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一個真正佛教徒每天應該有的生活

3/17/2017

0 Comments

 
清晨一醒來(甚至在下床之前)我們應該想:我還沒有死,仍然有暇滿人身,今天我要盡力避免損害有情並盡力幫助他們,一天所有行為都要以菩提心為動機。在一天之初,我們就應該明確自己一生的目標是利益眾生,而不是沈溺於五欲的享受。
這樣想完以後,就可以下床進行梳洗,接下來就可以做早上的修持。關於修習道次第的方法,我們可以先修一個儀軌來幫助我們清淨心中的障礙(譬如三十五佛懺悔法)並積聚資糧,在這一方面我們可以使用《觀音法儀軌》、《供養上師法》(需要先受相應的灌頂)或《晨課儀軌》。在此之中可以配合略修道次第的整個過程,《供養上師法》之中已經包括了這個部分。如果不用《供養上師法》,我們也可以修習《勝道啓門頌》,它非常簡短,但是列出了修道的總綱,這樣就能每天熏習並且使自己回想起主要的步驟。略修只需要用幾分鐘的時間。
在這之後,我們可以廣修道次第的一個主題,每天修一節(如先修依止善知識、再修暇滿、無常……乃至菩提心、空性等,周而復初,所修的內容即本書前面的各節)。如果在某個主題上產生了感受,可以連著幾天修同一個主題。修習道次第成功的關鍵,在於結合自己的生活、思惟自己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以修習死無常為例,我們不是想非洲所有的人都有一天會死,而是應該想我有一天會、我的家人有一天會死,我終將捨離自己所製造的自我形象。另外,道次第的提綱能幫助我們瞭解修法的步驟而有條不紊地修持。
在我們思惟以後產生體驗時,則應該做止住修,在心中努力持住這種感受,使它對自心產生影響。比如,我們修死無常時想象死亡日復一日地逼近或者自己處在臨終,或壽終正寢、或壯年早逝,這思惟了一段時間,有時心中產生強烈的感受,覺得自己需要做一點甚麼或者需要修習佛法,但是又不是一些文字,這時我們應該安住在這種感覺之中,停止作思擇修(不再分析)。
每天之中自己會有許多次感到心中不快,這或是因為自己遇到甚麼事,或想起了甚麼事,這時我們需要認識到自己心裡有了煩惱,然後要看一看到底是哪一種煩惱,是貪、嗔、嫉還是慢……然後再使用煩惱的對治法,當然找不出是哪一種煩惱就無法進行對治。比如覺得自己心裡不舒服而去檢查後,發現原來是害怕某人不喜歡並批評自己,這樣我們就知道這是世間八法中的貪著稱贊和認同。然後我們就修習這種貪著的對治法,我們問自己:如果世上所有的人都稱贊我們,這對我們有何益處?能否幫助我們的死、在今生中生起菩提心、空慧乃至下一世不墮惡趣?經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並沒有意義和價值,只要自己做得對,別人喜不喜歡自己是無法控制的,所以不必悶悶不樂。或許在同一天中的另一個時候,雖然沒有身語的表現,但是我們發現自己有嗔心,這時我們就要修習嗔的對治法,例如把自己放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對方所處的位置,這樣常能息滅嗔心。
Picture

我們要學著做一個醫生來醫治心中所生的煩惱之病,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從理性上認識佛法與修持佛法之間有極大的差別。我們對佛法只有理性的認識時不能認識煩惱,或者即使能認識也不對治,當我們修持佛法時,就有勇氣使用對治法來對付困難。消除煩惱並不容易,對治嗔恚一次不會使它就此消失。不同的煩惱可能在不同日子和時間,有時在某一階段中某一煩惱特別強盛,接著它就好象消失了,但是過一段時間又會出來,總之我們應該慢慢地持續運用這些煩惱的對治法,當我們這樣做時,煩惱的力量就會逐漸消退。
我們在修持時必須作長久的打算,我們應該準備花上許多生,消除煩惱決非易事,這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修習菩提心的動機在任何時候都非常重要,這是因為為利一切有情而求成佛是一個宏大的目標,它使我們產生一種長遠的觀念,因此,即使我們每一天只做一些很小的事來朝這個目標,我們仍然能感到有希望並且保持樂觀。因此,即使我們的菩提心是造作並且不是發自內心的,然而,由於它為其餘一切的修法設立目標並使內心堅固,所以我們應當每天思惟。
我們在修持中,應該保持自信和謙虛兩種態度,我們有佛性所以能夠進步並且終有一天會成佛,由此之故我們可以產生自信,謙虛則使我們能向別人學習。有人覺得有自信就會驕傲,但是我不這麼看,我們產生傲慢時往往沒有自信心,我們表現高傲的姿態是因為心裡不踏實,如果有自信心就不必傲慢了。同樣,謙虛時不一定有低劣的自我形象。我們應該謙虛以便向人學習,並且我們也使觀察慧來分辨所聽到的東西。
在每天的末尾,我們可以回顧一天所發生的事,並且從不同的角度判斷得失,對於修法行善的好事應該隨喜,對於做得不好以及產生煩惱的事則應懺悔。在懺悔過程中,對於將來怎麼做下一個決心,這能幫助我們評價自己並且使我們改進自己。最終隨喜自己以及其它有情的善根,並且將它們回向成佛。
談到加行的問題,它們包括頂禮、皈依、金剛薩埵、上師瑜伽和供曼荼羅。修加行的方法一是把它們並在《供養上師法》或《六加行》中,每天每一個都修一點,計不計數都可以,另一個方法是在作平常的修法的同時,集中一段時間強化修習加行,可以集十萬之數。至於為甚麼要修十萬,有一個喇嘛說它給我們十萬次機會使我們有一次修得對,另一個原因是我們修完十萬後容易對此隨喜。我們對數字不應該太為執著,我看到有人在閉關時整天盤算自己需要修多少才能在多少天中修完、或害怕落後於人,在修法的同時,腦子裏在做算術,這種情況還不如不計數為好。
修習這些加行對我們內心很有幫助,我學法一年後修了十萬金剛薩埵念修法,回來再聽師長講法時,效果與以前全然不同。但是我們也要注意,由於這些是用來淨治內心的,所以在修法過程中,心裡的垃圾會冒出來,這時我們要有勇氣來面對它們。如果我們願意的話,可以先修十萬頂禮,它非常有效,由於它跟身體有關,所以能夠先修消除我們身體中擾動的能量。完成了頂禮之後,我們可以再修其它的加行,但是完成了十萬的數字以後,並不是從此不再作頂禮或金剛薩埵等修法了。
師長一般建議在作無上瑜伽閉關之前先修一些加行,但是他們對不同的弟子又有不同的教誡。有的對道次第產生認識後受無上瑜伽灌頂,他們在保持日常修持的同時強化修習加行,然後再作無上瑜伽閉關,有人則在無上瑜伽之前先閉關修下三部的密法,在此之前也不修加行,所以是因人而異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比如修皈依能堅固信心,修頂禮和金剛薩埵能淨除障礙,所以這些對於修習無上瑜伽的閉關是很有幫助的。我們可以閉關強化地修加行,這樣一座接著一座修法的力量不會消退,但是也可以在做其它工作的同時每天只修一座,總之要視各人的情況而定。

Picture
文:摘自比丘尼土丹卻准《大乘精髓與日常實踐》
圖:西寧 塔爾寺
​攝:YesheLhamo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