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漢傳因明與藏傳因明有什麼異同?

4/17/2016

0 Comments

 
        唐朝的玄奘法師把因明論和唯識論從印度帶到了中原,和他的大弟子窺基一起,在漢地進行了宏傳。雖然在漢傳佛教中未能推廣因明,但“因明”這個名稱在學界並不生疏。但提起“量論”,在漢地聽到過這個名稱的人恐怕沒有幾個人。藏傳因明其實嚴格來說稱為“量學”,量學就是認識論。在量論中對認識的主體人和人的思想意識的性相、分類、作用、所緣境等的界定論證,對語言和思維的性質特點、語詞概念與客觀對象之間的關係,自相與共相,自體與返體,一體與異體,相連和相對,圓入與遮入等許多哲學問題在批判數論派、勝論派等外道邪說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陳那《集量論》共六章,其中第一章論現量,第二章論自比量,第三章論他比量。法稱《釋量論》共分四章,其中第一章論自比量,第四章論他比量,第三章論現量,第二章論證佛與佛教。這足以說明,因明邏輯只是量論的一個組成部分,絕不能把因明和量論劃等號。正如渥德爾在《印度佛教史》中說的:“他(量學)現在不是邏輯、論證、或辯論術,而是更根本的認識論,這才是它真正的研究課題,而論證方法不過是比量理論的附屬部分。”

          “因明”的“因”指論證的理由,判定的根據,“明”同“學”,如稱五明、十明。正確的推理論證,靠的是正確的理由。在因明推理中的正確理由——即正因,必須具備正因應具備的各項條件,這條件包括理由與論題,理由與論點之間關係,即因三相。既有正因,就有不具備因三相的不成因、不定因、相違因等不正因。因明的理論、方法、規則等都是以因理為中心展開的。掌握了因理就等於掌握了因明學。因明學的“因”字,一字道破了本學科的重點。

​        在漢傳佛教所說的“因明”和藏傳佛教所說的“因明”雖然名稱相同,但實際內容並不完全一樣。在漢傳佛教中,歷史上翻譯的因明經典資料僅限於《因明入正理論》、《正理門論》等二小論,這種資料的局限性,對量學因明學理的全面認識和正確把握,帶來了很大的局限性,這也是因明在漢傳佛教中未能起到認識方法思辨工具的主要原因。
​
        因明揭示的是一種事物中普遍存在的自然規律和人類與客觀規律相一致的人類的思維和認識規律。這思維認識規律不僅適用於學術研究領域,也適用於社會生活領域。量學因明在藏傳佛教中的學用實踐中證明了它在開發智慧、提高認識思辨能力的積極作用。我剛寫完的《藏傳佛教認識論總論——藏傳量學概論》一書就是對藏傳因明,更準確地說應該譯作藏傳量學或者認識論的三個組成部分,即攝類集辯(對紮)、心智論(羅柔)、因明論(達柔)所做的解說。

Picture
文:多識倉活佛
​圖:西藏 後藏一處
攝:陳堅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佛法討論

    佛說:“比丘僧與眾學士,如像試金燒切磨,檢驗我語再採納,不能以敬去信從。”意思是說:告訴我的弟子和教外學士,要像經過燒、切、磨識別黃金的真假那樣,對我的話進行檢驗後,若覺得合理,你們再採納,不能以尊敬我為理由就去信從。燒、切、磨,比喻三無過審查。 

    歷史檔案

    April 2016

    文章分類

    All

    RSS Feed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