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佛教傳承

佛教三大體系 ~ 南傳、北傳、藏傳佛教

     佛教傳承佛教源於印度,後來向外傳播發展,以地域做為區分, 可分成兩大系統:向北方流傳的,經過中亞轉到中國漢地及西藏,再傳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蒙古等地,屬於北傳佛教;向南方流傳的,傳到斯里蘭卡,然後再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地區,屬於南傳佛教。

南傳佛教

     現代南傳佛教的主要經典就是巴利語寫成的律藏、經藏五部《尼柯耶》和論藏七部論。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文為聖典語言,因此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傳播方式由印度南傳至錫蘭與東南亞一帶,又稱南傳佛教 。

北傳佛教

      印度的聲聞佛教與大乘佛教,經由西域傳入中原地區,再經由中國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形成以漢譯經典為本的漢傳佛教。漢傳佛教指以漢字記載經典或漢字文化圈的佛教,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形成世界上現存的三大佛教傳統。其主要流傳於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其宗派以顯宗為多,與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不同。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的源流

     藏傳佛教是在西元638年吐彌桑布札從印度回來,創造了藏文後,第一次翻譯了《諸佛菩薩名稱經》和《寶篋經》,從此在雪域聖地有了佛法甘霖的傳播,得到瞭解除內心痛苦的最殊勝的良藥。

      西元632年吐彌桑布札由藏王松贊乾布派到印度去學習梵文,西元638年回到西藏,西元639年松贊干布迎請尼泊爾的赤尊公主,西元641迎請大唐的文成公主,西元649年松贊干布圓寂。西元638也就是藏族開始使用自己文字的年份,也是把佛教的典籍翻譯成藏文的年份。

      西元638年至838年,前弘期的佛教足足有二百年,西元836年朗達瑪繼承王位,西元838年開始滅佛,結束了前弘期,這樣短短的兩百年間,西藏從印度、西域、大唐翻譯了許多許多的經論,根據西藏現有的贊普時期的經目,《鄧噶目錄》、《旁塘目錄》、《欽普目錄》,根據這三個經目來看,前弘期佛教典籍翻譯成藏文的有七百多部,其中一部就有很多經函,比如《十萬頌般若》有十二個經函,《二萬五千頌般若》有三個經函,《華嚴經》大概有三、四個經函,《寶積經》大概有五、六個經函。朗達瑪滅佛是從西元838年到西元842年,他死後,西藏從此走向三百年的分裂。沒有人關心佛教,也沒有人弘揚正法。

      直到西元950-960年的時候,仁欽桑波大師去印度,拉欽貢巴饒色大師從安多這個地區來到西藏開始傳播佛法,慢慢恢復佛法。到了西元981年,就是佛法後弘期的開始,大量佛教典籍從印度翻譯成藏文,佛法雖然滅了很長時間,但是翻譯成藏文的這些經典仍然還在。後弘期譯師在《甘珠爾》、《丹珠爾》中有的著名譯師大概有三百多位。

      當時的佛教是甚麼狀況呢?如果沒有去過印度、沒有學過梵文、沒有翻譯過幾本佛經的和尚,就不能稱之為大和尚。凡是比較受人尊重的大和尚一定去過印度,也精通梵文,也翻譯過幾部像樣的經典。佛教再次興盛起來,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出來了。

      從印度也來了許多不三不四的、騙財的婆羅門等外道,一時之間也分不清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顯宗和密宗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顯宗排斥密宗為外道,密宗排斥顯宗為小乘等等。當時阿里地區的國王天喇嘛意希沃,即智慧光,他既是阿里地區的國王,又是出家人,他想盡一切辦法恢復藏傳佛教的正法。他自己也寫過很多篇幅不大的批判邪教的一些論典。但是他難以平息形成如此劇烈矛盾的狀況。雖然當時西藏也有很多著名的譯師,但是這些譯師都不像印度的班智達那樣有權威,他一心想迎請印度一流高僧阿底峽尊者。他派了一些人去請尊者,但是都沒有成功,因為當時印度的情形也很艱難,印度被穆斯林掌控著,佛教受到排擠,印度寺院的出家人不是很多,阿底峽尊者所在的畢嘎瑪拉西拉寺院不願意派他到任何一個地方去。後來那措譯師經過兩年的努力,終於把阿底峽尊者請到了西藏。阿底峽尊者到阿里地區應該西元1042年,在阿里地區住了大約兩年左右,然後來到山南、聶塘卓瑪拉康這些地方,於西元1055年圓寂。

      阿底峽尊者弘揚佛法的方式是這樣的,他沒有批判過一個邪教,只講對的東西。他把當時阿里地區的國王菩提光問他的七個問題,寫成了《菩提道燈論》。《菩提道燈論》的意義非常深重,因為它含攝了小乘佛教、大乘顯宗佛教、大乘密宗佛教,包括大乘顯宗裡面唯識宗和中觀宗全部的內容,融會貫通,就變成了圓滿的大乘的廣大行和甚深見修習之理。從此有了顯密圓融的思想,這個教法的名稱叫噶當派,也叫新派。

      之前繼承佛法的源流者為了有所區別,稱為舊派,也就是寧瑪派。之後,瑪爾巴大師去了印度三次,去了尼泊爾四次,翻譯了許多佛教的典籍,尤其是密集金剛、勝樂金剛和喜金剛方面的內容,起名字為噶舉派。篤補巴等等去印度翻譯了以時輪金剛為首的許多典籍,他的教派取名為覺囊派。薩迦派包括昆·袞卻傑波,他的兒子貢噶寧波等等薩迦五祖的時期,從印度翻譯了許多典籍,因為在一個灰色土地的地方建立了寺院,所以稱之為薩迦派。這樣形成了除了格魯派之外的幾大教派。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saintyculture@gmail.com 
tritexts@gmail.com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