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點燈祈願法會-千年梵歌再現

1/30/2014

0 Comments

 
時間:2014年1月16日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點燈祈願法會 千年梵歌再現佛陀世尊成道的聖地、印度金剛座的噶舉大祈願法會會場,如詩偈所說:「上有天人善持白傘蓋,下有龍族海會供養雲,前有人群海會禮讚音,盡攝人天清淨妙福田。」滿月下,一場滿溢慈悲的音樂祭典,即將開展。  

16日晚間,滿月柔美的光芒下,祈願大會場的舞台已卸下連續14天的精緻壇城布置,寬廣的舞台上方,映襯著祈願法會的藍底LED螢幕前,僅有金色佛陀端坐,沐浴在氤氳的金黃光束中。首度於16日舉行的點燈祈願晚會,就這樣清麗肅穆的開場了。

■以善妙歌舞及美麗燈燭,獻上供養
如同佛陀在〈三摩地王經〉中說,「美妙歌舞眾伎樂,悅意喜笑善樂器,殊妙油燈常連綿,恆時供養無上尊。銅鑼鐃鈸百腰鼓,各種美妙鐘鼓聲,琵琶伎樂百功德,淨意導師我供養」,因此晚會中,以各種善妙的歌舞、善妙的純淨笑容,及美麗的燈燭,向佛陀及上師獻上無比善妙的供養。

比往年更為盛大的點燈祈願晚會,緣起於第七世法王在嘠千大營地中,舉辦祈願大法會來慶祝新年的傳統。根據歷史記載,當時,佛壇上陳列出不可思議豐富的貢品,但是法王仍然在鋪著薄墊的地上,恭敬地向佛壇頂禮。

在3百多年前的祈願大法會期間,早晨是祈願法會,下午則有聖者行傳的節目演出,將佛陀的本生故事、藏漢成就者的行儀事跡,及轉輪聖王、漢族藏族蒙族的國王,以及天人與阿修羅的爭戰,還有帝釋天與四大天王的故事,栩栩如生的表演出來。
法王噶瑪巴有意恢復此傳統,因此,在第31屆祈願法會的點燈祈願晚會上,以「慈悲法意」為主軸,規劃為三大表演型態:「西藏傳統歌舞表演」、「不丹傳統歌舞表演」及「印度道歌表演」。

■小規模的藏樂交響實驗
在法王兼容新舊的心量下,今年有一項新創舉供養大眾:以小規模實驗的方式,引進中西方常見的交響樂演出形式,將取材自西藏的傳統音樂,結合不同樂器共同演出,也藉此鼓勵西藏文化創作者朝此方向繼續擴大努力。而早在一週前,40位來自孟買的舞台專業團隊,帶來7輛貨櫃車的器材,從9日起,利用每天半夜晚課結束後,攀爬上5層樓的舞台頂端,陸續架上了200盞舞台燈,及舞台上橫40呎、寬22呎的巨型LED燈,法王則幾乎每晚都會到場視察,並親自規劃了所有節目流程以及燈光設計。

一、法王開示「光明的力量」
在晚會一開始,法王先上台,先以柔軟的法語甘露,為大眾提醒光明的力量,與善良與慈悲的責任。法王說:
燈火代表平靜與光明,就好像在黑暗地方,當我們看一展燈火時,會感到一絲歡喜和安慰,因此在無盡輪迴苦海中,佛菩薩們將正法點燃了,而使我們產生勇氣和信心,今天我們不光只是點燃世間的燈火,我們更要將智慧、慈悲的燈火點燃,以及點燃和平的燈火。

我們今天在金剛座佛陀成道聖地,就要將智慧和慈悲的燈火,一個接一個的傳遞下去,希望大家都能帶著這樣願心,來進行點燈活動。今天點燈祈願法會中,我們也安排一些表演節目,但並非是世間歌舞表演,最主要是使表演符合於正法,並且以這些歌舞,代表我們對佛陀正法的意念及對一切生命的慈悲之心,更提升增長我們的智慧與慈悲。

尤其佛陀是在印度出生成道,我們更要將這樣一種佛陀成道的修持傳統,延續下去,所以我們更要能夠帶著一種善心,開展善心,將這一念善心帶到各自生長之處,擴展到全世界,每個角落,這也是我的期望。

二、〈四臂觀音修持簡軌〉:與大悲觀音相應的時刻
接著由四位維那師唱頌〈四臂觀音修持簡軌〉,來喚醒眾生蘊藏的菩提善念。法王殷切的心念,是希望再三的提醒大家,善心,是讓一切心願圓滿,獲得幸福快樂的道路,而為了要能生起善心,首先需要在心中生起慈心與悲心。

為了讓大家能獲得加持,而能如實生起慈心與悲心,因此向一切諸佛慈悲的總集:雪域藏地的有緣本尊:聖觀世音菩祈請,並唱頌出利益廣大且容易修持的〈遍利虛空觀音儀軌〉。在三次的〈皈依發心文〉:「諸佛正法聖僧眾,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施諸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和三次的〈觀音菩薩禮讚文〉「淨極無瑕大悲身,阿彌陀佛頂上嚴,慈眼悲憫視眾生,皈命頂禮觀世音。」之後,反覆念誦〈六字大明咒〉,一時間,舞台上投射出的金黃光束交織著「嗡嘛呢唄咩吽」的持誦聲,熨燙溫暖了大家的心。

三、四:〈自然的美麗〉、〈犛牛蹄聲〉:感恩地球和動物
之後的節目〈自然的美麗〉、〈犛牛蹄聲〉則逐步擴展了與會眾的關注心量,從感恩我們所生長唯一所依的地球、到憶念動物的恩德,並進而轉向對佛陀恩德及悲智雙運的教法致謝。在七道彩虹光束中,搭配了地球各季節美景為背景畫面的交響樂團傳統樂曲演奏,在外國法友看來平常,在西藏傳統樂曲表現形式上,卻屬歷史上的創舉,表演者們來自於位於北印度達蘭沙拉的西藏藏劇團,都有10年以上演出經驗。

法王於去年1月、上一屆祈願法會後,透露希望呈現西式交響樂團表演之構想,並請文化大學的國樂系主任吳宗憲老師協助規畫設計,吳老師回憶說,後來左等右等,等到8月底,法王傳訊說,希望此次能嘗試融合西藏藏樂及中國傳統國樂的新型態演出。

因此,去年9月份時,法王自掏腰包,讓幾位年輕團員到台灣,在40天內,以每天3小時的集訓方式,讓他們一對一接受包括二胡、三弦、揚琴、笛子等樂器表演及音樂課程。

16日當晚,以西藏傳統樂曲重新寫成協奏曲的〈犛牛蹄聲〉,宣揚出法王對動物自主權的日益關切心念,畢竟大地上生物種類千萬種,人類僅是其中之一,眾生雖然大小不同、形狀有別,生命價值是並無分別的。

在巨大LED播放著各式動物影像時,以笛聲為主、輕躍自由的合奏表演,勾起人類對動物權益及生命價值的反省,就像人類想主宰自己生命一般,動物也想自主自己的性命,且動物不論直接或間接,都在在處處利益人類,動物們所產生的奶、血、肉,被人類所食,皮毛被人類所穿著,如果沒有動物,人類是無法生存的,因此我們應當憶念著動物生命給我們的各種幫助。

五、〈不在天上在天上〉:來自不丹的讚嘆
喜馬拉雅地區的傳統,是悲智雙運的圓滿佛教傳統,就算21世紀外在物質興盛,也不能沒有慈悲與智慧。因此,喜馬拉雅個民族應該要繼續的,守護著父輩祖輩們所留下的這悲智雙運的圓滿佛法傳統,因此接著由不丹傳統歌舞學院,表演出讚嘆佛教傳承的傳統歌舞「不在天上在天上」,7對舞者的純熟舞步,引起全場熱烈鼓掌。

六、〈願望之歌〉:祝願眾生心願成就
在對地球和眾生們的關心後,法王將目光轉回到了故鄉,藉由西藏藏劇團歌聲,傳達出法王念茲在茲的祝福。在兩千年初,世界屋脊之巔、某夜月光照射在沈睡的大地上時,法王噶瑪巴來到了印度,當法王的坐騎來到了他鄉異地時,法王回首遙望著故鄉,心中生起了無限的感觸,於是便寫下了「願望之歌」。

這首歌主要在祝福西藏山川大地的美麗,祈願一片美麗自然能不斷綿延持續,人民幸福、聖者住世、人們心想事成、達賴法王長久住世、總持教法,希望所有大眾都能心願成就。搭配著LED螢幕播放的各種藏民的笑容,及結尾最後一張布滿皺紋、正轉著大經輪的手,法王對故鄉的深厚思念和盡力祝福溢於言表,讓同樣遠離家鄉的僧眾及國際弟子們深深感動。

〈願望之歌〉
嗡 娑 諦

三密大悲潔白右旋螺 

依於不變意樂而吹奏
無比名聞樂神勝妙聲 善樂喜祥之蓮展笑顏
無比莊嚴如意甘露樹 

無垢圓具香甜甘美音
永樂之寶枝茂果實豐 於三界中戰勝極莊嚴
清涼雪山甜美之花曼 

吐露甘美乳香之藥城
二規月光撩人之光明 戰勝黑方昏暗之戰鬥

雪域福樂喜筵圓滿相 

聖者手中白淨蓮花持
相好怡人有情眼中寶 宛如堅固金剛兄弟聚
圓滿經典朝日所佈河 

明慧勝妙蓮花池中住
蕊中蜜蜂樂音之善道 所知吉祥甘露願綴飲
復次瞻洲廣大財寶持 

不壞利益喜樂之涼蔭
顯現無量利他之月形 寂樂睡蓮園中展笑顏
二資白雲華蓋所由起 

實語珍珠細雨花瓣酒
無私善緣徒眾花園中 利樂之蕊喜樂眷屬結

七、〈上師是一切〉:千年傳統梵文道歌再現
西藏的人們都認為印度是聖地,是佛陀出生的地方,是能透過朝禮而清淨罪業的聖地,往昔西藏的眾多譯師們,捨棄身命錢財,前往印度求法求道,印度的大師智哲們也來到西藏,將悲智雙運的教導廣為傳授。

尤其是薩惹哈大師的教導,由譯經王馬爾巴大師承繼後,此善妙的傳統傳承至噶舉歷代成就大師們,將各自的證量豁然宣唱為金剛道歌,而歷代黑帽系法王噶瑪巴亦也多為宣講,因此噶舉傳承演唱道歌的傳統已歷經千年,並集結為《噶舉道歌海》。

而在印度本地,以印度四大方言中的梵語演唱的道歌,至今仍在南印度盛行,而法王希望恢復梵文唱頌金剛道歌的傳統,因此邀請兩位鑽研道歌傳統超過30年的音樂博士南達.庫瑪(Nanda Kumar)和拉喜卡.庫瑪(Radhika Kumar),來表演帝洛巴祖師親唱的道歌:「歌中之寶」。

兩位教授表示,印度道歌如同西方吟唱詩人一般,流傳於印度民間,記載了不同教派各證悟者的覺受,而隨時代流轉,屬於佛教的道歌已非常稀少,目前僅在南印度邁索爾(Mysore)、瓦拉納西(Varanasi)等地區仍有少數傳承,他們於噶瑪巴900週年受邀演唱後,受到法王感動及啟發,因此這3年來,持續在印度各省及世界各國博物館,找回了一首首失傳已久的佛教道歌。

教授們解釋,流傳千年的印度古道歌表演,是智慧與方便的融合型態,代表智慧力量的歌者演唱出遠古悠遠的證悟之音,而舞者則以手勢、眼神及動作詮釋覺性及慈悲。

教授們解釋,梵文道歌每兩句為一段,此首道歌分為四段,由於世間萬物及五蘊對境都是上師加持,而道歌就是上師本身,因此開場時,先將道歌供養給代表佛性的法王噶瑪巴,將自我與覺受,都呈現於法王蓮足下。
接下來兩段,則講述:

宇宙雖由地水火風空五元素組成,
但一切萬物其實為「一」,臣服與合一的智慧,唯有在上師的加持中可以了悟,我們凡夫智識的心識,只是窺看佛陀如風法意的一扇窗,唯有透過上師加持,才能貼近實相。

第三段則唱頌到:
透過淨化自心,行者才能踏上如佛陀的道路,去成為「佛」,就請回歸到你的佛性,因為佛性就是你,因為佛性就是智慧之海,佛性就是上師,行者要躍入其中,融合為一。

結尾則再度讚頌:
具足威猛加持力的上師,如同度母之子,上師與度母無二無別,上師、佛性、度母及我們,其實都是不增不減的「一」,我們必須融入上師中,我們看著上師,祈求在加持中啟覺佛性,融為不生不滅的勝義,並將此歌舞供養給噶瑪巴您。


在唱頌道歌時,背景LED依序播出帝洛巴、那洛巴、馬爾巴等及十六位法王的唐卡畫像,並間歇穿插以明朝永樂皇帝為第五世大寶法王繪製的「法會神變圖」,帶領與會者大步跨越時空,在當下的覺性中,貼近了成就者的身影。

八、〈點燈祈願文〉:王菲錄音領唱

結尾是最動人心弦的〈點燈祈願文〉大合唱。

經典記載,過去在燃燈佛的時代,有一位名叫金手的國王請問燃燈佛,「過去以何因緣,而能相好莊嚴全身放光?」燃燈佛回答,「我在凡夫時,以布裹身燃燈供養,因此如今能相好光明」。於是金手國王亦將布料沾油裹身,將自身燃燈供佛並發如是願。

相傳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時,傳授點燈的儀式,並說道:「過去聖者的行儀,後世弟子的修持。」因此,在滿月的當晚,大家捧起手中的蓮花燈燭,虔誠唱起〈點燈祈願文〉這首阿底峽尊者著作、法王譜曲的歌,來供養一切佛菩薩,也輝煌自心的光明。

此時舞台全場打亮,照亮了分坐於舞台兩側、持蓮花燈燭的百位男女僧眾,也照亮了舞台中央的金色身佛陀,及整場端坐於法座上的法王,法王先一句一句為大眾口傳點燈祈願文,接著全場暗燈,在漆黑中,法王手中亮起一盞光芒。

之後如同潮浪中的夏日月色般,全場一波波亮起燦爛蓮光,在法王清唱的藏文版、王菲以錄音方式領唱的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大合唱歌曲中,成就了祈願法會最後的善行。在全場燦爛火光及歌聲中,沐浴在金色光束中、已與佛陀像融為一體的法王,靜靜的微笑了。

就這樣,第31屆噶舉祈願法會,在最初的善行:由法王噶瑪巴宣講《大手印了義炬》,中間的善行:蓮師初十法會金剛舞與祈願法會,以及最後的善行:點燈祈願晚會中,盛大且具加持的圓滿了。

最後,大眾再將所積聚的廣大功德善業,迴向教證佛法的興盛,祈願八大實修傳承的學修珍寶,都能廣大、昌盛、且常住於世界每個角落,上師長壽住世,也願世間所有饑饉爭戰、四大災難、五濁惡世的衰敗,都能息滅,迎向一切眾生都能幸福快樂圓滿的新時代。

網頁資料來源來自引用大寶法王官網
http://www.kagyuoffice.org.tw/news/20140116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