密合一的佛教教派,與漢傳佛教單一的顯教在整體教義理論和修行實踐方面有很大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