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寶原理解說》
僧寶
|
僧人分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沙彌是Samanira的音譯,義為“從善”;比丘是BeuKsu的音譯,義為“乞食行善之士”。
沙彌和比丘是受戒的層次高低的差別,如沙彌要守持三十六條戒,比丘要守持二百五十三條戒。 近事男、近事女要守持五條戒。沙彌尼、比丘尼由於性別關係,防護自身的戒律規定更多,要求更嚴。 佛教有出家、在家兩種弟子。出家弟子的主要特點是過獨身生活,不結婚,在家弟子沒有這條戒律,其他根本戒都大致相同。 沙彌、比丘犯了淫戒,若不懺悔,且不重新受戒,就沒有資格穿僧衣,充當僧人,也沒有繼續住在寺廟的資格。所以僧人和俗人的主要區別不在穿什麼樣的衣服,而在有無清淨戒體和戒行。 在家弟子又分受戒弟子和未受戒弟子。在家受戒弟子要守持五戒,即殺、盜、邪淫、妄言、飲酒。不受戒弟子包括信仰三寶的一切人。無論出家和在家的弟子,十善戒是最根本的戒律。
|
《佛教三寶原理》多識仁波切 著作
|
僧人共分聖僧和凡僧兩類。三乘見道以上的僧人稱聖僧,見道以下的稱凡僧。
凡聖的界線是見道。證得見道就是破除了見惑,生出了無漏智——見道現觀智。見道智慧也稱“超世第一智”,也就是說得了見道,才有超世智,道般若。 佛法中所說的開悟見性指的就是證得見道,獲得無分別的現觀直覺定中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