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多識活佛演講錄:如果沒有信仰,我們的一些傳統文化早就拋棄了。

9/20/2016

0 Comments

 

從形勢上看,我們這個大學來說,要向世界名校看齊,自己不要有自卑感。覺得我們是一個民族院校啊好像不如別人,別人瞧不起,我們要自己瞧得起自己。別人瞧得起的條件是我們在學術上、培養人才上,我們做出突出的貢獻以後,就會改變外界的印象。

學校最早叫西北民院,中央民大、西北民大、西南民大,中南民大等,這些院校里我們是第一個,是成立得最早的一個學院。

第二個我們的名氣,比別的大,這個是才旦夏茸等老先生們的好處。還有一個是我們藏文培養的水平普遍比較好。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成立的時候啊,整個我們的學生大概十來個,都被他們要走了。為甚麼不要別的呢?因為我們的藏文水平比較好,這個是大家共知的、共認的,我們西北民院的學生呀,藏文水平比較高,名氣大。

我們要保持這種名聲呀,第一個我們作為藏學的基礎是藏語文。我們藏文化的最核心的東西就是藏語文,學習研究都離不開藏語文,這個我們作為基礎課,一定要搞好,不能放鬆啊!

這幾年可能有的地方重視不夠,我們藏文系的學生,水平不如以前的了。聽說寫東西、發表文章、發表作品呀,沒有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那麼多了。這個是外界的反映。

基礎課藏語文一定要抓牢、抓好,抓扎實,要培養質量,主要是藏語文上來說的,我們的其他方面,不是主要的。語言文字,不管是甚麼民族,都是基礎。
外界說,我們藏族是一個小民族大文化,也就是說文化的大,幾乎不相稱我們這個民族的發展。哪些大呢?就是藏傳佛教為主的這個學科。過去因為當時的思想意識問題,不敢提藏傳佛教,甚至好像藏傳佛教連文化都不是。這幾年大家的看法慢慢改變了。

實事求是地說,藏族文化的核心是藏傳佛教。這沒有甚麼不好。藏傳佛教並不是我們民族的落後面或迷信。西方國家過去的大學,都是教會辦起來的。各種教會呀,基督教會、耶穌教會那些辦起來的。

文化的基礎是信仰,這個是核心。信仰非常重要。愛因斯坦說,他們的民族在困難中能度過難關,在被打壓的情況下,他們能夠成立自己的國家,猶太民族沒有被消滅,能夠存在下來,就是靠他們的信仰。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信仰,猶太民族靠他們的信仰來支撐他們這個民族,以及民族文化的發展,這個都是靠他們的信仰來的。

我們藏族從經濟發展上、社會發展上,談起來比較落後,也許這是一個好處,這正是我們的特點,能夠保存世界上唯一能夠保存下來的文化—--完完整整的佛教,我們藏民族在青藏高原上保存下來了。這個是了不起的功勞。

其他的信仰也多,其他的民族也信仰佛教,但是不是他們的全民信仰,所以有時候不重視,有時候不信仰,有時候被別的信仰代替,有時候被別的文化來排擠打壓。

中國五四運動以後,打壓傳統文化,幾乎是西方的思想佔領了主體位置,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佛教都排擠掉了。現在學界有些人,開始反思這個五四運動,怎麼看待五四運動?西方的民主思想、科技進到中國,這是好的方面。但是把中國的傳統文化破壞了,沒有傳承下來,這個可能是一個最大的損失。現在很多觀點都是從歷史的角度,分析批判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稱其有利有弊。關於這點,我們的更敦瓊陪說過一句話:科學是兩刃劍,有好的一面,有壞的一面。這個非常正確。從好的一面看,我們中國發展了;但從壞的方面來說,糟蹋了傳統文化。

我們這個民族確實是拿信仰來扛著的,如果沒有信仰的話,我們的這些傳統文化早都拋棄了。現在談藏學、藏傳佛教,回過頭來看,這是我們的全民信仰在支撐著我們這個傳統,才能夠保存下來,這個要歷史地看問題。所以我們藏族,不能丟掉自己的藏文化傳統,不能丟掉自己的語言文字、好的道德、風俗習慣,這些好的要繼承。

這幾年現代化對我們的衝擊也是很大,但是我們本民族應該覺悟,我們民族歷史上是怎麼樣的,我們靠的是甚麼能夠在艱苦的環境中存在下來?!第三極、海拔三千米以上的環境中,幾乎是無生命的地區,藏民族存在下來了。靠的是毅力,這種毅力來自哪裡?就是我們的文化傳統。

這些方面不能表面上看。我們是大學的老師、文化人,傳承就靠我們和我們培養的學生。我們肩負著承前啓後的責任。外國人批評中國人說啥?沒有責任心!我覺得這個很有道理。道德裡頭呀,責任心很重要,我們每一個人都肩負著承前啓後的對傳統傳承的責任。

怎麼保存這個語言文字啊?八十年代,在國家民委召開的一個會議上我就說過,我們應該傳承我們的這個藏族文化,全方位地傳承。在一個大學來說,我們有這個責任。但是目前的情況來說,就是藏語文也很難傳承下去。我們的文化、自己的傳承、傳統文化,就是靠那些大大小小的寺院來傳播、保存、傳承下來的。我說這就是大家對寺院看得那麼重、敬仰寺院、朝拜寺院的目的,不是純粹的信仰目的。寺院肩負著我們文化的繼承,寺院就是一個綜合的學校,是文化宮、藏地的文化中心、醫學院、天文學院,甚至戲劇、音樂、美術,都是我們的寺院裡培養出來的。我們學校應該幹甚麼呢?我們盡到了一個大學的責任沒有?這個問題我們應該考慮。

靠寺院的陳舊的思維、陳舊的教學模式,能不能很好地傳承下來我們的文化?學校里能不能達到與時俱進?文化是需要跟著時代改變的,有些要淘汰,想保存也保存不了。但是精神的東西,尤其是信仰,還得要保存下來。

在20世紀八十年代,胡耀邦總書記在西藏有一個35號文件,這個文件我一直保存著。他有講話,說:你們西藏有這麼豐富的文化,為甚麼你們不搞一個自己特色的大學呢?!西藏大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搞起來的。

為甚麼要模仿別人?好的要學習,但不需要處處模仿別人。模仿不是創造,懶墮的人才會模仿。我們過去模仿的東西太多了。漢文要是搞個甚麼,我們藏文也同樣搞,好像不搞就出軌了。民族區域自治不僅僅是政治上的自治,文化也應該自治。國家並沒有限制少數民族發展、保存自己的文化,所以問題在於我們自己內部,不是外部的條件。

我後來發現很多事情上,問題存在在內部,不是政治環境啊甚麼的問題。政治環境同樣的情況下,有些地方可以做出很大的成就,有些地方就不行。

我過去有一個經驗,我一輩子,1952年參加工作,明年(2016年)的時候,我的黨齡都六十年了。民族工作中,奮鬥了一輩子,我的個人經驗是,民族工作,自己要伸手要。國家的權益、權利等很多東西,沒有別人主動送回來的東西,要自己去要。民族的權益、文化上,不管甚麼東西,都要自己爭取,自己主動地、積極地去爭取才能得到。不是說別人給你發給,等著別人給你給啊,民族工作上沒有這樣的事情。

我們的學科建設上也一樣,文化大革命,整個我們學校都沒有了。後來改革開放逐步恢復。那時候啊,我們那個梵文,就是“扎”開課,藏傳佛教都開課。那時候西藏來人、西藏大學來了的人都說:哎呀,你們膽子大!你們這麼多的傳統的東西都敢講?!他們看了伸舌頭。哎呀,他們說不可思議!我說共產黨的政策上並沒有限定這個不能幹的,傳統文化嘛,藏族文化,我們可以自己搞嘛。

搞對了!現在這個藏傳佛教課,我聽說除了本學院的學生之外,還有外系的、外學院的人都感興趣,來聽這個課。我去年夏天到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他們一個佛教研究所,研究人員都有三十多位,他們專門請的有藏地的一些專家。他們說他們有三十多個研究人員,我說我們藏學院都沒有這麼多老師,我們這才二十幾個老師。

廣東中山大學裡有因明專業,請我們的祁順來等專家去那邊講課。河南大學都有藏學研究所,和藏學根本掛不上鈎的一些地方,都在研究藏學。所以,我們這個工作非常重要,不但是對國家、民族,國家可能對外講的時候,也是拿上民族院校來作榜樣吧。對外的時候,我們怎麼重視這個民族文化的傳承啊,拿幾個學院擺樣子。我們自己呢?!確實應該很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我們的專業,我以前提過,專業要增多,作為藏學,不能只是現有的這幾個研究生專業,應該多開幾個,每年起碼增加一個到兩個學科。比如梵文,季羨林先生給原甘肅省洛桑省長托付過,說你們藏族對世界文化的貢獻了不起啊,你們把梵文的傳承保存下來了。他說漢地沒有一個人做到。他一生希望培養兩個人,最後也是失敗的。他希望藏地梵文的這個傳承,不要消失掉。這是對人類的貢獻,不僅僅是對藏族或者國家。

你比如藏族歷史,歷史學院拿去了?他們能拿去藏文歷史資料嗎?這個我們應該有以藏文資料為基礎的歷史研究,他們研究最多是一個漢文資料嘛,藏文他們能用得上嗎?所以這個歷史—--藏族史,應該很好地研究。

還有藏族文獻、藏傳佛教等,過去條條框框很多,我們要改革,就是要打破那些條條框框。哲學是甚麼哲學系的,那好,哲學系你研究藏傳佛教,行嗎?你能做好這個工作嗎?我們的人才,請來的這個自己的人才有呀,藏傳佛教內部,比如研究中觀、研究唯識、研究因明,藏傳佛教是寺院式教學,這個很多地方都有。

早幾年的時候,學院的才讓草老師,到美國去交流,回來了她跟我見面聊,她說,哎呀,我碰到哈佛大學的有些人問中觀,他們研究中觀,我回答不了,感到羞愧啊!確實,自己的寶貝,別人研究,我們自己研究不了,這個能說得過去嗎?!

藏學的中心,應該是藏區我們幾所大學。世界藏學研究,研討會應該在我們這些大學裡面召開,而不是不懂藏文的,或者學了幾個藏文的,研究了幾本資料的人來,成了藏學家,成了他們的資本,拿著他們的資本,在外面搞得熱火朝天。我們真正的藏區、藏傳佛教寺院,我們的大學,卻鴉雀無聲。我覺得這些現象很不正常!

我們那麼多的寶貝,隨便拿出,樣樣都是寶貝,我們應該組織一些研究。比如現在,早幾年,數學系拿到了藏學的這個天文、歷算學科。但是天文、歷算他們僅僅是從數學角度研究。藏族傳統的天文學,誰在研究?!人家拉薩每年出歷算仙書。過去拉卜愣寺,每年都出自己的這個曆書。我們雖然幾個人在研究這個天文歷算,有沒有出過這個“曆書”?這些東西啊,特別是像我們的因明,更登三木旦老師等,他們學的是專業因明,出了幾本書,我們應該給他辦這個因明研究所,因明專業有這樣的人才,應該利用。廣東中山大學能辦起因明學,我們西北民族大學辦不起來嗎?這個能說得過去嗎?我早就建議了,我說因明啊,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科,應該申請成立博士點、碩士點。馬克思說,邏輯學在佛教界發展到了很高階段。恩格斯說:邏輯學發源於佛教。我們怎麼能放棄這樣的學科呢?!

藏學是一個多方面的學科。比如,我們語言文學方面來說,語言研究所有沒有建立?!應該研究。我到內蒙古大學去的時候,賈拉森先生請我去,我看了他們的語言研究所,哎喲,很大!裡面整個八思巴以來的這個語言上的那個語言大師,有很多照片、造像。他們還有一些先進的語音設備。很多人在說話的時候機器給錄取,做語音研究。我當時就想,我們華侃老師是語言上那麼出名的專家,我們西北民院,怎麼不搞語言研究所呀?西北是個多民族的地區,除了藏族還有土族等其他民族,我們可以研究各種語言。我聽說周毛草博士也要調來,研究藏語的條件具備,藏語方言研究等,應該整個把研究的主動權拿到我們的手中,在這方面做工作。語言文字現在他們有敦煌古藏文研究,我們“薩句”以後的詞彙呀,語法學、詞彙學有沒有研究的東西呀?修辭學“年額”,能不能專門研究呀?“昂爵”,“代聚”,這些每一門都可以開學科,這樣以後,我們就不會僅僅局限於文學研究,不會吊在一棵樹上吊死了。我們應該開拓專業,新增專業來發展。

第二個我們可以考察一下名校,國外的哈佛、劍橋、牛津呀,能夠派出幾個人去考察一下,學習他們的先進經驗。國內呀,至少香港的科技大,那樣的地方可以考察。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開擴眼界,不要在封閉的環境中求發展。封閉的環境里,是得不到發展的。現在這是個信息時代,天天大量信息出現。我們藏學院不知道有沒有網站?可以辦一個藏學網站,老師們的成果可以發表,別的地方的成果資料可以介紹,可以搞學術交流,可與國外交流。青海民院招收這個研究生,有國外研究生,我們為甚麼不招?八十年代日本和美國的都聯繫過,說是他們要派一些研究生來我們學校藏學系研究、學習。那時候是怕外國人進來,藏族和外國人隔離嘛,這種情況下,我們學校的某一個領導就回答說,我們沒有條件,我們沒有老師,沒有房子,就拒絕了。但是現在改革開放了,應該這一方面開這個門,招收國外的大學生,這個是一個門路,這對提高我們學校的學術地位,弘揚藏族文化,都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是一個建議。

再一個建議,我們可以召開一些藏學各個方面的研討會、學術活動,增加學術活動,各個大學同專業的學校呀,便於交流,成果交流、人與人之間交流,這是非常重要的。對大學來說,辦研討會,甚至全國的,逐步辦到國際上的學科研討會,這樣才能做大。

再一個吸收人才。我們現在就這麼二十多個老師,課還是排得滿滿的,都帶十幾、二十節課。我們老師們大概代課多收入就多,就是看著錢上打算的。搞學問的,不能看錢啊。我們傳統上講呀,搞學問的沒有財富,搞財富的沒有學問。“央金瑪”和“諾金瑪”,一個是智慧女神,一個是財寶女神,她們兩個人,嫁了一個丈夫,兩個人經常打架。喜歡學問則喜歡“央金瑪”,那“諾金瑪”就生氣,不給他財富;喜歡財富“央金瑪”就嫉妒,不讓他得到學問。過去有這個說法,這個雖然是一個神話傳說,我覺得也很有意思。往往看錢呀,發財呀,人只能選擇一條道路。你要一心一意當學者,研究學問的話,你就不要有發財的思想。我們藏學歷史上,很多學者都是非常困難的,沒有一個有錢的。有錢的人能成了學者的,佛教史上幾乎是沒有的。宗喀巴是背著背架子到西藏去學習的。嘉木樣第一世,是非常出名的學者,他在哲蚌寺學習的時候,有時候飯都吃不上。在他的傳記裡頭說,餓了就喝一些涼水,泡幾顆豌豆充飢。就是這樣艱苦的學習。華銳饒薩,是很有名的學者,在拉卜楞學習的時候,沒有錢點燈,晚上照明他就買上一些香,香點著來讀書的。他們都成了偉大的學者。

我們老師,基本上所有的大學教授,第一選擇都應該是學問,不是財富。要做哪個專業,整個自己的專業的領域,應該是一個學者,專業的學者。學者不是學一些東西就是學者,學者需要廣博的知識,還有專業的深度。當一個學者確實不容易,不是為名為利才當學者,整個是為了自己的學科,有一個為學科獻身的精神,才能夠成為那一個領域的著名的學者。我們大學里的老師,應該個個都是學者,才有資格當大學的老師。沒有學問的就要學,多讀書、多看書。去年,世界上曾有個統計,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讀書最多,結果第一是以色列,每個人平均每年讀75本書;第二是日本,每人每年平均讀60本書。以色列和日本人,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民族。稱為優秀,就是他們善於讀書,善于思考。
我們要多看一些書,學校里那麼多的課需要人代,但是給老師們也要給時間來讀書、學習、鑽研。

另一個,領導上排課的時候就要考慮到,不是能代多少課,而爭著代課。爭著代課就是為了掙錢嘛,你課那麼多的代上,能不能教好?能不能保證質量?這是需要考慮的事情。少代些課,提高教學質量,做一個合格的老師,這是我們藏族專業老師,首先應該做到的。我們的傳統是這樣的,很多學者,歷史上的學者,都是為了對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文化奮鬥一輩子,沒有去追求穿好的,追求吃好的,目的也不是為了這些。

有時候我考慮,藏族為甚麼經濟沒有發展?這個和文化有關係。它側重於精神世界,不重視物質享受。有些錢的時候,就送到寺院上去,修佛像、修塔,自己住著一個破帳蓬。這個不是他們落後呀,他們的精神境界不是僅僅為了活著,活著不是為了吃好穿好。吃好,現在吃得很好,病也很多。大家知道吧?我們很多人都吃出來很多病,糖尿病成了普遍的疾病了。為甚麼?吃得好呀!所以這個享受呀,使人墮落,這是一般的規律。享受,精神就變得墮落、腐化,最後走上犯罪的道路。歷史上我們艱苦奮鬥,“衣足以蔽體,食足以裹腹”即可。就是說,吃飽了就行了;不冷了,衣能夠蓋住身體就好了。這是我們的文化、藏族的精神,這個不是壞的,落後的。在這種精神下,才保護下來了我們青藏高原的這個環境。所以,我們不是從享受的角度來看:啊,藏族確實落後呀!不會吃,不會穿,不會享受。那麼你享受的那些人來說,你們享受了有甚麼好處?你們對世界做出了甚麼貢獻?天天吃著肥美的食品,你們考慮了沒有你們的人生價值是甚麼?!

所以我們藏族側重於精神。食宿也得重視,但是不是說腐化墮落,走上那個方面去。不是吃飽了、穿好了、吃好了就圖享受。

唐朝的一個作家賈島說:一人一個土饅頭。帝王將相到老百姓、乞丐,最後都是一個結果,都是一座墳呀。一人一個土饅頭,這就是最後得到的。

亞歷山大打遍了半個地球呀,最後佔領了印度。他去訪問一個聖人,要問自己的前途怎麼樣,那個聖人給他的回答是:陛下,你只能得到七英尺的土地。七英尺是甚麼?埋你的土地。你打到了半個地球,最後你佔有的除了埋你的那個七英尺的土地以外,甚麼都沒有。

我們人呀,活的是一個精神,精神是非常重要的。精神不跨,這個民族就跨不了。精神腐敗,這個民族就跨下去了。我們需要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擔負著重要的民族文化,藏族燦爛光輝的文化,要靠我們老師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們來傳承,所以我們的歷史責任很重,不能光看眼前芝麻大的利益。

所以,對於老師們排課要適當,不能過於重,課多了就講不好,備課都沒有時間,研究更沒有時間,看書也沒有時間,你說我們大腦不萎縮哪裡去呢?在這種環境下,只有造成大腦萎縮。我們要吸收新的知識,補充營養,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領導們呀、組織上要考慮老師們的讀書、研究、學習、深造,這些方面都要關心。要有一個能夠提供他們成材的環境條件,加上自己的智慧和勤奮,才能做出成就。

當領導,大多時間都是應付。好多單位,包括我們學校,過去也是應付的太多。應付上面的,應付下面的。開會呀,甚麼傳達上面的精神呀,當領導確實疲憊不堪。

我到加利福尼亞大學去講藏傳佛教,講了一課。他們的很多教授來聽課,他們的一個副校長也來了,非常重視。領導和同學們坐在一塊,沒有特殊的待遇。很多白鬍子老教授都來,坐在那裡聽。他們介紹,今天有很多教授和副院長也來了。我說你們的副院長經常在學校里吧?他們說不在學校里。一年大概學校里來幾次。為甚麼呢?他們說校長住在好萊塢,他完全用手機來開會,手機發佈指示。現在通訊設備這樣發達,為甚麼要跑到學校去?校長只管兩個事情,一個是學科建設;一個是資金的來源。爭取社會上支持,和大老闆、大財團聯繫找錢,是校長的任務。他們的一個教授呀,專業經費很多,錢很多。他說是幾百萬、幾千萬的資金,掌握在這個教授的手裡,就開展學術活動,出版呀、開會呀,這類活動他們很多,都不是國家撥款,而是財團支持。

我們學校也可以不光靠這個國家撥款來維持生活。國家撥款只能維持生活呀。想一些辦法,聯繫老闆、企業、藏族的企業家們,讓他們來,想辦法解決我們的學科建設資金的來源。

有多少錢,辦多少事,這是過去的思維。依靠國家,依靠政府,甚麼也依靠政府,依靠上面的指示,自己的腦子就不動了。腦筋不動,那樣不好。學校作為學術單位呀,思想要活躍,多思考,有個創新的思維、改革的思維、發展的思維,要這個東西。守業不是能幹的人做的事情,守業型的幹部沒有甚麼大的希望,守業型的領導不要;要開拓型的領導。時代在發展,天天都在發展。所以我們陳舊的思維呀、陳舊的模式、陳舊的領導方式,都解決不了問題。

群策群力,大家團結一致,我們做好一件事情,把這個專業搞好。這個是我們對國家的貢獻、對民族的貢獻,甚至是對人類的貢獻。這方面視野要開闊。
所以,我希望大家、希望我們的學院能夠有一個發展,學術上做出突出的貢獻。如果不這樣,死了以後,後人會罵—--那些酒囊飯袋,沒有做甚麼工作。
我們現在評價歷史上的人物一樣,哪個皇帝,哪個大臣,做出了成就。世界上有些民族消亡了,只存民族的名,沒有實了,就像我們的這個滿族一樣。滿族是皇族,掌權的民族,到後來,幾乎他們的情況就是,有文字,不用了,滿語沒有了;北京的很多人都是滿族,戶口本上是滿族,他們和漢族沒有甚麼區別。我們在電影上呀、電視上看到這個滿族,實際上沒有滿族,我們看不到。服裝沒有了,語言沒有了,文字成了死文字了。

我到外蒙古大學去座談的時候,他們就說,蘇聯統治了他們,最大的失敗是換掉了他們的蒙文,換掉的新蒙文,是以俄文字母拼寫的蒙文,這樣使整個蒙古的文化斷代了。過去的那個資料看不懂,成了死文字了。蘇聯解體以後,他們認識到這個問題,現在開始恢復他們的舊蒙文了。

我們那麼多的資料,能不能看懂?如果我們的藏語、藏文丟掉了,以後我們怎麼傳承自己的文化?做為一個知識分子,應該考慮這些問題。我曾經在青海海南州的講座中對老師們說,我們老師培養的花朵是活的,不是死了獻幾個花圈。我們對本民族培養了那麼多的人,這是我們的驕傲。我們死了不需要花圈,不需要花籃,我們的桃李滿天下,這個功勞誰能做到?!釋迦牟尼是個老師;孔夫子是個老師;耶穌也是個老師……都是老師嘛,傳播了他們的思想,最後那麼多的人跟隨他們。老師的事業是偉大的,光榮的。雖然我們在當代社會里,老師的地位並不高,但是我們不是爭地位、爭名譽的。

以前有個汪峰院長,曾經在西北民院當院長的時候講過,希饒嘉措大師和周總理一塊訪問柬埔寨的時候,他們以國家的禮儀來接待總理。但是希饒嘉措大師是一個高僧,哎呀,希饒嘉措大師的特殊待遇,是國王和王后親自朝拜他,然後希饒嘉措大師坐在椅子上,柬埔寨的國王親自用金盆來給他洗腳。那樣的禮遇,在佛教國家裡,希饒嘉措大師比周恩來的地位要高得多。這是汪峰說的,他跟著去了,回來講述的。

科學家、知識分子,幾千年、幾百年後,有他的著作留在人間,有他的塑像留在人間。哪個皇帝有甚麼金像嗎?僅僅是當時有權而已。但是我們做的工作整個是為人類服務的。當時我們雖然不出名,沒有地位,被人瞧不起,默默無聞地工作,但是我們做的事,不是這一輩子的事情,整個做下的貢獻,寫上一本書,培養出來很多的人,會活在後代人們的心中。漢地名人刻石碑呀,皇帝那些刻石碑,我們教師是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樹立自己的石碑,不是刻在石上的石碑,而是留在人心中的石碑。我們佛教上的一些人,很多人都沒有石碑,但是每一個人都記得他,念著他。

所以,不要瞧不起自己的工作,嫌自己的工作地位低、收入少、工資低,不要計較這些東西。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義的。我們培養出來這些學生,傳播我們的知識,這個就是對民族最大的貢獻。我也希望老師們在這一方面,不要隨著潮流,比工資呀、比地位呀、比名譽呀。這是不符合我們佛教的道德的。應該埋頭苦幹、做出成績,像陳景潤那樣做出貢獻。陳景潤啊,不要說名利,他自己考慮問題連走路都會碰到樹上。陳景潤,數學家,接待客人的時候,訪問他的時候,他躲在廁所里,做他的研究,在草紙上寫算數。因為他不願意接見那些人,接見人、名人,接見得很多,他就沒辦法了,跑到廁所里去躲避,就是這樣的。他有一次打飯的時候,路上考慮他的這個問題,結果頭碰到那個柳樹上了,這樣的人,真正是做學問的。世俗人的這個名利呀、地位呀,和我們做學問的根本不沾邊。

現在我們大學老師,也很不光彩,不是所有的大學老師不光彩,有幾個敗類,糟蹋了大學教授的這個名譽。曾經報道孔府的一個孔學家,結果是人販子,你說這個還稱得起是個學者嗎?也是教授也是學者,每一次出國的時候帶上人,他收很多錢,從中取利。給我多少萬塊錢,我就把你帶到美國、法國,就是這樣的。這個也是現在的教授。

過去有些人呀,有些鑒定,學術鑒定呀,收紅包評定這個作品,評定評獎呀,非常不正常。過去,大概八十年代吧,我評藏族文學獎呀,伊丹才讓還在,他給我說,甘南的某某領導要評上,某某書記要評上。我說你們幹啥?你們指定就好了嘛!為甚麼請我們教授來評?我說以後我再不參加這樣的評議會了。以後我再也沒有去了。評獎都搞關係的,甚麼一等獎呀二等獎,一等獎可能是官大、關係好,這種風氣,就叫做學術腐敗。

我在甘肅省高知評定委員會裡的時候,又碰到學術腐敗這個名詞。有一個蘭大的博士生,一年寫到了一百多篇論文,破格要評教授。大家評的時候說,這個怎麼寫的?平均三天一篇論文。後來大家就不相信,要調查。查的結果完全是網上下載的,別人的論文換上自己的名字,就這樣弄虛造假。你說我們學術界成了這個樣子,整個是學術腐敗!丟人呀!我聽到以後,我說哎呀,這樣的話,這個教授都不能當了。這個簡直是太不像話了,學術腐敗搞成這個樣子了!

你考試的時候,請人答題,考試的時候也是造假;升職稱的時候,自己寫不上論文,出錢請別人給寫論文,這樣的不是沒有。我們在評職稱的時候,碰到很多這樣的現象。方舟子,出來的一個打假的專家,整個北大清華那些人把方舟子都恨透了。但是他揭露了一些學術界的黑暗面。所以有個人在網上寫文章說,我們中國的腐敗,不是官員的腐敗,光是官員的腐敗好治理,而是全民的腐敗。學術界應該保持清廉,不能搞學術腐敗。

所以我們做學問的,我考慮了多次,考慮了很長時間。人啊,要真正成為一種學術上的泰斗,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人格、人品;一個是知識。單靠知識是不行的。現代靠知識犯罪的很多,高科技犯罪,這些人沒有品質,沒有德行。我想我們做學問的人啊,需要兩個翅膀,才能飛起來,一個是品德翅膀,一個是學問翅膀。有兩個翅膀,才能飛在學術的天空中。對學生的培養也是這個,只重視知識的灌輸是不夠的,應該教會他們如何做人。

我早幾天寫了一篇文章,在網上發表了,《先做人後做佛》。做佛的條件是,是人才能做佛,你連人都做不好,還能成佛嗎?我們培養的學生必須德才兼備。光有才是不行的,這個是一直以來國內外得出的經驗。人必須要德才兼備。光有德是一個好人;光有才是個聰明人,都是半個人。德才兼備了才是人才。所以我們培養學生呀,老師們肩負的不是教知識傳播知識就完了,是教人,教做人,把德的教育,融入到我們的教材中,每一句話都要包括這個德的成分。

過去我在當老師的時候,就深深感覺,現在的老師,大多數不管學生了,成了教書匠了,不是老師。教書匠,就是匠人,給你傳播知識,傳播知識不是人也可以做到,現在這個廣播、電視、電腦,都可以傳播知識。但是老師是活的人、活的思想、活的道德模範來培養人才,所以要有責任感。做為老師確實需要很強的責任感。我們歷史的重任啊,肩膀上擔得很重。只要選擇了做老師的這個崗位,就要做好老師,不然的話,你愛錢就經商,辦企業,不要到大學裡當老師了。

我這個話是比較直啊,直來直去,也是對大家衷心的一個忠告,警示大家。過去,解放初蘇聯的那個教學法上,把老師稱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塑造人類的靈魂就靠我們老師了。塑造出真善美的靈魂,還是假惡醜的靈魂呢,責任都在我們老師的身上。

今天在坐的,有些是我的同事,有些是我的學生,一年也碰不到幾次,想說的話我就給大家說了這麼些。
Picture
對藏學院教師代表內部講話
(2015年6月7日,西北民族大學新校區)錄音整理,殷軍  來源:藏人文化網)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