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在家弟子如何修持佛法?
佛法是一種應機教化超度的方便法,沒有一種固定的修持模式。把佛教的修持理解為幾種狹隘的固定模式或者教條主義的方法,都是錯誤的。佛教的修行原則是諸惡莫做、諸善奉行、調服心性三條。淨化心靈,徹底清除貪、嗔、癡、慢、邪見等心靈污染,達到人格的真、善、美和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修行的方法有千萬種,其目的只有追求幸福快樂的人身和成佛兩條。智者可以從目的上選擇一種最佳修持方法。
在家的學修者不能生搬硬套出家人的方法,這要根據每個人的職業環境和家庭等情況決定。有的人可以從閱讀經書,加強思想修養入手;有的可以靜坐,修定,修慧,走開悟之路;有的可以專心誦經念咒。若要想迅速獲得修證成就,就要按修密程式求密法,堅持修習。
無論採取什麼方法,修哪種法,都要有上師的指導和清淨的法脈傳承,不能憑書本自學,不能相信不符合佛教經典教義的亂傳亂說,更不能相信那些打著佛教旗號的邪門外道,巫婆神漢,以及形形色色的裝神弄鬼自稱佛、菩薩行騙的偽氣功師之流。 在家學佛的人,如何對待家庭問題?
佛教處世為人的原則有兩條:一是善,一是智慧。善德的核心是利他心,即時時處處為別人著想,把自己的幸福快樂讓給別人,別人的痛苦自己承受,視別人的樂為自己的樂,視別人的苦為自己的苦,發菩薩心,為別人創造快樂,以慈悲心對待別人,以平等心尊重別人,以忍讓心忍讓別人、寬容別人等等。佛門智慧的核心就是制服自己以自私為根源的愛恨、喜怒、自尊心、自私心、虛榮心等感情,發揮理智的作用。在家庭和人際關係上若出現矛盾,學佛的人首先應該從自身找根源。在法護大師的《劍輪修心法》中有這樣一頌,應常記心中:
放下追求一己之樂的衝動,給予他人更多的歡樂,即使眾叛親離,也要責備自私,承擔責任。學佛的人如何對待社會職業?
學佛的人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佛法要求的處世為人原則,即佛門道德原則。大乘佛教追求的善德的最高原則是一切為利樂眾生著想,為眾生的利益做無私的奉獻。無論從事任何職業,都不能違背利眾的原則,要有為社會和一切眾生無私做奉獻的精神,兢兢業業,做好所從事的職業,處處以美德飾身,事事以智慧抉擇,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這些都是佛法所提倡的做事原則。
修行的方法有千萬種,其目的只有追求幸福快樂的人身和成佛兩條。智者可以從目的上選擇一種最佳修持方法。
在家的學修者不能生搬硬套出家人的方法,這要根據每個人的職業環境和家庭等情況決定。有的人可以從閱讀經書,加強思想修養入手;有的可以靜坐,修定,修慧,走開悟之路;有的可以專心誦經念咒。若要想迅速獲得修證成就,就要按修密程式求密法,堅持修習。
無論採取什麼方法,修哪種法,都要有上師的指導和清淨的法脈傳承,不能憑書本自學,不能相信不符合佛教經典教義的亂傳亂說,更不能相信那些打著佛教旗號的邪門外道,巫婆神漢,以及形形色色的裝神弄鬼自稱佛、菩薩行騙的偽氣功師之流。 在家學佛的人,如何對待家庭問題?
佛教處世為人的原則有兩條:一是善,一是智慧。善德的核心是利他心,即時時處處為別人著想,把自己的幸福快樂讓給別人,別人的痛苦自己承受,視別人的樂為自己的樂,視別人的苦為自己的苦,發菩薩心,為別人創造快樂,以慈悲心對待別人,以平等心尊重別人,以忍讓心忍讓別人、寬容別人等等。佛門智慧的核心就是制服自己以自私為根源的愛恨、喜怒、自尊心、自私心、虛榮心等感情,發揮理智的作用。在家庭和人際關係上若出現矛盾,學佛的人首先應該從自身找根源。在法護大師的《劍輪修心法》中有這樣一頌,應常記心中:
放下追求一己之樂的衝動,給予他人更多的歡樂,即使眾叛親離,也要責備自私,承擔責任。學佛的人如何對待社會職業?
學佛的人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佛法要求的處世為人原則,即佛門道德原則。大乘佛教追求的善德的最高原則是一切為利樂眾生著想,為眾生的利益做無私的奉獻。無論從事任何職業,都不能違背利眾的原則,要有為社會和一切眾生無私做奉獻的精神,兢兢業業,做好所從事的職業,處處以美德飾身,事事以智慧抉擇,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這些都是佛法所提倡的做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