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時輪金剛大灌頂內容簡介 多識仁波切

9/19/2015

1 Comment

 
一、時輪佛與時輪法簡要介紹

“時輪”一詞既是本尊佛名,又是時輪理法的名稱。“時輪”是指宇宙和生命在時間中的生滅規律和與此相應的修煉方法以及終極目的。
時輪又分為外輪、內輪、別輪。
“外輪”指的是天地時間週期,以年為“時”,日行12宮,時行21600時分為“輪”(時輪歷,一晝夜平均為60時分,360日×60 = 21600),周而復始,流轉不息,形成四季的交替,萬物的生滅。
“內輪”指的是人體的氣脈循環週期,以一晝夜為“時”,諸氣遍行12輪,呼吸21600次為“輪”(平均一次呼吸等於現行時制的4秒種),流動循環形成人體的新陳代謝和生死交替。
“別輪”指的是一種根據內外時輪客觀規律所採取的以改變世間生死規律、淨化超脫為目的的修持方法和終極目標——即時輪道路和時輪佛位。
時輪佛的形象是佛祖釋迦牟尼在說時輪法時所化現的威嚴像,也是時輪密法義理的象徵。時輪主佛的身色形態、所執法器,以及壇城和壇城中種類繁多的主從佛眾都和內外“時輪”的事相有著相應相對的關係,展示著天道、人道和佛道之間神秘莫測的內在聯繫。
八萬四千佛法,合為大小二乘,以利眾慈悲心為特徵的大乘教又分為般若顯乘和金剛密乘。金剛密乘又分為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等四續部。無上瑜伽是佛密的精華部分,其中很多理論和修煉方法,是下三部密法中從未透露過的東西。
無上密內部又從圓滿次第修法的側重點分為父續部和母續部,時輪法是屬於母續系統的一種大法,在理論和修持方法上具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特點,曾得到宗喀巴大師的高度稱贊。
顯法和密法沒有高低之分,最終結果也沒有不同之處,但在修煉方便法門方面密法有許多優越之處。經過十幾世、幾世或一世修成正果之法除了密法是絕不存在的。因此宗喀巴大師說:“密法比佛更難得。”
在此末法時代,能有機會聞“時輪”佛之名,得時輪之法,灌頂受戒,是萬劫難逢的無上幸運,人人應感到榮幸。

二、時輪法的傳承源流

人天導師我佛釋迦牟尼,始發大心,中間經過三個無量劫世的修積善德和智慧因緣,在色界無上天證得四身五智之後,以無緣慈悲心,化現無數身相,度無量眾生,永無終期。其中降生本土,示現出世證果的艱難歷程,三轉法輪,開創利益眾生光輝業績的淨飯王太子,29歲出家,35歲時在印度金剛座於四月十五獲得無上正覺之後,沈思雲遊各地49天,於六月初四在貝拉那斯轉四諦法輪。
於次年三月十五,佛祖應香巴拉王和九十六國王公的請求在離孟加拉以南數百里地的希日達那格扎嘎寶塔下,地上化現時輪壇城,空中化現光華星宿壇城,佛化時輪金剛威嚴相,向與會金剛弟子賜灌童子式世間頂和超世頂,宣說《時輪本續一萬二千頌》,於此同時還開示了許多密法。
第二年三月份,月賢王在香巴拉本土,用五彩寶石建造時輪意境壇城,結集了《時輪本續》,並寫了《時輪本續大疏》,將王位傳給了王子拉旺。從此父子代代相傳,講授《時輪本續》和《本續大疏》。香巴拉王第八代是扎巴王。此王著《時輪續略》施法降服各持種姓之見的3500萬婆羅門眾,統一於金剛種。從此以後香巴拉法王被稱做柔旦(有種)。

第二代柔旦白蓮王著了《續略大疏無垢光》。第十代柔旦海勝登基之年(公元624年)邪教初入摩卡之地。第十二代柔旦太陽王登基之年(公元1027年)吉覺譯師將時輪譯成了藏文。藏歷繞迥年就從這一年開始。今年(公元1994年)是二十一代柔旦不滅王當政68年,離時輪化身第二十五代柔旦扎乎出世還有332年。
約在公元八九世紀,孜魯班智達把時輪傳承從香巴拉帶到了印度,他傳給了布多阿雜亞,布多傳給了大堆夏巴,大堆夏巴傳給了小堆夏巴。大、小堆夏巴對時輪法弘傳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小堆夏巴有許多著名的弟子,其親傳弟子喀什·達瓦貢保和再傳弟子薩曼達希爾把時輪法傳到了雪域藏地。

時輪法在藏地初傳時期有卓、熱兩個派系。喀什·達瓦貢保來藏地弘法時,開始與香蒲瓊瓦合譯《時輪大疏》,並將時輪學修法統完整地傳給了貢巴關卻。貢巴傳給了卓敦南木拉澤。卓敦修證成績卓著,一代時輪大師玉茂木覺多傑就出在他的門下。玉茂傳到第五代華青嘎洛時兩派合流。以卓敦為代表的這一傳統稱卓派。

另一派最初由熱曲若拜小堆夏巴的再傳弟子薩曼達希爾為師,得到完整的時輪學修法統,並補譯了很多時輪經典。其三傳弟子熱本桑傳給了華青嘎洛。這一派便稱熱派。

卓、熱兩個傳統傳至華青嘎洛時匯合在了一起。華青三傳多吉堅贊。多吉堅贊曾受元朝皇帝的邀請,到中原傳過法,後來他把時輪傳給了布敦大師。布敦親傳大弟子曲吉華瓦傳給了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大師傳給最得意的大弟子克珠傑。克珠傑得到宗喀巴的全部心傳密法,尤精於時輪,其考證解釋《時輪略續大疏》的著作有200萬字,重新修訂了時輪曆法。
宗喀巴的第七代時輪傳承人是四世班禪,第二十四代傳承人是九世班禪。本世紀30年代初九世班禪在杭州和北京舉行了規模宏大的兩次時輪灌頂,返藏途中於1936年在拉卜楞寺舉行隆重的時輪大灌頂法會,當時年僅10歲的貢唐大師,在首席弟子的行列接受了灌頂,時輪化身班禪大師親手將時輪法王的佛冠戴在了貢唐大師的頭上。
時輪續部學說傳統和灌頂修持傳統,從佛祖起,經過香巴拉諸法王,印度大師,雪域藏傳佛教大師,代代相傳,法脈從未中斷。
此法統的歷代傳承大師個個都是學精顯密、戒德純潔高尚、修證親驗空色大印的高僧大德,保持了時輪法統高度的純潔性和完整性,沒有任何不純成分的摻入。

Picture
1 Comment
周慧
3/2/2019 12:00:12 am

隨喜 讚嘆

Reply



Leave a Reply.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