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世紀時,阿底峽尊者將菩提心的完整法教從印度引進了西藏。 他特別著重的是心的調伏或調心的訓練。 這些教誨之所以能日久彌新,主要是因為它們能幫助我們將逆境轉成解脫道;在阿底峽尊者的修心七要中,我們最不喜歡的東西全都轉成了大魚大肉和可口的馬鈴薯。 那些看似最嚴重的障礙——我們的憤怒、嫌惡和焦慮不安——都可以當作覺醒菩提心的燃料。 阿底峽尊者辭世之後,這些法教被秘密地保存下來,只傳給了最貼身的弟子們。 十二世紀之前,知道這些法教的人為數不多,直到契咯瓦格西將他們集結成五十九則簡易的口訣,才廣為人知。 這些口訣在西藏被稱為lojong或是阿底峽修心七要。 如果能熟讀這些口訣,終身都將它們謹記在心並付諸實踐,就是在修習最珍貴的菩提心法了。 契喀瓦格西有位兄長十分鄙視佛法,而且時常給他苦頭吃。 後來有許多求教於契喀瓦格西的麻風病患被治癒了,他的兄長才開始對佛法產生興趣。 這位易怒的兄長躲在契咯瓦的門後偷聽轉逆境為解脫的教誨。 過了一段時間,契喀瓦格西的發現他的兄長不再易怒,而且變得體恤有韌性了,那時他才意識到,他的兄長一定是聽了修心的法教而得以改變的。 於是決定將修心七要公之於世。 他心想,連他的兄長都能受益,更別說是其他人了。
一般而言,我們總是被習性驅使,而絲毫無法終止這些模式。 如果感到失望或認為自己遭到了背叛,我們會不會利用那些情境來修心? 通常不會。 然而就在困惑無明時,你才能領會到阿底峽修心七要的力道。 熟讀這些口訣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事,而需要付諸實踐才真的困難。 譬如,“永遠要為那些令我們嫌惡的人發慈心或悲心”(譯註:傳統譯文為“於怨敵恆修”),這樣的口訣如果能熟記在心,就能幫助我們在口出惡言之前,實時安忍下來。 一旦熟記這些口訣,它們就會自動浮現心頭,提醒我們安住在當時的情緒能量,而不至於輕舉妄動。 這些修心口訣也帶來了一項挑戰。 每當我們以某種慣性模式逃避當下時,能不能憶起那個可以幫助我們回到當下的口訣? 與其隨境而轉,是否能利用當下那個水深火熱的強烈情緒來轉化自己? 修心七要的練習就是以精神勇士的心態面對不舒服的情緒。 它鼓勵我們捫心自問,“眼前這痛苦的時刻我要如何修持,才能將逆境轉成覺醒之道?”在日常生活的任何一天,都有機會如此自忖。 “修持面臨三種挑戰”教導我們如何中止自己的慣性反應。 這三種挑戰如下: (一)如實認清自己的精神官能症(譯註:以佛教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未達徹悟的人類,多少都有些精神官能症的傾向); (二)做出有別於慣性反應的行動; (三)持之以恆地修煉。 修持最困難的一件事就是認清自己正在擾動不安。 不能仁慈地認清自己正陷在衝突矛盾裡,要解脫困惑無明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做出有別於慣性反應的行動”,指的就是打破情緒沉溺的頑強模式。 我們要盡全力中止這股拖延與沈溺的頑固傾向,我們應該放掉心中的劇情故事,與底層的情緒能量連結,或是修持本書所介紹的菩提心法。 凡是不屬於慣性反應的事你都可以做,即使是唱歌、跳舞、繞著巷子跑。 我們可以做任何不加強慣性反應的事。 第三個會面臨的挑戰是,我們必須記住這樣的修持絕非做個一兩次就算了。 中止有害的習性以及覺醒菩提心,乃是終身都必須持續的修煉。 這些修煉的精要始終都在強調一件事:與其陷入報復或自怨自艾的反應,不如逐漸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反應,放掉心中的劇情故事。 然後我們就能完全感知到身體的覺受。 其中一種修煉的方法就是將情緒吸進我們的心裡。 認清情緒,放掉內心的故事劇情,感受當下這一刻的能量,就是在培養對自己的慈悲心了。 接下來我們可以進一步地修煉。 我們可以想像有千百萬人和自己的感受相同,然後為大家吸進這股情緒。 但原所有的人都能解脫困惑無明,就可以將那份悲心延伸到同樣困惑無明的人身上。 修煉菩提心的神奇之處,就在於慈悲心的範圍將不斷擴大。 諷刺的是,我們最想躲避的東西,往往就是覺醒菩提心的關鍵所在。 這些五味雜陳的情緒困境,正是精神勇士獲得智慧和慈悲的場所。 不過當然,我們想脫離這些困境的機率時常大過於安住其中。 這就是為什麼勇氣和對自己仁慈會那麼重要了。 安忍在痛苦中而缺乏仁心,就等於和自己作戰一般。 當我們走投無路的時候,很可能突然憶起了那句口訣:在心神渙散時如果還能修行,便稱得上有修為了(譯註:傳統譯文為“散能住則成”)。 正值忌妒、嫌惡、輕蔑或自怨自艾的時刻,如果能立即修正自己的心念,那就是真的有修為了。 讓我再重複一遍,修行指的就是不斷繼續加強那些困住我們的慣性模式,並且盡全力喚醒自己,不再陷入合理化或自責的模式。 要盡量安於那股強烈的情緒,而不輕舉妄動或刻意壓抑。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的習慣就會更具有浸透性。 我們的慣性模式早已根深蒂固,它們深具誘惑力,而且令人感到愉悅。 所以,只是想找個通風口是不夠的。 我們這些與它們奮鬥多年的老參是最清楚這一點的。 覺察才是真正的關鍵。 我們是否能看到心中自言自語的劇情,並且能質疑它們的有效性? 每當我們被情緒攪擾的無所適從時,是否還記得這就是我們的道途? 我們能不能感受到這股能量,並且為了利益自己及眾生而將其吸進心中? 如果能如此這般地進行實驗,即使是偶爾為之,都算是在訓練自己成為精神勇士了。 有時我們被攪擾得完全無法修行,然而“知道”自己無法修行,已經算是在認真修了。 永遠不要低估仁慈觀照真相的那股力道。 有時我們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感到困惑不安,或者不知道自己是否會造成傷害,突然心底卻冒出了一句口訣:在自己的體證和他人的觀察之中,要以自己的體證為準(譯註:傳統譯文為“二證取上首”)。 我們是唯一能了解自己的人。 有時也可以從外界給我們的回饋,看到自己的愚昧無知。 別人確實可能幫助我們看到自己的盲點。 尤其是那些會讓我們產生恐懼的人,必須格外留意他們的洞察和批評。 但是從根本的角度來看,只有自己才能看見心中所發生的事。 只有自己才能聽到內心的談話,而心知肚明自己是在退縮或充滿著啟悟。 開始修持之後就會發現,我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其實是相當無知的。 首先我們會發現自己很少能安於當下。 然後會看見自己捏造了各種策略,為的就是躲開眼前的真相,尤其是當我們害怕自己會受傷是。 我們更可能發現,自己深信每一件事如果都做得對,便能找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終老一生了。 生長在五十年代的我,有一陣子真的以為電視播出的情境喜劇,就是一般家庭典型的實況了。 它們似乎都能和睦相處,沒有人喝醉酒或發脾氣。 我們從來看不到他們的醜態。 我們這些看電視的觀眾之中,有許多人真的以為只有自己的家庭的例外。 為了維護這個“美國夢”,大家都隱瞞了真相。 一旦開始修行,才知道幻想和真實之間的差距。 愈是能穩定地與自己的經驗共處,便愈能覺察自己的緊縮。 每當我們在侮辱自己時。 是否心知肚明? ,每當我們在痛斥別人時,那股情緒的出處到底是什麼? 我們能不能不再踏上自我毀滅的老路? 能不能領會自己所領受到的痛苦乃是普世性的? 渴不渴望停止播下不幸的種子? 只有我們自己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麼。 當然我們不能期待自己永遠能覺察到每一個慣性反應。 然而覺察的次數一旦增加,並且能中止自己的慣性模式,那就證明菩提心法已經滲入心底了。 這時那股想幫助眾生的渴望就會逐漸增長。 不只是順境或特別艱難的困境,在日常所有的活動中我們都要持頌阿底峽尊者的修心口訣。 但是切記“不要爭先”,“放棄對果位的期待”,以及“不要想得到掌聲”! (譯註:傳統譯文為“不爭先得”,“斷一切果求”,“莫著聲譽”。) 出處:轉逆境為喜悅與恐懼共處的智慧;第五章 精神勇士的口訣. The Places That Scare You; A Guide To Fearlessness in Difficult Times 作者:佩瑪‧丘卓 Pema Chodron 譯者:胡因夢
0 Comments
龍欽巴尊者 開示 確實由於業力的關係,相信佛法的人畢竟還是少數,所以一些正當寺院的化緣也比較受阻,特別在宗教政策恢復之後,無論顯密的寺院都在恢復或重建,從而需要大量資金,於是有些信眾也覺得力不從心!有的信眾在隨喜或供養之後,就希望得到受供者的感謝,其實這樣是緣起不太好的,只要你誠心做功德,受供者不說感謝反而會更加好! 為何這樣說呢?我們從劃時代的大圓滿祖師龍欽巴尊者(1308—1363)的事例來說明: 龍欽巴尊者12歲受沙彌戒,先後跟隨很多位上師修學,特別在根本上師古密冉扎(1266—1343)處得到所持有的全部寧提法門傳承,龍欽巴尊者在經過艱辛的修行之後,得到無上大成就。起初當時的藏王泰錫度不僅懷疑他,還派人去殺他,所以龍欽巴尊者只好遷居至不丹,後來泰錫度瞭解情況之後,就成為龍欽巴尊者的弟子,從而尊者也重新返回西藏,隨後他的名聲也日益廣大。 按理說,此時的龍欽巴尊者要做些事情,當然是不費甚麼勁,不過龍欽巴尊者依然恪守一些准則:對建立組織機構不感興趣;從不對在家人致敬,不管對方的地位多顯耀,龍欽巴尊者說:“應該向三寶而不是世間人等致敬禮”;不管施主給他的供養是如何巨大,他從不言謝,龍欽巴尊者說:“給施主們留些機會積累功德吧,而不是要用感謝就回報了他們”,當然對於貧窮的供養者,哪怕是被供養普通食物,龍欽巴尊者都會非常喜悅地享用,之後會為他們念誦很多發願祈禱文! 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講,除非是為了利益眾生,否則,世間的名利福報完全是一種毒藥。正如古大德所說:美譽是魔鬼給你下的毒,恭敬也是束縛你的繩索,一切福報都是解脫的絆腳石,所以不要把毒藥當妙藥!所以說,從龍欽巴尊者的這個事例,我們可以非常明白,在以三輪體空的心態佈施或供養後,就不要期待能得到別人的感謝,這樣反而更加能積累功德。 克珠傑大師所立十誓:為修心勇士效法者 第一誓言:任於何時,決願防護損他心,除一些有關佛教最希有的時間例外,任於何時,不作絲毫關於軍事盜賊、君王等擾亂不安的言論。 第二誓言:由有過念頭,或無記未作觀察之心,而起的念頭,為除此過,具有利益佛法意義,而說此諸過失外,決不緣念其他有情,指明其名,而說其人身、語、意三門的一些過失。 第三誓言:除自心沒有絲毫雜亂,決信以此方便,對於他者能作饒益時,可以例外,對於自心各別之有情(即他有情),及那怕是除此人外,無他有情環境,亦決不對他作絲毫粗惡語。 第四誓言:任於何時,除為佛法之事,住於正念,對必須觀察之點,作考慮外,其餘對親友,名利恭敬,擾嚷、愛、憎等對境,決不以混合煩惱心情去作考慮。 第五誓言:任於何時,因疾病及行路等以致疲極的時候除外,在善法活動中(如修誦等),任於何時,決不作睡下、躺著、戲談、飲食等行為。這類善法決不需和合或引生怠惰之舉。 第六誓言:我所有財物,施彼有情時,除對我善業有衰損因素,及障善法增長,將對對方有害,或特對其他善法事法,及其他對境,迴向訖外,任何有情乞求我美惡精粗的財物用具,我捨慳心,即刻以歡喜心情布施給他,而迴向圓滿菩提。
第七誓言:任於何時,任何人對我或我之親友,及受用、眷屬等,作任何損害、辱罵、揭發過失,甚至殺害一切行為時,我決防止——因此而最初心中憂惱,繼即生起懷恨,及由此而生起哪怕是輕微的身、語、意變態,並且決不願作一些這樣的表現,及對於這類事件的報復,當通過物質與精神,任何一種來生起饒益對方之心,並發善願。 第八誓言:除由我開示灌頂、講義、傳經教授,及顯密等法,與七期開光,燒護摩等所需的供養財物,及緣念用於善法方面者,與暫時受用方面,如須得準備縫製法衣,及炊事和作炊事時,衣食資具等外,凡我所有大小資具,決不為自利而佔有,當努力用於積福中,又我所作四句偈以上法施,當歸結在菩提心要上。 第九誓言:除對所有宣說,用心思察與經義相違的邪知見,加以駁斥外,對其他任何善知識不作毀譽之言,當贊其功德。對任何尊卑有情,所生任何大小美德,及任何與正法相順的特殊功德,或見或聞時,心中不生絲毫嫉妒所反映的苦楚,當立刻修起歡喜(即隨喜功德)。 第十誓言:為疾病、盜賊等兇猛殘害所強制,而不能修時除外,直至命存時間中,每日中,不斷地修行十善,此中應修願行兩種菩提心略軌六座,特別是在上午,應行受願菩提心及菩薩戒廣軌,同時合修兩種菩提心所有緣念。四座善修已,在一切行動中,都應不失此修要,常時勤依正念,對治世間虛榮的方便主要是下中士道中諸所緣法門,應配合適當的時間,努力勤修四座,仍如前不失正念,修無上密壇城能依所依等圓滿四座瑜伽。 凡是你排斥的,就是你所要學習的 法則一:你從別人身上看到的其實是自己 我們對別人的意見,主要是取決於他們使我們看清自己什麼,而不是我們如何看他們。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一面鏡子,透過它們,你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你在發覺對方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你也等於是發掘你自己。去了解他的感覺、想法,你也更了解自己,你們相互成為對方的鏡子。如果你覺得伴侶對你失去熱情,可能是因為你也對他失去熱情;就像一位婚姻專家說的:“如果我們的婚姻變得乏味,可能是因為我覺得乏味,或更糟的是我這個人很乏味。” 事實上,那些令你厭惡的人是在幫助你,他幫助你了解自己,讓你發覺你的陰暗面。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跟一個人越親密,就越容易產生厭惡,因為他讓你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別人最惹你討厭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法則二: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認為別人是什麼樣 你不能容忍他人的部分,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部分。一個品德不好的人,就會懷疑別人的品德;一個對別人不忠誠的人,也會懷疑別人對他的忠誠;一個不正直的、不正經的人,就會把別人的任何舉動都“想歪”,因為他就是那樣的人。 老遇到討厭的事的,往往是令人討厭的人。喜歡挑人毛病的人,其實自己才是最有毛病;喜歡說三道四的人,其實自己才是最不三不四。如果你很愛發脾氣,你就會認為別人常惹你生氣,每一件事都可能變成你憤怒的理由。並不是說每一樣東西都是錯的,而是你會投射,你會把隱藏在自己內在的東西投射到別人身上。 你會譴責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因為你有太多的怒氣,所以即使是一點小事也能引燃怒火。 同樣,別人對你說什麼,也反映了他們是誰及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批評你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不滿,甚至他們自己就是他們所批評的“那種人”。當你內心走向良善時,你將停止批評別人和對別人的批評產生反彈。 如果你對一顆長滿蘋果的樹木丟石頭,掉下來的就只會是蘋果,不管誰丟都一樣。一個真正良善的人,不管你對他怎麼樣,他顯現出來的就只會是平和、良善,因為他就是那樣的人。 法則三:你內在是什麼,就會被什麼樣的人吸引 你對外排斥什麼,對內就排斥什麼。一般而言,那些我們相處愉快的人,正是反映了我們喜歡且接受的內在自我面向;而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也反映我們不愉快且不接受內在的自我。教雙方和諧相處,不如教他們讓自己內心和諧,那樣雙方自然會和諧;教他們如何增進彼此感情,還不如教他們增進自我成長,那樣彼此關係自然會成長。 當有人問我要如何改善關係,我總會告訴他們:“首先你要深入內在,除非你內在的問題先解決,否則你不但無法改善,而且會製造更多問題。” 一個有控制欲的人,除非內在的空虛得到填補,否則就不可能放下別人,也難以解放自己;一個滿懷怨恨的人,除非內在憤懣的情緒得到抒解,否則就不可能停止怨懟;一個愛嫉妒的人,除非內在能找到自信,不再跟人比較,否則就不可能停止嫉妒。 每個人外在的言行舉止都是內在思想的呈現。你如果無法信任自己,就很難信任別人;你如果無法尊重自己,就很難尊重別人;你如果無法肯定自己,就很難肯定別人;你如果不能照亮自己,就不可能照亮別人。 當伴侶們沒有了愛而彼此傷害,我不會告訴他們要如何努力愛對方,而是要求他們先學會愛自己,因為傷害對方其實就是傷害到自己。你與每個人的關係,都反應出你與自己的關係。 如果你不斷與自己的內在衝突,那麼你也會不斷地與別人衝突;如果你自己內在的情感掙扎,那麼你也會與別人在情感上發生掙扎。我們在感情中所遭遇的問題,就是我們內在的問題。 我們吸引的關係,都反映出我們擁有的特質,以及呈現我們的內在自我。所以,關係出問題的人,不僅要檢討你跟別人的關係,也要反省你跟自己的關係。 以下是一些你可以自我檢視的問題: “當我觀察你所反映的我,我感到……”(諸如憤怒、恐懼、失控、困惑之類的感受。) “你反映了我的哪個自我?”“外在”困擾我們的問題,正是我們“內在”無法整合的部分。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須從改變內在開始。 法則四:你約束別人,自己也會被約束
你越恨就越束縛,你越愛就越自由。當你掌控別人時,你同時也被掌控;如果你綁住別人,別人也會綁住你。你想想看,當你控制別人,不准他們做這做那,那如果他們不照你說的話去做呢? 你會怎麼樣?你就會不高興,對嗎?你的喜怒哀樂是由別人來決定,你認為他們是被你掌控的嗎?不,其實你才是被掌控的。以眼還眼,結果是大家都瞎了。如果你不斷在記憶中反芻舊傷痛,你就是給了最初導致傷痛的人、事一再傷害你的力量。 那就是我為什麼說,當你怨恨別人時,表示某種程度上,你也怨恨自己。要怎樣徹底消滅敵人?把敵人變成你的朋友!你會發現,那些最難得到原諒的人,正是你最需要原諒的人;最難放手的人,正是你最需要放手的人。 法則五:如果你很排斥,它就是你必須學習的課題 如果你很欣賞,它就可以蛻變成愛。我們主要的人際關係,不斷地反映該學習的課題是什麼。無論是你的老闆、同事、部屬、朋友、情人、配偶或小孩皆然,這些人所擁有的你所不喜歡的個性、想法和行為,往往都是你需要學習的部分。 他們會顯露你的陰影,會一再地重複你所厭惡的言行來讓你學習。當有人指出你的錯誤,你很氣那個人,但這是他的錯嗎?不,他只是幫你把“發霉的陰影”拿出來曬曬太陽。你不會因為別人說你想偷竊海洋館裡的一隻鯨鯊而冒火,因為那是你連想都不會想做的事。 但是,如果你太太說你旅遊出差是想藉機去“偷腥”,你可能就會辯駁,甚至發火。為什麼? 因為這種事有可能發生,或曾經甚至已經發生了。沒錯,一般而言,越接近事實的指控,你越有可能起而辯護和發火。所以,以後當別人指責你的時候,不要再像以前一樣,立刻去攻擊或反擊,你要開始反問自己,因為他們說的很可能是真的。 如果不是真的,你又何必那麼“當真”,對嗎?他們之所以會安排在你身邊,都是“有原因”的。因此,不要說不喜歡就排斥或試圖逃避他們,因為他們都是“天賜的良緣”,你應該好好利用這個機緣來蛻變自己。 去愛一個喜歡你的人,沒什麼了不起。 去愛一個愛你的人,你什麼分數也得不到。 去愛一個你不喜歡的人,你一定會在生命中學到一些東西。 去愛一個無緣無故責備你的人,你就學到了生命的藝術。 —— 印度大師古儒吉 愛是什麼? 愛就是欣賞你不喜歡和不愛的。如果在你生活周遭有太多你討厭或不愛的人事物,那是因為你一直在排斥,所以他們才會一再出現,你必須學會生活的藝術——將它們蛻變成愛! 如果你去仔細觀察,很會嫌棄和抱怨的,都沒有多少福報。嫌棄,是損福報最快的方式。夫妻之間,家庭之間互相嫌棄,家庭就很難興旺。公司企業,也是如此。 傳喜法師講到他的恩師悟公老和尚,老和尚看到什麼都是寶,連地上的紙皮都撿起來利用。我們看起來時廢棄的,但是他卻能發現價值。老和尚的福報很大,雙耳垂肩。老和尚那個愛惜的心呢,福報才大了。 每個東西的存在,都有價值,人類也不會創造一個用來丟掉的東西。只是使用過了,人們覺得他失去價值了,就丟棄它。但他也曾經發揮過他的價值,哪怕是一次性筷子,垃圾袋等。它曾經有過他的價值。人不能因此而嫌棄。我們發現不了他的價值,是因為我們沒有智慧,不夠珍惜福報,不夠用心。而真的修行人,就會用心。 人擁有哪一樣東西,都是福報感召。福報多大,就想用多少。福報不夠,想著開好車,開大公司也沒有用。有的人一輩子拼命,但是結果也沒有幾個錢。小財靠努力,大財靠福報。是沒有福報的緣故。目前我們穿的,用的,可能樸素一些,低廉一些,但那也是福報感召。說明這些低廉最適合目前的我們,應該歡喜接受。不要看到好的,就嫌棄差的。低廉的存在也有他的好處,起碼適合福報一般的人使用。就像衣服,如果衣服都是上千元,只有有錢人買的起,那沒錢人怎麼辦?所以低廉的衣服,就適合沒錢的人。起碼解決了他的保暖問題。 要時刻告訴自己:目前的情況是最好的。我們可以努力做得更好,但是不要嫌棄。努力做得最好,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嫌棄是一種看不起,不珍惜,餓鬼的心態。以嫌棄的心態,怎麼能感召到富貴的果報呢。如果衣服十元錢嫌棄,因為別人有穿100元的。但真的買了一百元的,也會嫌棄。嫌棄不是物質的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 婚姻問題也是如此。夫妻之間一定不要嫌棄對方,你選中他,說明他是最適合你的。緣分是天注定,這個天,就是業力。對方如何,也是業力的感召,你嫌棄,只會讓婚姻更糟糕。那要怎麼辦,不要抱怨,這樣就好。然後好好改進。我們改變了,對方也跟著改。就像學佛一樣,從來都是做給別人看的,而不是要別人去做的。
不嫌棄身邊的物,不嫌棄身邊的人。要珍惜,這樣福報才能增長。我們福報增長了,周圍的環境自然就會改變。依報隨著正報轉。你看佛陀的福報,都可以福澤佛弟子幾千年,我們的福報如果都沒有福澤到家庭,和身邊的人,那我們就應該好好懺悔了,更沒有資格嫌棄和抱怨了。 在佛法僧面前,居士的本分是什麼? 佛法是靠僧傳,因為佛規定末法時期,說法主,行來主,坐禪主,講法主都是由僧來擔當。就佛在世時候,授戒也是由僧來傳的。包括釋迦牟尼的父親受五戒的時候,佛不是親自給授的,是由僧給授的。所以說佛法得靠僧團來住世弘揚。 在家居士是護持位。什麼叫護持位?是護持三寶的位置,來修行。為什麼居士有很多,修行的多?成就的少?因為他把這個位置給顛倒了。 比如說,一個市長去當警察去,警察去當市長。你說那個市長在交通亭上,坐在交警那塊指揮,他會把這個交通給指揮亂了。那警察去當市長呢?能把整個城市計劃全都打亂,他不懂啊。所以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因為他不具備這個能力。所以說僧是修行位,居士是護持位,如果各在各位,他們的作用都能發揮,而都能成就。
為什麼佛在世的時候有很多大居士成就呢?就因為他們是護持位,他們把自己的護持位看得很重要,很重要。比如祇樹給孤獨園的那個孤獨長者。為什麼他最後成就了,開悟了,甚至佛給他引出城門了?因為他護持三寶,他用黃金鋪著這塊地,給它買下來,來供養三寶,所以他成就。還有茉利夫人等等的,為什麼成就?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位置是護持位,所以成就,這個很重要。 我們現在的居士呢,有很多到寺院要幹嘛?要爭奪修行位。「師父,我得到道場。我得……師父,你這修不修行啊?允不允許我念佛啊?允不允許我打坐啊?」他問這個。我給他回答,我說:「我們這裡只知道幹活,不知道修行。你還是上別的地方去吧!」因為他的位置找錯了。 有的居士來了,我說:「你來幹甚麼?」「我就是來三寶幹點活。」我說:「留下。」你要說幹活我就給留下。因為什麼呢?不是說我們缺工人,缺幹活的。而是我們需要的是懂得自己位置的修行者。你自己的位置都找不正,你怎麼修行?佛法就亂套了。 為什麼有很多的寺院現在是居士當家?就因為他不知道他是護持位,而且他要奔著修行位去。什麼事都他說了算,最後就代替了佛法僧,將來的結果就是要下地獄,這是要下地獄的罪。所以作為居士一定要加小心,千萬千萬一定找到自己的位置。到哪個寺院別說我來修行來了,我就是來乾活來了,我來發心。 別說是居士了,就一個沙彌「掛單」,從僧人來講,一個沙彌來「掛單」了。如果他到寺院的客堂,說:「你幹甚麼來了?」說:「我來掛單了。」只要這句話一說,馬上就不給掛單。因為你是什麼?你是沙彌,不具備掛單的資格。掛單是什麼?是到這裡修行。所以說不具備掛單的資格。 那沙彌到寺院應該怎麼說呢?“我求懺悔來了。」求懺悔。一聽求懺悔,那客堂師父:「留下吧!」他是真正知道他是沙彌位。什麼叫求懺悔呢?「我就是來發心行苦行,為大眾來服務的。」這樣的人可以留下。 所以說常住這條規矩啊,可能很多居士不知道。有的居士來到寺院也說:「師父我要掛單。」我們也就知道居士不知道,所以也不說破,也沒辦法,怎麼說?說:「你不具備掛單資格。」他就不好意思了,是不?實際上居士是不能出去說掛單的,連沙彌都不能說掛單。你想一想,沙彌只能說來求懺悔。那我們居士到寺院說什麼呢?只能說我來發心護持三寶,幹點活吧,消消業障。這樣才符合你的身份。 是不是我這麼說,身份低了呢?不是。就像警察站在警察位置上,市長站在市長的位置上,各在其位。這樣整個的佛法就能運作起來,都能成就。如果位置顛倒,他就不能成就。 比如說佛法僧,我們都知道,佛法成就了佛,但是一切法又由佛說的。如果你把法放在佛的前面,就結罪,就是錯誤。必須把佛放在法的前面。佛、法、僧這麼個次序,那就是如法,它就不結罪,我們就能修行。你看,這個位置都不允許顛倒,何況我們作為一個居士,對護持的這個位置更一定要清楚。 如何去護持佛法算如法呢?第一個,不要給僧人錢。居士一見面就要給僧人錢,認為這樣供養是一種虔誠心。對於你來講,確實是虔誠心,但是同樣一條,由於你不如法的供養,會造成僧人的犯戒行為。僧人是不允許摸錢的,所以說不能供養金錢。我們居士一定要懂得戒律。 如果不摸金錢,我們怎麼樣來護持呢?那我們就看看僧團裡有哪些困難需要我們來解決、來幫助的。但是你首先要明白,不是三寶需要你,是你需要三寶這塊福田來給你培福。有的人啊,到寺院他講:「師父,我來護持你了!來看看你們有什麼困難,我來幫助幫助你們。」我聽完了,只能說是笑一笑,我知道他好心。你想,我連錢都不要,一天一頓飯,我要什麼?我什麼都不要。但為什麼有的東西還收呢?因為給你種福田。 我給大家再講一個例子:在美國有這麼一個州(地區),有幾個要飯人,經過幾年的要飯啊,他們都富裕了。這個州裡做個決定,說這些要飯人已經都富裕了,我們這地方不允許再要飯了,要飯人已經能自理了,他們應該轉移了。最後這個決議下來把所有的要飯人用車給送到別的地方去了。 送走幾年以後,過去這地方很安寧——送走以後,這地方賭博、打架、吵架這些刑事案件,還有很多其它的事情不斷的發生。大伙就納悶了:過去那麼多要飯的人在這塊,反而沒這些事,這要飯的走了反而多出這麼多事?經過研究,包括宗教人士的研究發現了:這個地方不能缺少要飯的。因為這個人不佈施,他這個道德不能提升。只有經過不斷的佈施,道德才能夠提升,而且人心就平了。所以說他們發現要飯的很重要,是他們的需要。最後州裡又重新作個決定,派出代表把所有那幾個要飯的人又請回來。 我們說一說,到底誰需要誰啊,是不是?我們一定不能顛倒。我們有很多居士往往認為:三寶需要我們居士護持。這實際上是一種大慢心。應該怎麼看?應該是三寶給我們成就的機會,給我們因緣,是我們的福田,讓我們早日成佛。我們抓住機會別失去,這才是正確的,所以說不能顛倒。 什麼叫如法護持?改造你不正確的知見,成就你,就叫如法護持。有的說,你看師父辦什麼事都離不開我。實際上人家那是鍛鍊你,成全你。所以說護持一定要知道三寶的心,這樣你才會珍惜三寶,知道怎麼樣去和三寶一條心。你在護持位成就,他在修行位成就,成就的結果沒有區別,但修行的方法有所不同,這個一定要清楚。 今天是本次格嘉活佛時輪金剛灌頂法會的最後一天,上午9時左右,正當信眾虔誠祈願,默念六字真言時,天空太陽周圍七色光圈緩慢顯現日暈奇觀,頓時,所見信眾無不讚歎驚呼,瞬間,佛光普照了整個八瓣蓮花寺。 今天金剛上師時輪灌頂最後的教導:“需要有善意,按自己知曉的水平去修行,無親疏愛憎之分,最終所有眾生特別是和我接上了緣的所有眾生和弟子們當前幸福安樂,最後能獲得永久的安樂(佛果)己祈禱,必成。”
以上是上師讓懂藏漢語的弟子們翻譯成中文,讓所有弟子明白此意義。法會今日圓滿結束。 圖:1.宗喀巴大師親自穿過的法衣。 2.宗喀巴大師親自修行的法本“文殊真實名經”。 3.時輪金剛壇城。4.終生閉關的塔爾寺法台81歲的格嘉活佛。5.今天9/21天空太陽周圍七色光圈緩慢顯現日暈奇觀 。 這就是信仰,這就是格嘉活佛法會現場,格嘉活佛和尊者達賴喇嘛同年同月同日生,終生閉關的塔爾寺法台81歲的格嘉活佛一生不為錢財、功名,只為佛法修行。 感恩我的前世給我修來如此好的福報,感恩我的父母將我帶到了這個世上,感恩佛祖讓我有了信仰,感恩格嘉仁波切讓我聆聽了百年難得一聽的佛音,感恩這個世上的一切人、事、物!!! 這一刻感悟佛聲...保佑佛、法、僧.........這就是信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規模最大的首次講經法會,塔爾寺700多畝的地方裡裡外外每天很早都跪滿了信徒,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嗡嘛呢唄咪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僅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回響有情眾生,願佛法永駐世間,願格嘉活佛身體安康! |
佛學日誌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文章分類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