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一旦拜了這樣的上師,你將永無出頭之日

3/28/2017

0 Comments

 
根據吉美·林巴的說法,有四種上師我們應該避開。
第一,避開那種像木制磨輪的上師。
他們不斷地談論自己的家族、傳承、歷史、寺院等。木頭做的磨輪會發出很多聲音,可是磨不了甚麼東西,完成不了工作。
第二,避免行為類似井底之蛙的上師。
這些喇嘛,雖然沒有證悟功德,但是由於某些微少的業力,讓他們出生於良好的家庭,成為強大、具影響力,而且長相美貌的人。他們自認特別,當然,弟子也被教導成這麼想。因此他們也都贊美上師,塑造出一個完全不真實的美言圈子。當這種上師遇見其他功德更佳的上師時,不僅無法欣賞他人,還固執地自忖:“我比他好多了”。這種上師就像住在井底的青蛙,對著來自大湖的青蛙吹噓自己的家園有多大,完全無法想像大湖的廣闊。
第三,避開瘋狂嚮導。
有些上師略具佛法知識,也可能遇見過好的上師,他們甚至可能有些超自然的能力。他們據此而讓人們以為自己比真實的狀況還有辦法,因而造成他的力量更為強大。他們做出各種瘋狂的事情,展現一如狂人,睥視一切,認為自己已經超越世俗的罣礙與牽累。他們對利益眾生毫不關心,對行止是否傷害他人,或令人對佛法失去信心,也毫不在乎。有個瘋狂導師來帶領你的結果,就是如此。
第四,避免堅持要帶領你的盲目船長。
這種上師跟你一樣,還在前往證悟的法道上,但他可能比你更有某些知識與領悟的功德。如果弟子還在資糧道上,那麼找個在加行道上的上師是有道理的,否則上師無法知道如何讓弟子進步。可能有人會問:“我們不是應該視上師為佛嗎”?是的,一旦你認某人為上師,就無法回頭;但在你接受任何人為心靈上師之前,很重要的是要檢視對方是否有這些功德,否則,你們雙方都會像迷航於大海中一般。
Picture
壞上師的檢視清單
清新的芭蕉葉包了臭魚,葉子就會染上腥味;相同的,如果你追隨了非善知識,你就會養成不良善的習性;負面的習性是會傳染的。
下列是對上師的重要警覺徵象:
1.缺乏知識。
​2.對佛法、自己的上師或僧團缺乏虔敬心。
3.不具有活的傳承。
4.引導你遠離善的環境。
5.未調伏身、語、意。
6.驕傲而虛偽。
7.對人惡毒。
8.不具淨觀。
9.愛批判。
10.對食物、飲料、財物以及旅館房間極為挑剔。
11.不遵守佛教的毗奈耶與菩薩道的戒律,當然,也包含金剛乘的戒律。
12.雖然用字謙遜,但在所有的開示中都在贊美自己。
13.暗中貶低他人。
14.不畏懼惡行。
15.沒有寬恕的能力。
16.羞恥心薄弱。
17.教導不具對治作用的教法。
18.關心自身的利益。
19.對你謹守紀律修持佛法感到不悅。
現今,有許多喇嘛花費大量的時間,安排自己每周、每月、每年的開示日程,設計網頁,印制傳單及海報,並且製作紀念性的隨身碟及購物袋送人。然後,到了真正要開示的時候,大半時間都花在談論名人跟他的關係,吹噓自己前次的開示來了多少人等。最後,他們站在前排最中央,跟所有人在草地上進行大合照。如果金剛總持有凡人之身與凡人的情緒,看到這種景象,他絕對會羞愧地全身起雞皮疙瘩,而且悲傷地垂頭喪氣。
Picture
壞上師與其弟子的關聯
1.如果弟子與缺乏知識的上師在一起,即使他們並不積極參與上師無知的行止,也會變得呆滯無知。
2.如果上師易怒,弟子也會焦躁不安。
3.如果上師色慾熏心,弟子可能也會褲頭鬆弛。
4.如果上師犯有儲物症,愛囤積又吝嗇的話,弟子就會有超重的行李。
5.如果上師分心散亂,弟子就不會有警覺的功德。
​6.如果上師虛榮,弟子也會變成利己主義者。
7.如果上師驕慢,弟子就會有強大的門戶之見。
8.忌妒心重的上師,會製造出愛競爭的弟子。一如有毒的植物,要絕對避免。
9.沒有出離心的上師,會培養出貪愛此生的弟子。
10.只教導佛陀見地的概念,卻不藉此創造機緣來讓弟子有機會修持的上師,基本上就像製造一毛不拔的富人,連在自己身上享用財富都不會。
11.不學無術,卻又絕不承認“我不知道”的上師,會剝奪弟子獲得正確知識的權力,而且令其失去謙卑之品德。更有甚者,他們會塑造出一種缺乏安全感的環境。
12.對自己的上師與佛法不具虔敬心的上師,會讓弟子應得的加持如薄霧一般,消失無蹤。
13.如果上師過分放鬆,弟子的善行會逐漸退失,惡行也就愈有機會探頭。
14.如果上師不喜歡類似做供養的儀式,弟子也會失去做供養的傾向。
15.如果上師只教導例如禪定等單一的法門,弟子就會缺乏善巧方便的豐富性。
16.如果上師不敬重僧團,弟子也會不自覺地被整個不善的團體所影響。
17.如果上師不重視本尊修持,弟子的成就之門就會變得非常狹窄。
Picture
另外一些准則
那麼,我們怎麼區分好上師與壞上師?一個簡單的方法是:
1.避免那些世俗、拜金又虛榮的喇嘛:他們最喜歡把自己的名片塞在每個人的手中,卻又不敢參加公開儀式,深怕被安排的座位比別人低下。
2.避免那些到處炫耀高階喇嘛的認證信函,要別人知道他有多偉大的喇嘛,以及那些喜歡跟高階喇嘛及隨便甚麼名人合照,來讓弟子佩服的喇嘛。
​3.你也應該避開那些將別人的供養提供給自己龐大的家族來添置華宅,購買最時尚的汽車、最昂貴的手錶,卻鮮少供養三寶的喇嘛。讀者可能會懷疑,真的有這種上師嗎?不幸的是,他們真的存在,而且愈來愈多,許多都來自年輕的一代。其中許多人,連偽裝自己沒有這些習氣都不會,他們公開地在臉書及Instagram 網站上展示手上的勞力士表,炫耀他們的座車、亞曼尼襯衫,以及蒙古施主所捐獻的大疊大疊現鈔。
有些上師對弟子禮敬他們的方式,以及弟子供養何種供品極度地挑剔;有些上師心思詭異,很會隱匿自己的缺點,甚至連自己都不察覺;有些上師似乎會記仇,而且對自己的財物很自豪又貪著;有些上師缺乏解脫一切眾生的悲心;有些上師具攻擊性而且脾氣暴躁,常常一觸即發,易於被激怒。你最好避免親近這些上師,特別是初學者的話。因為一旦你接受了灌頂,就沒有退路了。這些上師可能是夠資格的導師,但他們的這種行為,很可能讓不好的事情很容易發生。
一旦你接受了灌頂,接受了某人作為上師之後,你就必須自忖:“這是我的投射。”直到你有能力及領悟力去理解這是你的投射之前,你的分別心會佔上風,你也不會有開放的淨觀。如果你無法接受上師就是自己的投射的話,你還是可以聽聞,還是可以在場,但你就不應該接受密續的教法。話雖如此,所有這些導致我們不應該去追隨某位上師的行為,對上等根器的弟子而言,可能反而是去追隨他最正確的理由。

尊者 吉美林巴 介紹
Picture
 仁增·吉美·林巴
​ 
'Jigs-med gling-pa,1729年-1798年,西藏寧瑪派伏藏師,他發現了著名伏藏龍欽心髓Longchen Nyingthig,大圓滿法教上師,被尊稱為持明者、無畏洲尊者。

吉美林巴一生未出家,由淨相獲得龍欽巴大師傳授匯集大圓滿三種心要的龍欽心髓傳承。許多教法由第一世多竹千仁波切寫下。

主要著作:《龍欽寧提》、《上師相應法》、《功德寶藏論》。 《通達舊續十萬珍寶之所詮遍布瞻部洲地域之莊嚴》、意伏藏《龍欽寧提典籍根本明示》等、結集及新作《普巴續經典》、《佛教一切道次功德珍寶藏本注》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