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印度菩提迦耶大菩提寺釋迦牟尼佛聖像

5/15/2018

0 Comments

 
印度菩提迦耶大菩提寺釋迦牟尼佛聖像:簡介
Brief Introduction:The Sacred Sakyamuni Buddha Statue in Mahabodhi Temple, Bodhgaya, India

01. 全世界三尊佛陀等身像:釋迦牟尼佛三十五歲等身像

據傳目前全世界三尊釋迦牟尼佛親自開光的殊勝佛陀等身像:八歲等身像供奉在西藏小昭寺,十二歲等身像供奉在西藏大昭寺,三十五歲等身像供奉在印度菩提迦耶大菩提寺。印度菩提迦耶佛陀成道聖地菩提樹下金剛座處的正覺大塔內,供奉著最為殊勝的釋迦牟尼佛三十五歲降魔成道等身像,據唐玄奘大師在《大唐西域記》記載,這是彌勒菩薩下凡所親造的。此像被稱為世界上最完美比例的佛像,且被視為與佛陀真身無二無別。十四世紀伊斯蘭教入侵印度時,僧人連夜用土掩埋正覺塔,裝成小山包,得以保存至今,十九世紀才被挖掘出來。佛頂上的那突出地方,過去在歷史中遺失了,現在藏人合錢打純金的補上,也供養了佛前的缽(塗黑色但其實是純金) 。此佛像是目前世界所有佛教傳承公認最具代表佛陀真身的聖像,是所有佛教徒必定前往朝聖禮拜常住佛寶的代表,不僅萬德莊嚴而且十分地靈驗,具有不可思議的無上加持力,凡見之者如睹世尊金身真容,必定解脫!憶念觀想、禮拜供養、依教奉行更是功德無量!

02.傳說彌勒菩薩所塑:釋迦牟尼佛三十五歲降魔成道像

正覺塔內供奉的佛像是佛陀三十五歲降魔成道的模樣,用黑石雕刻的,後來佛教信徒為其塗上了黃金,據說這是彌勒菩薩所塑的釋迦佛像,由此莊嚴聖像之無上尊容,我們看到了一位聖者如何詮釋另一位聖者,一尊佛如何地讚歎另一尊佛。高聳的正覺塔,可說是菩提迦耶最顯目的地理座標,在一樓大殿中是這尊散發著金色耀眼光彩手結「降魔印」的佛陀坐像,小小的空間中,前來禮拜佛陀聖像的人群絡繹不絕。唐朝玄奘大師當時在菩提伽耶見過金剛座尊像,謂「像今尚在,神功不虧」。《大唐西域記》卷八有專篇記述,金剛座像原造之時,慈氏菩薩(彌勒)化形婆羅門,自願請造「如來妙相」,約定以六月為限,六月期滿,方可開觀。初唐繼玄奘法師之後,對傳印度佛教像軌起過重要作用的人物有王玄策和求法僧義淨。王玄策出為唐朝使者,曾先後四次赴印度,亦曾在釋迦成佛地摩訶菩提寺求得彌勒菩薩塑金剛座釋迦成道像。
​
03. 慈氏菩薩:恐工人之思不測聖容,故躬來圖寫佛像


大唐西域記卷第八 (節錄)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大總持寺沙門辯機撰

精舍故地,無憂王先建小精舍,後有婆羅門更廣建焉。初,有婆羅門,不信佛法,事大自在天,傳聞天神在雪山中,遂與其弟往求願焉。天曰:「凡諸願求,有福方果。非汝所祈,非我能遂。」婆羅門曰:「修何福可以遂心?」天曰:「欲植善種,求勝福田,菩提樹者,證佛果處也。宜時速反,往菩提樹,建大精舍,穿大水池,興諸供養,所願當遂。」婆羅門受天命,發大信心,相率而返,兄建精舍,弟鑿水池,於是廣修供養,勤求心願,後皆果遂,為王大臣,凡得祿賞,皆入檀捨。

精舍既成,招募工人,欲圖如來初成佛像。曠以歲月,無人應召。久之,有婆羅門來告眾曰:「我善圖寫如來妙相。
」眾曰:「今將造像,夫何所須?」曰:「香泥耳。宜置精舍之中,并一燈照,我入已,堅閉其戶,六月後乃可開門。」時諸僧眾皆如其命。尚餘四日,未滿六月,眾咸駭異,開以觀之。見精舍內佛像儼然,結加趺坐,右足居上,左手斂,右手垂,東面而坐,肅然如在。座高四尺二寸,廣丈二尺五寸,像高丈一尺五寸,兩膝相去八尺八寸,兩肩六尺二寸,相好具足,慈顏若真,唯右乳上圖瑩未周。既不見人,方驗神鑒,眾咸悲歎,慇懃請知。

有一沙門,宿心淳質,乃感夢見往婆羅門而告曰:「我是慈氏菩薩,恐工人之思不測聖容,故我躬來圖寫佛像。垂右手者,昔如來之將證佛果,天魔來嬈,地神告至,其一先出,助佛降魔,如來告曰:『汝勿憂怖,吾以忍力,降彼必矣。』魔王曰:『誰為明證?』如來乃垂手指地,言:『此有證。』是時第二地神踊出作證,故今像手倣昔下垂。」
眾知靈鑒,莫不悲感。於是乳上未周,填廁眾寶,珠瓔寶冠,奇珍交飾。

設賞迦王伐菩提樹已,欲毀此像,既睹慈顏,心不安忍,迴駕將返,命宰臣曰:「宜除此佛像,置大自在天形。」宰臣受旨,懼而歎曰:「毀佛像則歷劫招殃,違王命乃喪身滅族,進退若此,何所宜行!」乃召信心⋯⋯以為役使,遂於像前橫壘[專*瓦]壁,心慚冥闇,又置明燈,[專*瓦]壁之前畫自在天。功成報命,王聞心懼,舉身生皰,肌膚攫裂,居未久之,便喪沒矣。宰臣馳返,毀除障壁,時經多日,燈猶不滅。像今尚在,神工不虧。既處奧室,燈炬相繼,欲睹慈顏,莫由審察,必於晨朝持大明鏡,引光內照,乃睹靈相。夫有見者,自增悲感。
​
經文出處: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1/2087_008.ht
Picture
Photo by Kalden T Lo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