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多識仁波切:我看了《能海上師傳》,對能海上師非常敬仰

8/29/2015

0 Comments

 
Picture
      格魯法門在漢地弘法的傳承主要是能海上師,我看了《能海上師傳》,對能海上師非常敬仰。


     能海上師主要有兩點是不同尋常的,第一點,親近上師做得非常好!大家知道,在佛教裡,上師是代佛傳法的人,過去有些人不瞭解,說藏傳佛教重視師道,尊重上師,漢傳佛教不尊重上師,沒有這樣的傳承。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後來,我寫了一篇《師道經證》,從佛教的經典:《華嚴經》、《般若經》、《大涅槃經》、《法華經》,很多經典裡關於親近上師、尊師重道的佛語,全部摘錄在一起,大家可以看一看。

      並不是說只有藏傳佛教重視上師,而是整個佛教都是尊重上師的,在《瑜伽師地論》裡特別強調了尊重上師的重要性,親近上師法。沒有上師,就沒有法脈,沒有法脈,你所修的法,就像沒有水的泉一樣,乾涸的河一樣,所以,上師是最主要的。

      我想大家也在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略論》等等,這裡面的第一條,就是親近上師法。因為佛圓寂以後,佛法的繼承人,是一代一代的四眾弟子,把佛陀的傳承、法脈繼承下來,我們自己得到法脈必須是通過活著的、有法脈傳承的人,並不是眼睛看到菩薩啊,或者顯靈啊,這一類都是不算數的。僧人的戒與法脈必須是具有人身的傳承者,這個方面,如果大家學過戒的話,都會知道。所以,師道是非常重要的,親近上師是入法之門,你想進佛道,如果沒有上師、老師、法師,那你就入不了這個門。

      所以,第一道門,是親近上師法,在這一點上,能海上師做得非常好,他作為一個原來的高級軍官,出家以後能放下架子,在西藏哲蚌寺,他的上師住在山上,他從山下每天背水來供養上師、照顧上師的生活,這一點我看了以後非常感動。作為一個高級將領,出家以後能如此放下架子,親近上師、侍候上師,願作三寶奴,很了不起!

     願意作三寶奴,這種精神是非常可貴的。作為真正的修行人,必須要有這種精神。就從這點,就可以看出能海上師對於佛法的誠心程度,對上師的尊重程度。他在漢地的法脈,至今非常旺盛,成都、五台山、浙江三門、北京、上海,以及龍翔寺等等,漢地的法脈,主要都是能海上師傳下來的。這樣旺盛,說明他的願力,他的心意識,是不同凡常的。

      大家知道,與能海上師同時代的,有法尊法師,法尊法師是個知識分子,他在藏地學藏語、學藏傳佛教,後來翻譯了很多書——《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還有《了義不了義》等非常重要的宗喀巴的著作,但是他沒有建寺、傳法,所以,很難找到法尊法師的繼承人是誰,幾乎沒有。他作為一個學者,作了很多翻譯,弘揚佛法,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不像能海上師這樣,把法脈弘傳到漢地,而且法脈這樣旺盛,遍地開花。這與能海上師親近上師,對上師的尊敬,從上師處得到的加持,以及弘揚宗喀巴善教的願力是分不開的。

      第二點,能海上師繼承了格魯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重視戒律。僧人、佛教弟子是以戒為本,戒、定、慧,叫三學,定慧的基礎是戒律,所以,出家僧人要受戒,沙彌戒、比丘戒,在家的也要受居士戒,這是入門的戒律。以三寶皈依戒為基礎,受這麼多的戒。

      戒是佛教的基礎,所以,我們佛教有一句話,“戒律在,佛教在;戒律不在,佛教不存在。”就是這個意思。並不是說,有了學習佛法的人和傳授佛法的人,佛教就存在了,並不是如此。有那麼多佛書,有那麼多信仰的人,難道佛教就不存在嗎?佛陀親自說過,“戒律在,佛教就存在;戒律不在,佛教就不存在。”雖然有那麼多四眾弟子,在家的居士和出家的弟子,如果不守戒律,那就是一個表面上的佛教弟子,不是真正的佛教弟子。

      在佛教裡,如果僧人不持戒,就叫做“像僧”,像是指表面上像個僧人,穿的衣服像個僧人,實際上不守僧戒。居士起碼也要持五戒,這是佛教的基礎,戒定慧的基礎是戒。沒有戒律的話,那麼你的禪定智慧是沒有基礎的,正禪正定是產生不了的,因此,戒律是佛門的基礎,也是佛教存在不存在的標誌。

      大家知道,與唐武宗滅法同一時期,當時有一個吐蕃王朗達瑪滅佛,強迫僧人還俗,在現在的大昭寺大開殺戒,把那裡當成屠宰場,把牛羊趕到裡面去殺,並追殺不願意還俗的人,經過這個以後,整個藏傳佛教破壞很大。之後進入後弘期,阿底峽尊者振興佛教,經過三百多年以後,戒律方面又開始鬆馳,法脈不純正,各種各樣的問題都出現了。在這種情形下,宗喀巴大師在祈願大法會時,給彌勒大佛塗金,併發願重振僧人的戒律。宗喀巴之後六百多年來,到今年大概是宗喀巴大師誕生已六百五十二年,這六百多年來,格魯派的法脈整個傳遍了大地,從喜瑪拉雅山到東海沿,再到蒙古、到俄羅斯,南至四川、雲南,到處都是格魯派的法脈。雖然當時我們藏傳佛教有幾個教派,寧瑪派(舊密,在滅教之前存在的密法傳承,現在叫做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噶當派等等很多教派,但是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格魯派,最大的教派是格魯派,國內外都如此,格魯派佔了很大的比重。原因是甚麼呢?格魯派有一個好的僧風,能夠堅守戒律,得到各族信眾的尊重和信仰,這是宗喀巴大師對佛教的貢獻。

     能海上師繼承了格魯派這個優良傳統,非常重視戒律。我看到《能海上師傳》上寫了這麼一件事:能海上師在家時,有夫人和女兒,後來他出家了,到了成都,他就規定,他的夫人和女兒到寺院來時,下午就必須回去,不能留在寺廟裡。後來有一次,他的女兒被一個僧人留下了,說是看主持的面子,這個是能海上師以前的女兒,可以留在寺裡,就讓她住下了。結果第二天能海上師知道了以後,非常生氣,痛斥了那個自作主張的僧人,告訴他絕對不能在寺廟裡晚上留宿女人。就是這麼一個小問題,說明能海上師對戒律重視的程度。

      在漢地,格魯派的法脈大概也有七、八十年了,當初能夠保存並弘傳,這同能海上師的願力,他的戒行的修持,以及親近上師是有關係的,佛教裡很講究這個。龍翔寺是能海上師的法脈,在這裡居住的僧人或居士都是皈依宗喀巴善教的,都是宗喀巴法脈的,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龍翔寺的主殿是宗師殿,在那裡面,僧人們都在念經、誦課。旁邊的護法殿,有格魯派護法,這做得很好。我想這些大概應該認識清楚。



      佛教,當然從個人的信仰上來說,是不分門派的,無論修甚麼都可以。但是做為寺廟,有一個主修方向,主要的法脈是不能混雜的,所以藏地有很多寺院,哪個教派的寺院就住哪個教派的僧人,其他教派的不會到格魯派的寺院裡來住,因為這是主要法脈的傳承地,必須要保持法脈的純正,這一點大家要認清楚。

      當然,在漢地,從個人信仰來說,有修禪宗的,有修淨土宗的,都是佛教,沒有甚麼區別。但從法脈傳承的寺院來說,應該是弘揚宗喀巴的法脈,以此為主,旗幟鮮明。

2009年11月29日講於宗喀巴法脈傳承龍翔寺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