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宗喀巴大師晚年的著作才是最成熟的

9/3/2016

0 Comments

 
       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師的著作共有一百七十三部,從內容上劃分,有闡釋顯乘和密乘兩個方面的內容。佛法共分大乘和小乘,小乘分為聲聞、緣覺二乘;大乘分為波羅密多乘和金剛乘,金剛乘也稱密乘。前者又稱因乘,後者也稱果乘。因乘果乘法是有一些修法上的區別,這就不多說了。因乘、果乘是從所採取的修道方法來命名的。
        顯乘和密乘是大乘佛法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顯乘是大乘的基礎,密乘是大乘的上層建築。大乘如車,乘就是車的名字,顯密二乘如左右車輪。單輪車雖然能行走,怎比得上雙輪車的穩健呢?這個雙輪車就說的顯密雙修。地上跑的車可以有單輪,但在天空飛行的雄鷹,必須要具備雙翅。顯密是有機的結合,不是說可有可無的東西,整個佛法它的基礎是顯乘,最高的最深的是密乘,所以必須要顯密雙修,這是我們藏傳佛教的一個特點。
        在宗喀巴大師之前,藏傳佛教中曾出現過重密、輕顯;持律排密這兩種傾向。宗喀巴大師從思想理論和僧侶修行制度上大力進行了改革整頓,建立了顯密雙軌學修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藏傳佛教內部的各行其事、一盤散砂的混亂局面。宗喀巴大師從知與行兩個方面重新審視佛陀的思想道德體系,知與行呢?彌勒的《經莊嚴》裡頭就說,佛教有兩難:一個是知難,一個是行難。知難,是因佛法不是世俗法,世俗當中很多是沒有的,新的,這才叫佛法,本身它高深、難度很大,這叫知難。一輩子研究佛學,不一定能精通佛學,這就是太大,麵包括得太廣。
        第二個是即使懂得了知道了以後,做起來很難,修行很難。所以叫知難和行難,兩個難。宗喀巴把佛陀的思想道德體系進行了有序的排列和高度的概括後,是文殊和彌勒、無著對大乘佛教思想知行體系的系統化。知就是知識部分,行就是修道部分、實踐部分。理論化的總結工作之後,進行了又一次全面的、開創性的整理和總結。

       在佛教的歷史上,繼承、弘揚佛陀教義的聖位、賢位弟子多如天空中的星星。顯位就是沒有開悟之前,資糧道和加行道的修行人叫做賢位,沒有開悟,沒有成為聖之前的叫賢位菩薩,聖位就是開悟以後,居於十地的菩薩,叫做聖位菩薩。聖賢弟子,多如天空中的星星,各個星星都發出了不同亮度的光芒。
        絕大多數先賢、先聖,都是執一經,修一法者,很多過去的歷史上,比如成就師這些,就是修一法的某一個方面修的,不是學者。知一經的,就像我們中國歷史上研究《華嚴經》的、研究《金剛經》的這些。知一經,修一法的,當然也有精通數部經典而隨機行化的,但此類為數不多。在中國整個佛教史上,像全面掌握佛教知識這樣的大師很少,其中有的側重於治學,有的側重於自修,有的側重於教化,他們都對佛教事業從不同側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但在總體上,全方位地掌握佛教顯密思想體系的、總攬全局者,在佛陀之後,只有龍樹、彌勒、無著三聖,開拓性的繼承三聖偉業的宗喀巴大師而已,他們堪稱佛教宇宙的太陽。第二佛陀就是佛陀之後的佛陀,在歷史上,把龍樹稱做第二佛陀。在藏地,把宗喀巴稱為第二佛陀。
       宗喀巴大師的著作從內容上分為顯密兩類,其中概括性綱領性的著作有菩提道次:《菩提道次第廣論》,有的人說第廣論,這個說錯了,分句、斷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次第就是次序,程序的意思,廣論就是廣說,略論就是略說。菩提道次第廣、略論,就是整個佛教知行、顯宗全部的總和,就是概論,二論就是顯宗的概括。《密宗道次第廣論》,就是密乘的總論。前兩部是顯宗佛法的概論,後一部是密宗佛法的概論,三部論可稱做顯密的綱領,對佛教思想全局做了充分的展示。
       智慧正見是佛教的“大腦”和“眼睛”,在宗喀巴大師的系列著作中,闡釋智慧正見的專著共有六部:《緣起理贊》、《辨了義不了義論》、《中論大疏理海論》、《入中論釋》、《釋義顯現論》、《大勝觀》、《小勝觀》。大勝觀就是廣論裡頭的勝觀部分,小勝觀就是現在我們這本書的後面這個小勝觀。勝觀是講哲學的,正見的。小勝觀,菩提道次略論的勝觀篇,是宗喀巴大師臨終前的著作。宗喀巴大師享年六十三歲,克主傑才五十多歲。所以從宗喀巴當時的年代來說,六十多歲,很高壽了。但是現在看起來,很可惜。宗喀巴如果能活上個八、九十歲的話,那著作就更多了。宗喀巴在臨圓寂的上半年開始寫作略論。所以這個人呀,宗喀巴大師的著作也是一樣的,前期、後期,人都是一樣的,前期不太成熟,年紀大了成熟了,最成熟的就是略論、勝觀,把前面的好多東西的說法都修改了,所以是非常重要的。
       學問,各種學術,都是有個前後繼承關係。宗喀巴在開始的時候,薩迦派,他的主要幾個上師是薩迦派的,任達瓦呀,主要是薩迦派的,所以前期的思想印象比較深,四十歲以前,一般的指四十歲之前的著作,像《般若經注蔓論》,是三十二歲寫的,這個簡直就是奇書,達唐朵達瓦,譯師在開始的時候批判宗喀巴的觀點,他提了十八點錯誤給宗喀巴,後來他成了宗喀巴弟子的弟子,就是現在嘉木樣曲吉,就是修哲蚌寺的宗喀巴的大弟子,他成為嘉木樣曲吉的弟子。以後他系統以參閱了宗喀巴的著作以後,他很後悔自己的行為,後面寫了一個宗喀巴贊,就是懺悔性的。他特別地贊到:宗喀巴大師的著作,簡直就是般若的天空,整個地照亮了這個天空。在之前的時候,很多學者,印度和西藏,沒有一個象宗喀巴這樣全面地闡述這個般若莊嚴論,廣、略論,非常地佩服、讚美。

Picture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