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修行中要放下這六種畏懼-阿旺根桑多傑

1/28/2014

0 Comments

 
Picture
在修行人中,許多人由於各種畏懼心理,反而被障礙得寸步難行。
一、畏懼生活
整天為眼前生活和未來生活顧慮重重,總怕沒有保障。因此雖然修行,心卻不能清淨,總有後顧之憂,故難以修出清淨心。其實,今生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今生掙多少錢花多少錢皆是定數,何況天無絕人之路。修行人的生活越簡單越好,只要能維持生活就行,其它一切時間、精力都放在修行和度眾生上,其它別無多求。擔心生活者,只是杞人憂天,心生妄念,反而給自己修清淨心設置了障礙。      ..請繼續閱讀

印光大師在深山修行時,每年只種365棵芋頭,每天只挖一棵,下面長幾個就吃幾個,沒有就不吃,一切隨緣。我曾見過一位現代修行者,每月300元的退休工資,供養師父200元,自己只留100元,每天只吃一個饃,但此人現在已修成正果,隨時可坐著“走” ,毫無牽掛。

二、畏懼惡名
在修行、度眾生的過程中,總怕別人議論自己。由於一些人暫時不理解,或許還會毀謗、誤會、攻擊自己。怕落下不好的名聲,由此而心生委屈和煩惱,並障礙自己在修行路上畏首畏尾,畏縮不前。
這是由於一方面還未看破、放下虛名,才畏懼落下罵名。另一方面,還未悟到凡是這些誤會、誹謗、攻擊自己的人和事,都是幫自己修定力和忍辱的助緣。在開悟真修者看來,實為難得,是大菩薩來助自己修行證道,不僅不生委屈和煩惱,反而應該發自內心地感謝他們,是他們在幫助自己斷盡塵沙煩惱。如果沒有這些修行的助緣,菩薩行“六度法”中的“忍辱”又如何成就?

過去有一典故:一對未婚男女相戀,女子懷有身孕生子,父母逼問與何人所為,女子不敢說出真情,謊稱是臨村寺中的老和尚。鄉民圍寺怒罵和尚,並把孩子推給和尚,和尚一句話也未解釋,接過孩子回寺撫養。幾年後,女子良心不忍,說出實情。鄉民知錯,跪拜寺門請罪,和尚仍無一句怨言,把孩子還給女子,回寺打坐。此乃已修行證道的高僧,視惡名和清白已無分別,只是藉此因緣修煉忍辱和定力而已。
如果畏懼惡名,說明還在分別善惡,執著虛名。別人誇讚你時,你就高興,同樣是動心動念,在分別好壞,失去了定力和清淨心。別人對你的誤會和毀謗,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大多是業障現前,如明此理,既修忍辱,又可隨緣消業障,有何煩惱?

其實,順境、逆境都是人心里分別出來的,對自己有利就認為是順境,對自己不利就認為是逆境,然後又分出個好壞來。從宇宙本性的角度來看,順逆只是兩種不同的客觀存在,根本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緣聚緣散的作用而已​​。如明此理,無論何境都是幫自己淨心修定的助緣。如此才能精進,才能在萬緣之中放下萬緣,在萬境之中修出清淨心。如能悟透本性真空,罵名何在?有位同心大德,別人由於觀點不同曾罵他“放狗屁”。他卻詼諧地說:“放是放下、輕鬆之意,狗是忠誠之意,屁是通暢之意,又有何不好,儘管來吧,我這裡已經開始接功了。”這就是開悟者的煩惱轉菩提。

三、畏懼死亡
人們畏懼死亡,是多生多劫以來所形成的。由於人們的肉眼看到的只是陽性的、表象的生死,看不見時間和陰性物質的靈體,誤認為人和萬物都有生死。時間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但人的肉眼只能看到現在,前一秒和後一秒的事物都看不見。

人和萬物是沿著時間坐標軸運行的,因此,人和萬事萬物也同樣有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你肉眼看不見,不等於它不存在。如同小草、樹葉秋天黃了,冬天枯萎了、落了,從表相及現在的時空上看,它似乎是死了。但是“春風吹又生”,年復一年地生、長、衰、落地運行著,重複著。它死了嗎?人也是如此。

許多修佛人都承認有“六道輪迴”,但仍然悟不透人和萬物是不生不死的。其實,你只要承認六道輪迴,就應該明白不生不滅之理。如果有生有滅,一生就完結了,怎麼又一直在六道裡輪迴呢?又是誰在六道裡輪迴呢?如果認為有生有滅,說明你還沒有真正弄懂什麼是輪迴。即使相信有輪迴,也不過是迷信,而非正信。更不會明白為什麼會有輪迴,怎樣輪迴。

現代科學已經驗證了“物質不滅定律”。人和萬物是物質的,是由陰性物質的波與陽性物質的基本粒子的因緣結合。當人和萬物表相上死的時候,正是陰陽兩大物質暫時分離的時侯。分離之後,陽性物質即使化成灰,仍然是基本粒子,只是這些基本粒子又重新進行了排列組合。此時,另外一種陰性物質——靈體進入,它又以另外一種生命形式而誕生。

原來的陰性靈體分離出去之後,根據上一世的因緣,又投入了另一種陽性體中,又重新隨著陽性體的誕生而顯現出新的生命。萬事萬物都是永不停息地如此運轉,從來沒有生滅。而你肉眼看到的所謂生滅,只是生命的一個變化過程和階段。如同大海表面的層層波浪,波浪只是表相,波浪的起伏是水在生滅嗎?它無論起伏變化成無限的形態,依然是大海,永遠是水的本性,這個本性卻是不生不滅的。

由於人們分別出生死,而且最怕死,因此,在自己的意識中反复輸入了生死的程序,你就會按照你自己編入的生死程序運行。因此,由自心產生的生存環境,也顯現出表相上的有生有死。這就是你自己心理製造的障礙,障礙你難出六道。只要你心理還有生死,還畏懼死,那麼,你就永遠不能了脫生死,永遠出不了六道輪迴的界與障。

四、畏懼惡道
許多修行人,正是由於身受“八苦”及“三災八難”的折磨,心有餘悸。認為在人道尚且有如此多的苦難,何況是三惡道?所受之苦就更無法想像。因此,由於畏懼入惡道,才想修行出離六道。但是,由於有“怕”、有“求”的心理在逼你修行,依然是以分別心在修分別事,反而產生了更大的障礙。修行是在修清淨心。若以分別心在修分別事,其本身就是在造業,就是不清淨。如同用又髒又渾的水洗東西,只能是越洗越臟。其實在開悟者心裡,惡道也是本性中顯現出來的一種假相,是由自心幻化出來的。正如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虛妄假相有何可怕?問題在於自心不覺,把這些虛妄假相誤以為真,才心生畏懼。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在三惡道裡住過多生多劫,在地獄道裡都多次經歷過“鋸分身、下油鍋、割舌頭、挖眼睛”等等的刑罰,但是如今你不是還活得很好嗎?不僅沒死,連絲毫傷痕也沒有。當時所感到畏懼的只是你的心理,無論受刑受罪,是輕是重,時間長短,都絲毫傷害不了你的法身。由此可見,問題還是出自你的心理。

如果悟透了此理,無論你入何道,心都不迷。明知不生不滅,那些假相皆是虛妄。如同你在夢中不覺,認為夢中的事都是真的,嚇得你非常緊張,當你醒來之後,大夢已覺,方知一切夢中之事都是假相,有何懼哉?那麼,你畏懼惡道的心理不是和夢中一樣嗎?佛菩薩無處不在,既然無處不在,就說明他與我們生存在同一個宇宙,同一個空間,所不同的只是覺與未覺而已。覺者看宇宙是一真法界,不覺者看宇宙卻是六道輪迴。如能開悟,你將會無所畏懼,無所畏懼還有何障礙?

五、畏懼過失
害怕自己有過失,怕別人不理解而埋怨自己,因而在為眾生做事或度人時畏首畏尾,顧慮重重,不敢大膽地行菩薩道。甚至躲在家裡不願與眾生接觸,怕自己粘上什麼是非。這樣的修行並非真修行,真修行的人必須在生活中磨練自性。在與眾生交往之中,錯誤是難免的,是很正常的。

如果怕腳上磨泡就不敢爬山,你就永遠也不能領略山頂的無限風光。如果你怕風浪而不敢行船,那麼你永遠也到不了輝煌的彼岸。風浪是正常的自然現象,不正常的是你的心理,這仍然是你心理自設的障礙。如細分析,害怕過失實際上是尚未放下虛名和小我,寧可放棄度眾生,也不願為眾生承擔責任,還是自私自利、心胸狹小的心理。

在修行過程中,要想斷掉塵沙煩惱,必須在度眾生的過程中才能發現和消除。由於你畏懼過失而不敢度眾生,你就不可能發現自己的塵沙煩惱。煩惱和障礙不除,何日才能登達彼岸?

因此在末法時期,只靠自己修行而不度眾生是不可能成就的。這種畏懼過失而不敢行菩薩道的人,不明白自己與眾生的關係。修行者如大樹,眾生如土壤,是大樹需要土壤,而不是土壤需要大樹。大樹要想成材,如同修行人想成佛證道,在修行過程中需要各種各樣的助緣來助你​​成道。即使是你已開悟,也僅僅是修行的開始。

你需要在世間與眾生的交往中去證,去檢驗你悟得的真理。在這個過程中,同樣不是一帆風順的,也需要一個長期的磨性和漸修過程。因此,有過失是正常的,無過失倒非正常,而且不可能沒有過失,而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是沒有的。

深一步來講,宇宙的本性中是沒有過失和缺點的。所謂的“過失”也是人心里分別出來的。即使你做得再適當,也難滿足眾人之心。所謂“眾口難調”正是此理。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問題,挑毛病,怎能不分別出所謂的“過失”?其實,所謂的過失也是虛妄,也是人心裡想出來的,這本身就不是正知正見。如果因此而畏懼過失,則是心隨境轉,障礙著自己寸步難行。

這種畏懼過失的心理,大多是由過於執著“善”所形成的。在一個開悟者的心裡,自己和別人都沒有什麼過失和缺點。宇宙的一切都是本性中顯現出來的自然現象,只有作用,而無好壞。一切都只是隨緣去做,即使是殺盜淫妄,也都是正常的,不過是因緣果報的顯現而已。只有存在分別心的人,才會分別出“過失”,而且因畏懼過失而被其所障。

六、畏懼困難
許多修行人誤認為學佛道路非常艱難,只有慧根好的人才有希望修成,自己沒有希望,因而自暴自棄,知難而退。這些人不明白慧根是怎樣產生的。一般修行人所說的慧根,是指你前世修行所打下的基礎,前世修行過程中清淨心多一分,習氣少一分,就離本性近一些,慧根就相對好一些,反之慧根則差一些。慧根既然是你前世修行的基礎,自己如果慧根差,說明自己前世沒有下功夫修,今生對於來世而言也是前世,今生如不努力,更待何時?

但是,在開悟的人心裡,根本不存在慧根的優劣問題。眾生是一個法身,本性完全相同,無優劣之別。只是你自己因放不下而被障蓋了本性的顯現。說得再確切一些,是你自己的大腦不停地在思想,被妄念轉成的“識”,障蓋了你的根本智。其實,“修道不難,唯嫌撿擇,成道不難,放下既是”。更多的修行人則是被惰性所障,貪圖享受,害怕各種困難。

例如:打坐時腰酸腿疼而不能堅持;煉動功怕冷、怕熱,怕起早而不能睡懶覺;有一點病就疑惑動念,畏懼不前,停止了修行。由於貪圖享受,還會給自己找出種種藉口:“我工作忙,生意忙”;“家裡有孩子上學”;“我還要照顧孫子”;“我愛人不支持我修行,總干擾我”; “我還要照顧老人”等等。總之,如果不想下功夫去克服困難,破除惰習,能找出一百條理由為自己開脫。這些障礙都來自內心,貪圖享受的懶惰習氣是修行的最大障礙,是尚未修出浩然正氣的表現。

科學的發展,是在引導人類走一條逐漸享受之路,使人類惰性越來越大。在這種大環境中,修行人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墮落得非常快。因此,修行人必須時刻提起警覺之心,萬不可貪圖享受,滋長惰性。只要惰性還在,就必然墮入三惡道,又何談成佛?

每個人都有根深蒂固的惰習,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從小未吃過苦,更貪享受,主要表現在貪吃、貪睡方面。雖信佛,但又不能吃苦修行,即使修煉,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長期乃至生生世世被自己的惰性所障。如果惰性不除,來世連人身尚且難保,又如何修行證果?

因此,修行的過程,就是改正習氣和戰勝自我的過程。只有破除自我個性,才能融入那整體的、平等的真我本性。

作者:阿旺根桑多傑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